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鬥期間,日本艦船運動(黑色)和盟軍空襲(紅色)
俾斯麥海戰役(1943年3月2日至4日)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西南太平洋地區。當時,美國第五航空隊和澳洲皇家空軍的飛機襲擊了一支運送部隊前往新幾內亞萊城的日本護航艦隊。日軍特遣艦隊大部分被擊沉,日軍損失慘重。
這支日軍護航隊是1942年12月日本帝國大本營決定增援在西南太平洋的陣地而組成的。計劃是將約6900名士兵從拉包爾直接運送到萊城。由於盟軍在該地區空中力量強大,該計劃被認為具有風險,但最終決定繼續執行,因為否則部隊將不得不在相當遠的地方登陸,並穿越沒有道路的沼澤、山區和叢林地帶才能到達目的地。1943年2月28日,由八艘驅逐艦和八艘運兵船組成的護航隊,在約100架戰鬥機的護航下,從拉包爾的辛普森港出發。 盟軍已察覺到運輸隊的準備工作,墨爾本和華盛頓特區的海軍密碼破譯員已解密並翻譯了表明運輸隊預定目的地和抵達日期的信息。盟軍空軍已開發出跳彈轟炸等新技術,希望以此提高空襲船隻的成功率。他們發現並追蹤了運輸隊,運輸隊在1943年3月2日至3日遭到持續空襲。3月4日,魚雷艇和飛機對救生艇和救生筏進行了後續攻擊,所有八艘運輸船和四艘護航驅逐艦都被擊沉。在新幾內亞急需的6900名士兵中,只有約1200人到達萊城。另外2700人被驅逐艦和潛水艇救起並返回拉包爾。日軍沒有進一步嘗試派遣艦艇增援萊城,這極大地阻礙了他們阻止盟軍在新幾內亞進攻的努力。

1943年3月3日,俾斯麥海的日本運輸船遭到空襲
|交戰方
▪︎盟軍
兵力:39架重型轟炸機、41架中型轟炸機、34架輕型轟炸機、54架戰鬥機、10艘魚雷艇傷亡和損失:2 架轟炸機被摧毀,4 架戰鬥機被摧毀,13人死亡
▪︎日軍
兵力:8艘驅逐艦、8艘運兵船、100架飛機
傷亡和損失:8 艘運輸艦沉沒,4 艘驅逐艦沉沒,15 架戰鬥機被摧毀,2890多人死亡
|背景
▪︎盟軍進攻
1941年12月日本帝國偷襲珍珠港六個月後,美國於1942年6月在中途島戰役中取得戰略勝利。美國及其盟軍掌握戰略主動權,於1942年8月在所羅門群島南部的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拉開了所羅門群島戰役的序幕。隨著日軍於1943年2月初從島上撤軍,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以盟軍勝利告終。同時,駐紮在新幾內亞的澳洲和美國軍隊擊退了日軍沿著科科達小徑的陸地進攻。盟軍繼續進攻,佔領了布納-戈納,摧毀了該地區的日軍。 盟軍在新幾內亞和所羅門群島反攻的最終目標是奪取位於新不列顛島拉包爾的日軍主要基地(後來被稱為「車輪行動」),並為最終收復菲律賓掃清道路。日軍意識到這項威脅,持續向該地區派遣陸、海、空增援部隊,試圖遏制盟軍的推進。
▪︎日本的計劃
