
最近罷免連署送件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到今天應該二階就要告一個段落了。罷免吳沛憶的連署書送件失敗,領銜人李孝亮在記者會感嘆只差一點點便可以成功,但他堅信未來在反罷免的路上會走得更順利,於是他用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這個詞來形容他的心情和決心。他期許自己能夠走得更遠,用「志在千里」,尚可接受;但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來形容,其實就不太恰當了。
老驥伏櫪的出處
這句話出於曹操〈步出夏門行〉一詩的第四章,原文是:「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驥老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以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裡的「驥」指的是千里馬,也就是好馬;而「櫪」指的是馬槽,泛指馬房;「暮年」指的是老年。
所以這兩句話是用千里馬來比喻烈士,千里馬雖然年老了,也許只能臥伏在馬房裡,但內心希望一旦有機會,他仍會奮力奔跑;而烈士也和千里馬一樣,年紀雖大,但形衰志未衰,內心仍懷有豪情壯志,希望可以有所作為,想建功立業的志向並未消失。所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意思,便是比喻人雖年老,仍懷有雄心壯志,跟「老當益壯」意思相似,也可以說是「退而不休」。所以這句話可以用在年輕人身上嗎?
答案是不可以。因為老驥、烈士暮年,前提就是「年老」,尤其在這裡指出的千里馬、烈士,可見得他們的一生都是神采飛揚,為著自己的理想一直奮鬥著,只是年歲的衰老,是人生不可避免的進程;而江山代有人才出,曾經的英雄難免會淹沒在時代的洪流裡,不再被別人重視,但他們對於自己仍有很高的期許,期盼著還能有機會讓他們繼續貢獻所能。所以李孝亮在這裡的感慨,用這句話來形容是不恰當的。
應該用什麼詞語來形容呢?
所以這次連署書送件失敗,李孝亮的感慨應是「壯志未酬」;而「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這次雖沒達標,但相信這份連署書表達了中正萬華選民對執政黨的不滿,相信未來在反罷免路上能走得更順利,這樣便可以表達他的感慨和決心了。
造個句子吧
1.爺爺雖然退休,但他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積極參與各項學習,準備開啟精彩的第二人生。
2.他常說人生七十才開始,所以仍不間斷地規劃往後的目標,真可說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呀!
附記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驥老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以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後人把這章題為〈龜雖壽〉:簡譯如下:
龜雖長壽,蛇即使善於騰雲駕霧,但終有一天,生命都會完結。而千里馬和英雄雖然年老,但仍希望能馳騁千里,心懷壯志。人生期限的長短,並不完全由老天決定。保養身心自求多福,可以延年益壽。這是多麼值得慶幸的事,可以盡情歌詠我的心志。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此名言出自於《荀子•修身》「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後人將這句改為正面表述。邇:近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