1942年12月,回顧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和布納-戈納戰役的進展情況,日軍面臨兩地均無法守住的前景。因此,帝國大本營決定採取措施加強日軍在西南太平洋的陣地,派遣青木中將的第 20 師團從韓國前往瓜達爾卡納爾島,派遣阿部平介中將的第 41 師團從中國前往拉包爾。駐拉包爾日軍第八方面軍司令今村均中將命令足立章三中將的第 18 軍奪取新幾內亞的馬當、韋瓦克和圖盧武。12月29日,足立命令第 102 步兵團和其他部隊在第 51 師團步兵指揮官岡部亨少將的指揮下從拉包爾移至萊城,向內陸推進以攻占瓦烏。在1月4日決定撤離瓜達爾卡納爾島後,日軍將重點從所羅門群島轉移到新幾內亞,並選擇派遣第 20 和第 41 師團前往韋瓦克。 1943年1月5日,由 5 艘驅逐艦和 5 艘運兵船組成的船隊載著岡部的部隊從拉包爾啟程前往萊城。在情報部門的破譯下,美國陸軍航空隊和澳洲皇家空軍的飛機提前發現、追蹤並襲擊了有日本戰鬥機掩護的船隊。 盟軍聲稱擊落了 69 架日本飛機,而自己損失了 10 架。一架澳洲皇家空軍聯合 PBY 卡特琳娜轟炸機擊沉了運輸船日龍丸號。雖然驅逐艦救起了船上1100名士兵中的739人,但船上帶走了岡部的所有醫療物資。另一艘運輸船妙高丸號在萊城被美國陸軍航空隊的北美 B-25 米切爾轟炸機嚴重損壞,不得不擱淺。儘管如此,船隊還是在1月7日成功抵達萊城並登陸,但岡部在瓦烏戰役中被擊敗。 1943年1月19日,第 20 師團的大部分兵力乘海軍高速運輸船抵達韋瓦克。第 41 師團的主力於2月12日隨後抵達。今村和東南地區艦隊司令三川軍一中將制定了一項計劃,於3月3日將日本第 18 軍總部和第51 師團主力從拉包爾遷至萊城,隨後於3月10日將第 20 師團的剩餘兵力遷至馬當。由於該地區盟軍空中力量強大,這項計劃被認為風險較大。第 18 軍參謀部進行了兵棋推演,預測十分之四的運輸船和30到40架飛機將損失,他們認為這次行動的成功率只有50%。另一方面,如果部隊在馬當登陸,他們將面臨超過230公里的行軍,穿越沒有道路的荒涼沼澤、山地和叢林地形。為了增援負責保護船隊的三個海軍戰鬥機大隊和兩個陸軍戰鬥機大隊,日本帝國海軍暫時從特魯克的「瑞鳳」號航空母艦戰鬥機大隊中抽調了 18 架戰鬥機到卡維恩。

第39戰鬥機中隊上尉羅伯特·L·福羅特站在他的P-38閃電戰鬥機前,他在俾斯麥海戰役中被日本戰鬥機擊落。
▪︎盟軍情報
盟軍很快發現有跡象表明他們正在為新的護航隊做準備。1943年2月7日,一架日本水上飛機被發現,這種飛機通常用於在護航隊前進行反潛巡邏。盟軍空軍西南太平洋地區指揮官喬治肯尼中將下令加強對拉包爾的偵察巡邏。2月14日,空拍照片顯示港口有 79 艘船隻,其中包括 45 艘商船和 6 艘運輸船。很明顯,另一支護航隊正在準備中,但目的地不明。2月16日,墨爾本和華盛頓特區的海軍密碼破解人員完成了加密訊息的解密和翻譯,該訊息顯示日本打算讓護航隊在韋瓦克、馬當和萊城登陸。隨後,密碼破解人員破解了日本第 11 航空艦隊的訊息,大意是驅逐艦和 6 艘運輸船將於3月5日左右抵達萊城。另一份報告稱,他們將於3月12日抵達萊城。2月22日,偵察機報告稱,拉包爾港有59艘商船。 2月25日,肯尼在西南太平洋盟軍最高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的辦公室裡讀到了這份機密情報。萊城地區可能再增派6900名日軍,這讓麥克阿瑟非常不安,因為他們可能會嚴重影響他佔領和開發該地區的計畫。肯尼起草命令,透過信差送達第五航空隊副司令兼新幾內亞先遣梯隊司令恩尼斯·懷特黑德準將。在第五航空隊不尋常的指揮安排下,懷特黑德指揮駐紮在新幾內亞的各類盟軍空軍部隊。其中包括駐紮在那裡的澳洲皇家空軍部隊,它們被編為第 9 作戰大隊,由空軍準將喬·休伊特指揮。 肯尼將提議的護航日期告知了懷特黑德,並警告他日軍通常會在護航前發動空襲。他還敦促減少飛行時間,以便對護航隊進行大規模襲擊,並指示他調動盡可能多的飛機,以便它們能夠靠近附近被佔領的多博杜拉機場,在那裡它們不會受到歐文·斯坦利山脈上空變化無常的天氣的影響。2月26日,肯尼飛抵莫爾茲比港,與懷特黑德會面。兩位將軍視察了該地區的戰鬥機和轟炸機部隊,並同意襲擊維提亞茲海峽的日本護航隊。

道格拉斯 A-20 波士頓轟炸機
▪︎盟軍戰術
在西南太平洋,常規的戰略轟炸根本不可能,因為日本的工業目標遠遠超出了即使是從澳洲和新幾內亞基地起飛的最大型戰略轟炸機的射程。因此,盟軍轟炸機部隊的主要任務是攔截日本的補給線,尤其是海上航線。1月對日本護航隊的打擊結果非常令人失望;共出動 416 架次,只有兩艘船沉沒,三艘受損;顯然,戰術需要改變。肯尼參謀部的澳洲皇家空軍軍官比爾·加林上校具有豐富的海空作戰經驗,曾在歐洲服役,他建議對日本護航隊同時進行來自不同高度和方向的攻擊。 盟軍空軍採取了一些創新戰術。1942年2月,澳洲皇家空軍開始試驗跳彈轟炸,這是英國和德國使用的反艦技術。轟炸機飛離海面僅幾十英尺,便會向目標投擲炸彈,理想情況下,炸彈會在水面上跳彈,在目標船的側面、船底或船頂爆炸。另一種類似的技術是桅杆高度轟炸,轟炸機以低空(61至152公尺)接近目標,速度約為每小時426至443(公里/小時),然後下降到桅杆高度,距離目標約550公尺的距離上投放炸彈,直接瞄準船舷。俾斯麥海戰役證明,這種戰術更為成功。這兩種技巧並不互相排斥:一架轟炸機可以投下兩枚炸彈,跳過第一枚,在桅杆高度發射第二枚。此外,由於常規炸彈引信設計為在撞擊時立即引爆,這會讓攻擊機在低空攻擊時被炸彈爆炸所擊中,因此機組人員研製了一種延時引信,投彈練習是在1923年擱淺的客輪殘骸上進行的。

聯合B-24「解放者」轟炸機
轟炸機要進行跳彈或桅杆高度轟炸,首先必須透過掃射消滅目標艦上的防空砲火。為了完成後一項任務,1942年9月,位於昆士蘭州湯斯維爾的第 81 維修中隊的保羅·岡恩少校和他的部下對部分美國陸軍航空隊的道格拉斯 A-20 輕型轟炸機進行了改裝,在機頭安裝了四挺 12.7 毫米槍,並加裝了兩個450美製加侖(1700公升)的油箱,增加了飛機的航程。1942年12月,有人嘗試將一架 B-25 中型轟炸機改裝成「長途攻擊機」,以製造一架航程更遠的攻擊機,但事實證明,這要困難得多。儘管在尾部增加了鉛壓艙,但飛機仍然機頭過重,機槍射擊引起的震動足以使鉚釘從飛機外殼上彈出。尾槍和機腹砲塔被拆除,如果飛機低空飛行,機腹砲塔就沒什麼用了。在這場戰鬥中,B-25 轟炸機進行掃射的新戰術得到了嘗試。 第五航空隊擁有兩個重型轟炸機大隊。第43轟炸機大隊裝備了大約55架波音B-17「飛行堡壘」。這些飛機大多在過去六個月經歷了艱苦的戰爭服役,可用率很低。新抵達的第90轟炸機大隊裝備了聯合B-24「解放者」轟炸機,但也存在維護問題。此外,還有兩個中型轟炸機大隊:第38轟炸機大隊裝備了B-25「米切爾」轟炸機,以及第22轟炸機大隊裝備了馬丁B-26「掠奪者」轟炸機,但前者的四個中隊中有兩個已被調往南太平洋地區,而後者因損失慘重,已被撤回澳大利亞重建。 另外還有一個輕型大隊,即第3攻擊大隊,配備道格拉斯A-20「浩劫」攻擊機和 B-25「米切爾」轟炸機。這個大隊不只缺少飛機,也嚴重缺乏機組人員。為了彌補數量不足,美國陸軍航空隊向澳洲皇家空軍求助。澳洲機組人員被分配到大隊的大部分飛機上,擔任飛機指揮官以外的所有職位。除了美國陸軍航空隊中隊的澳洲皇家空軍機組人員外,在莫爾茲比港地區還有澳洲皇家空軍的部隊。澳洲皇家空軍第30中隊於1942年9月抵達莫爾茲比港,配備了布里斯托博福特戰鬥機。實戰證明,這批飛機和中隊都擅長低空攻擊。第35和第49戰鬥機大隊也駐紮在莫爾茲比港地區,均裝備貝爾 P-39、柯蒂斯 P-40 戰鷹和洛克希德 P-38 閃電戰鬥機,但只有最後一種適合執行遠程護航任務。

第五航空隊轟炸運輸船大明丸
|戰鬥
▪︎首次襲擊
日軍護航隊由八艘驅逐艦、八艘運兵船以及約100架戰鬥機護航,於2月28日從拉包爾的辛普森港集結出發。在1月的行動中,護航路線緊貼新不列顛島的南岸。這便於提供空中掩護,但靠近機場也使得盟軍空軍能夠同時攻擊護航隊和機場。這次,護航隊選擇了一條沿著北海岸的路線,希望以此欺騙盟軍,使其誤以為護航隊的目標是馬當。盟軍在這裡對護航隊的空襲必須飛越新不列顛島,以便從那裡的日軍空軍基地進行攔截,但航程的最後一段將格外危險,因為護航隊必須穿越維提亞茲海峽的禁航水域。日軍將護航隊命名為「81號行動」。 驅逐艦載有958名士兵,運輸艦載有5954名士兵,所有艦艇都裝載了戰鬥物資,以便加快在萊城卸貨。日本第 18 軍司令官足立章三中將搭乘驅逐艦時津風號,而第 51 師團司令官中野秀光中將搭乘驅逐艦雪風號,護航司令官第三驅逐艦隊的木村正富海軍少將在白雪號驅逐艦上懸掛旗幟。其他五艘驅逐艦分別是荒潮號、朝潮號、朝雲號、敷波號和浦波號。她們護送著七艘陸軍運輸艦:愛陽丸(2716總噸)、劍武丸(950噸)、極星丸(5493 噸)、大井川丸(6494噸)、新愛丸(3793噸)、大明丸(2883噸)和帝陽丸(6870噸)。此外,還有一艘海軍運輸艦野島丸(8125噸)為這支艦隊提供護航。除劍武丸載有1000桶航空汽油和650桶其他燃料外,所有艦船都運載了士兵、裝備和彈藥。 由於2月27日至3月1日期間兩次熱帶風暴襲擊所羅門海和俾斯麥海,船隊以7節(8.1英里/小時;13公里/小時)的速度航行,船隊一度未被發現。3月1日下午3點左右,一架巡邏的 B-24「解放者」重型轟炸機的機組人員發現了該船隊。八架B-17「飛行堡壘」轟炸機被派往該地點,但未能找到船隊。 3月2日拂曉,六架澳洲皇家空軍 A-20 波士頓攻擊機襲擊萊城,削弱其支援能力。大約10:00,另一架 B-17 發現了運輸隊。八架 B-17 起飛攻擊船隻,一小時後有20架起飛攻擊。B-17 原計劃與第 9 戰鬥機中隊的 P-38 戰鬥機會合,但 B-17 提前到達,在 P-38 到達之前,獨自與日本戰鬥機進行了最初的空戰。他們發現了運輸隊,並從5000英尺(1500公尺)高空投擲了1000磅(450公斤)炸彈。他們聲稱擊沉了多達三艘商船。載有1200名陸軍士兵的極星丸號沉沒,另外兩艘運輸船帝陽丸號和大明丸號受損。在當天的戰鬥中,8架日本戰鬥機被摧毀,13架受損,9架 B-17 轟炸機受損。 驅逐艦「雪風號」和「朝雲號」從水中救起了「極星丸號」的950名倖存者。由於運輸船隊的速度受較慢的運輸艦控制,這兩艘驅逐艦的速度比運輸船隊更快,因此她們脫離了運輸船隊,將倖存者送至萊城登陸。第二天,驅逐艦回歸了護航任務。3月2日晚,這支沒有運兵船和兩艘驅逐艦的運輸船隊再次遭到11架B-17轟炸機的襲擊,一艘運輸艦受到輕微損壞。夜間,澳洲皇家空軍第11中隊的PBY「卡特琳娜」水上飛機接手了追蹤運輸船隊的任務。

戰鬥期間,澳洲皇家空軍第30中隊飛行員 Torchy Uren 中尉在他的博福特戰鬥機駕駛艙內喝水
▪︎進一步的攻擊
3月3日,護航隊已進入米爾恩灣空軍基地的射程範圍內,澳洲皇家空軍第100中隊的八架布里斯托博福特 魚雷轟炸機從那裡起飛。由於天氣惡劣,只有兩架轟炸機發現了護航隊,且均未命中目標。不過,繞過霍恩半島後,天氣轉晴。90架盟軍飛機從莫爾茲比港起飛,前往沃德亨特角。同時,澳洲皇家空軍第22中隊的22架A-20「波士頓」攻擊機襲擊了位於萊城的日軍戰鬥機基地,削弱了護航隊的空中掩護,對該基地的攻擊持續了一整天。 上午10點,13架 B-17 轟炸機飛抵船隊,從7000英尺的中等高度進行轟炸,迫使艦隻進行機動,從而分散了船隊,削弱了她們集中的防空火力。B-17 吸引了零式戰鬥機,而這些戰鬥機又遭到 P-38 護航戰鬥機的攻擊。一架 B-17 在空中解體,機組人員跳傘逃生,日本戰鬥機飛行員用機槍射擊了部分下降的 B-17 機組人員,並在機組人員著陸後襲擊了水中的其他人員。五架掃射 B-17 機組人員的日本戰鬥機立即被三架 P-38 擊落,P-38 也損失了飛機。盟軍戰鬥機飛行員聲稱摧毀了15架零式戰鬥機,而 B-17 機組人員則聲稱摧毀了5架。當天日軍戰鬥機實際損失七架被毀,三架受損。隨後不久,B-25轟炸機抵達,在3000至6000英尺(約912至1828米)的高度投下了500磅(約227公斤)的炸彈,據報道導致兩艘日軍艦艇相撞。B-17和B-25的出擊雖然沒有擊中目標,但卻將護航艦艇分散開來,使其容易受到掃射機和桅頂轟炸機的攻擊。由於日軍防空火力集中在中空轟炸機上,這給日軍的低空攻擊留下了空當。

日本船隻「劍武丸號」遭受攻擊
來自澳洲皇家空軍第30中隊的13架博福特戰鬥機低空接近船隊,給人一種博福特戰鬥機進行魚雷攻擊的假象。船隊掉頭面對他們,這是向魚雷轟炸機展示較小目標的標準程序,這使得博福特戰鬥機能夠使用四門 20 毫米(0.79英寸)機鼻航砲和六挺安裝在機翼的 .303 英寸(7.70毫米)機槍進行掃射艦橋,最大限度地傷害船上的防空砲、艦橋和船艦。其中一架博福特戰鬥機上有攝影師達米安·帕勒,他拍攝了戰鬥的戲劇性鏡頭;這些鏡頭後來被收錄到新聞片《俾斯麥護航隊慘敗》中。緊接著,第38轟炸機大隊第 71 轟炸機中隊的7架 B-25轟炸機從約750公尺(2460英尺)的高度實施了轟炸,同時第 405 轟炸機中隊的6架 B-25轟炸機從高度實施了攻擊。 根據澳洲皇家空軍官方發布的關於博福特轟炸機襲擊的公告,「敵方機組人員在機槍旁慘遭殺害,甲板貨物燃起熊熊大火,上層建築傾倒焚毀」。B-25轟炸機的副駕駛加勒特·米德布魯克(Garrett Middlebrook)如此描述掃射的兇猛程度:
他們衝進去,擊中了這艘運兵船。我看到的東西看起來像是一些小棍子,大概一英尺長,或類似的,或是從甲板上飛出的碎片;它們四處亂飛;....在空中瘋狂地扭動,最後落入水中。然後我意識到我看到的是人。我看到數百名日本人被機關槍從甲板上炸飛。他們像旋風中的棍子一樣在空中碎裂,然後落入水中。
白雪號是第一艘被擊中的船,遭到了掃射和轟炸。艦橋上的幾乎所有人員都傷亡了,包括受傷的木村。一枚炸彈擊中後引發了彈藥庫爆炸,導致船尾斷裂,船沉沒。船員被轉移到敷波號,白雪號則被鑿沉。驅逐艦時津風號也被擊中嚴重受損。其船員由雪風號接走。驅逐艦荒潮號被擊中,並與運輸艦野島丸號相撞,使其失去行動能力。驅逐艦和運輸艦都被遺棄,野島丸號後來在一次空襲中沉沒。

盟軍飛機對一艘日本船隻進行低空攻擊
當天下午,14架B-25轟炸機返回,據報道共擊中或近距脫靶17次。此時,三分之一的運輸船已被擊沉或正在下沉。隨著博福特戰鬥機和B-25轟炸機的彈藥耗盡,美國陸軍航空隊第3攻擊大隊的一些A-20攻擊機也加入了攻擊。第43轟炸大隊的B-17轟炸機從更高高度又擊中了5次。當天下午,美國陸軍航空隊的B-25轟炸機和澳洲皇家空軍第22中隊的「波士頓」轟炸機也發動了進一步的攻擊。 七艘運輸艦全部被擊中,大部分在芬什港東南方約100公里(54海浬;62英里)處燃燒或沉沒,驅逐艦白雪號、時津風號和荒潮號也沉沒。其中四艘驅逐艦:敷波號、雪風號、浦波號和朝雲號救起了盡可能多的倖存者,然後撤回拉包爾,同行的還有從拉包爾趕來支援的驅逐艦初雪號。當晚,一支由巴里·阿特金斯少校指揮的十艘美國海軍魚雷艇出擊,襲擊了運輸隊。兩艘艇撞上水下殘骸,被迫返航。另外八艘艇於3月4日凌晨抵達萊城外海。阿特金斯發現火災,原來是運輸艦大井川丸號著火了。PT-143和PT-150向其發射魚雷,擊沉了這艘受損的運輸艦。隔天早晨,第四艘驅逐艦「朝潮號」在救援「荒潮號」倖存者時,被一架 B-17 轟炸機投擲一枚 500 磅(230公斤)炸彈擊中沉沒。四艘倖存的驅逐艦中,只有「雪風號」毫髮無傷。

PT-105快艇
約2700名倖存者被驅逐艦帶到拉包爾。3月4日,另有約1000名倖存者乘坐救生筏漂流。3月3日至5日晚,魚雷艇和飛機襲擊了日本救援船隻,以及乘坐救生筏從沉船中救生的人員和在海中游泳或漂浮的人員。後來,這一行動被證明是合理的,因為獲救的士兵可以迅速抵達目的地並恢復現役,同時也是為了報復日本戰鬥機襲擊被擊落的 B-17 轟炸機的倖存者。雖然許多盟軍機組人員認為這些攻擊是必要的,但其他人則感到不必如此。3月6日,日本潛水艇 I-17 和 I-26 救了170名倖存者。兩天後,I-26 又發現了另外54名倖存者,並將他們送往萊城,數百人逃往各島嶼。其中一隊18名倖存者在基里維納島登陸,在那裡被PT-114捕獲,另一名倖存者逃往瓜達爾卡納爾島,但被美國巡邏隊擊斃。 3月4日,日軍對布納機場發動了報復性空襲。該機場是盟軍於1月佔領的一個基地所在地,但日軍戰鬥機幾乎沒有造成破壞。肯尼在回憶錄中寫道,日軍的報復行動發生在「馬厩裡的馬被偷之後」。幸好尼普空軍指揮官很愚蠢,如果那100架飛機參加了3月3日圍繞護航隊的大戰,我們的任務會變得異常艱難。 1943年3月8日至14日,在古迪納夫島,來自第 47 步兵營的澳洲巡邏隊發現並殺死了72名日本人,俘虜了42人,並在一艘木筏上發現了9具屍體。一支巡邏隊殺死了8名乘坐兩艘平底船登陸的日本人,在船上發現了一些裝在密封罐子裡的文件。經盟軍翻譯處翻譯,發現其中一份文件是日本陸軍名單的副本,列出了日本陸軍每一位軍官的姓名和職位。因此,它提供了日本陸軍完整的作戰序列,包括許多以前從未報告過的單位。現在,任何對日軍官的提及都可以與其所在部隊聯繫起來,所有對日戰區的情報單位都可以獲得這份文件的副本。

1942年至1944年日軍在新幾內亞東部活動概況
|戰役後果
這場戰役對日軍來說是一場災難。在新幾內亞急需的6900名士兵中,只有大約1200人到達了萊城。另有2700人被驅逐艦和潛水艇救起,並返回了拉包爾,約有2890名日軍士兵和水兵陣亡。盟軍損失了13名機組人員,其中10人在戰鬥中陣亡,3人在事故中喪生。此外,還有8人受傷。飛機損失包括一架B-17和三架P-38戰鬥機在戰鬥中損失,以及一架B-25和一架博福特戰鬥機在事故中損失。3月7日,麥克阿瑟發表公報,稱擊沉了日軍22艘艦船,包括12艘運輸艦、3艘巡洋艦和7艘驅逐艦,陣亡士兵12792人。這項數據來自美國西南和平協會(SWPA)的報告。該報告還誇大了擊落60架敵機、擊沉6艘驅逐艦或輕型巡洋艦和擊沉11至14艘商船的記錄。1943年中期,華盛頓特區陸軍航空隊總部調查了此事,得出結論認為只有16艘艦船參與了戰鬥,但美國西南和平協會總司令部(GHQ SWPA)認為原始數據準確無誤。這場勝利對盟軍來說是宣傳福音,一部美國新聞片聲稱日軍損失了 2艘艦船、15000名士兵和102架飛機。1943年3月4日,《紐約時報》在頭版報道稱,日軍損失了22艘艦船、15000名士兵和55架飛機,但事實上日軍在空襲中只損失了15架飛機。 盟軍空軍共使用了233847發彈藥,投下了261枚 500 磅和253枚 1000 磅炸彈。盟軍聲稱,前者有19次命中、42次近距脫靶,後者有59次命中、39次近距脫靶。在137枚低空炸彈中,有48枚(35%)據稱命中,但在387枚炸彈中,只有29枚(7.5%)是從中空投下的。與1942年8月和9月相比,這一數字有所提高,當時只有 3% 的炸彈據稱命中。值得注意的是,高空和中空攻擊雖然命中率不高,但卻分散了護航隊,而博福特戰鬥機的掃射摧毀了艦上許多防空防禦系統。飛機同時從多個方向發動攻擊,擾亂並擊潰了日軍的防禦,從而降低了傷亡人數,並提高了轟炸的準確性。因此,這項結果不僅證明了桅杆高度攻擊戰術的正確性,也證明了從多個方向發動協同攻擊的正確性。日方估計,戰鬥中至少有29枚炸彈擊中了一艘船。這比1月的瓦烏戰役有了很大的進步。當時,盟軍飛機襲擊了一支由五艘驅逐艦和五艘運輸船組成的日軍護航隊,該護航隊正從拉包爾前往萊城,但只擊沉了一艘運輸船,另一艘擱淺。

俾斯麥海戰期間,一架盟軍 A-20 轟炸機襲擊日本船隻
今村的參謀長飛往帝國大本營報告災難情況。大本營決定不再嘗試在萊城登陸。俾斯麥海的損失使萊城和拉包爾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並迫使日軍改變了戰略。3月25日,陸軍-海軍聯合簽署的《西南地區作戰中央協定》規定,在新幾內亞的作戰優先於所羅門群島戰役。第十八集團軍獲得了額外的航運、軍械和防空部隊,這些部隊被派往韋瓦克或漢薩灣。談到這次失敗,拉包爾參謀奧宮正武說道:「我們在這場戰役中的損失非常慘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的整個殘酷戰鬥中,我們從未遭受過一次如此嚴重的打擊。我們知道,我們再也無法將貨船,甚至快速驅逐艦的運輸船運送到韋瓦克以東的新幾內亞北岸。」 第20師前往馬當的計畫因俾斯麥海局勢而有所修改。行動被推遲了兩天,目的地也從馬當改為更西邊的漢薩灣。為了減少盟軍的空中威脅,盟軍在瓦烏的機場於3月9日遭到日本轟炸,在多博杜拉的機場於3月11日遭到轟炸。3架盟軍飛機在地面被摧毀,1架P-40在空中損失,但盟軍戰鬥機擊落了9架日軍飛機。3月12日,運輸機毫髮無傷地抵達漢薩灣,部隊步行或搭乘駁船前往馬當。隨後,第20師參與了建造一條從馬當經拉姆河谷和馬卡姆河谷到萊城的道路的嘗試。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他們辛勤地建造了這條道路,但由於新幾內亞的惡劣天氣和菲尼斯特雷山脈崎嶇的地形,他們的努力最終不了了之。 一些潛艇可用於向萊城運送補給,但它們本身無力支援那裡的部隊。3月29日,四艘驅逐艦向芬什港運送了800名士兵。但盟軍飛機的威脅日益增加,導致盟軍開闢了從馬當到芬什港的新幾內亞海岸航線,以及沿著新不列顛島南北海岸到芬什港,再使用陸軍登陸艇前往萊城的航線。正是透過這種方式,第51師的剩餘部隊最終在5月抵達萊城。以這種方式向前線運送部隊和補給的必要性,給日軍阻止盟軍進一步推進的嘗試帶來了巨大的困難。戰後,駐紮在拉包爾的日軍軍官估計,約有2萬名士兵在從拉包爾前往新幾內亞的途中損失,這是日本最終在新幾內亞戰役中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 4月,山本五十六利用分配給拉包爾的額外空軍資源,發動了「伊號作戰」。該行動目的在透過摧毀新幾內亞和所羅門群島上的盟軍艦艇和飛機來扭轉局勢。這次行動沒有決定性進展,山本於1943年4月18日在所羅門群島成為盟軍情報和空中力量的犧牲品。

俾斯麥海戰役期間,新愛丸號在盟軍空軍攻擊後起火
|博弈論
1954年,OG Haywood Jr. 在《美國運籌學會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運用博弈論來模擬戰鬥中的決策。從那時起,「戰鬥」這個名稱就被用來指稱這種特殊類型的兩人零和賽局。 簡而言之,模擬的想定圍繞著肯尼中將在真實戰鬥前夕必須做出的抉擇。日軍指揮官必須在兩種行動方案中做出選擇:是將護航隊開往新不列顛島以北,還是以南。肯尼將軍同樣也必須做出選擇:是將偵察力量集中在島嶼以北,還是以南。這意味著有四種可能的結果,博弈論解釋了肯尼將軍在真實戰鬥中將偵察機集中在新不列顛島以北的決定。
(部分內容參考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