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門號
長門級戰艦(Nagato-gata senkan)是日本帝國海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建造的兩艘無畏艦,但直到戰後才完工。她們是日本條約簽訂前最後一艘主力艦,也是第一艘裝備 410 公分(16.1吋)火砲的主力艦,是當時海上最大的艦炮,也是第一艘口徑超過 15 吋(381公釐)的主力艦。長門號是該級的首艦,經常擔任旗艦。兩艘艦都為1923年關東大地震的倖存者運送物資。她們在1933年至1936年間進行了現代化改造,改進了裝甲和機械,並重建了高塔桅杆式上層建築。長門號和她的姊妹艦陸奧號曾於1937年短暫參與第二次中日戰爭,並且在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事件中擔任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的旗艦,從而引發了太平洋戰爭。
1942年6月,姐妹倆參加了中途島海戰,但並未參與任何戰鬥。由於陸奧號並非旗艦,因此服役時間比姊妹倆更長。在1943年初返回日本之前,她參加了8月的東所羅門群島海戰。6月份,陸奧號的一個船尾彈藥庫爆炸,造成1121名船員和訪客死亡,整艘船被摧毀。日本海軍對沉船原因進行了敷衍的調查,得出結論:這是一名心懷不滿的船員所為。日本海軍驅散了倖存者,試圖掩蓋沉船事實,以維持日本的士氣。戰後,大部分殘骸被打撈上來,許多文物和文物在日本展出。 戰爭開始後的頭兩年,長門號大部分時間都在本土海域進行訓練。1943年中期,她被轉移到特魯克,但直到1944年中期菲律賓海海戰遭到美軍飛機襲擊之前,她都沒有參加任何戰鬥。直到1944年10月的萊特灣海戰,長門號才使用主砲向敵艦發射反擊。她在戰鬥中受輕傷,並於次月返回日本進行維修。此時日本海軍的燃料已經耗盡,決定不對其進行全面維修。長門號改裝成浮動防空平台,並被指派執行海岸防禦任務。戰後,該艦在1946年中期的十字路口行動中成為美國核武試爆的目標。她在第一次試驗中毫髮無損,但在第二次試驗中被擊沉。

碧藍航線 長門級姐妹
▪︎船艦特徵
排水量:39130噸(標準),46690噸(深載) 長:224.94公尺 寬:34.6公尺 吃水:9.49公尺 裝置:82300馬力(61400千瓦),10台水管鍋爐 航速:25節(46公里/小時;29英哩/小時) 續航力:8650海浬(16020公里;9950英里)以16節(30公里/小時;18英里/小時)航行 編制:1,734人 感測系統:1× 21型對空搜索雷達、2× 13型預警雷達、2 × 22型水面搜索雷達 武器:4 × 雙聯裝 41 公分火砲、18 × 單裝14公分火砲、4 × 雙聯裝12.7 公分(5 吋) 雙聯砲、98門25毫米(1吋)防空砲 防護:裝甲帶 100–305 公釐、甲板 51–152 公釐、砲座 376 公釐 飛機運載:3架水上飛機 航空設施:1 ×彈射器
美國海軍情報局「長門」級戰艦辨識圖
|背景
日本帝國海軍認為,一支由 8 艘現代戰艦和 8 艘現代裝甲巡洋艦組成的戰鬥艦隊對於保衛日本是必要的,政府在1907年採納了這項政策。這就是八八艦隊計畫的起源,該計畫目的在打造一支由16艘服役不到八年的主力艦組成的有凝聚力的戰鬥線。英國戰艦無敵號戰列巡洋艦等海軍技術的進步,迫使日本帝國海軍多次重新評估其認為是現代化的艦船。到1910年,日本帝國海軍認為其現有的船艦中沒有一艘是現代化的,並於1911年重新啟動了該計劃,訂購了扶桑級無畏艦和金剛級戰列巡洋艦。1915年,日本海軍已完成其目標的一半,並希望再訂購四艘無畏艦,但國會否決了該計劃,1916年的預算僅批准建造一艘無畏艦(後來被命名為「長門號」)和兩艘戰列巡洋艦。同年晚些時候,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宣布計劃再建造10艘戰艦和6艘戰列巡洋艦,次年國會批准再建造三艘無畏艦作為回應,其中一艘後來被命名為「陸奧號」。

1924年左右,長門號
|設計
長門級戰列艦項目編號為A-102,其設計工作在平賀弓長中佐被調至海軍技術部(NTD)負責艦艇設計之前進行,儘管平賀通常被認為是該級戰列艦的設計者。與早期設計不同,長門級採用了美式「全有或全無」裝甲方案,透過減少艦體其他部位的裝甲,最大限度地增加了保護艦體核心的裝甲厚度。設計採用兩層中等厚度的裝甲甲板,而非先前使用的單層較厚甲板。該級戰列艦還使用了一種新型水下防護系統,在全尺寸試驗中成功抵禦了200公斤(440磅)魚雷彈頭的穿透。該系統由一個緊鄰艦體的深水密艙組成,艙壁由厚厚的防魚雷艙壁支撐,該艙壁與舷側和甲板裝甲板相連,艙壁後方還有一個深油箱。 儘管在長門級設計之前,美國海軍就計劃為其科羅拉多級戰艦配備 16 英寸(406毫米)火砲,但長門級戰艦的 410 毫米火砲使其成為第一艘配備口徑超過 15 英寸(381毫米)火砲的無畏艦。 1917年6月12日,遠在陸奧號安放龍骨之前,平賀提出了該艦的修改設計,該設計反映了前一年日德蘭海戰的教訓,並融入了鍋爐技術的進步。他的設計被賦予了項目編號 A-125,增加了一座雙聯裝主砲塔,利用了將鍋爐數量從21台減少到12台而騰出的空間和重量,而功率保持不變。他將副砲從 20 門減少到 16 門,儘管它們被加高以提高在惡劣天氣下的射擊能力並改善射擊弧度。為了提高艦隻的防護力,他建議將裝甲帶向外傾斜以提高其對水平射擊的抵抗力,並增加下甲板裝甲和魚雷艙壁的厚度。平賀還計劃增加防魚雷凸起以增強水下防護力。他估計他的艦隻的排水量將與長門號一樣大,儘管造價要高出約一百萬日元。平賀的修改將大大推遲陸奧號計畫的完成,因此遭到了海軍部的拒絕。

1921年10月19日,航行中的陸奧號

1920年代中期的長門號
|描述
該艦垂線間長度201.17公尺,全長215.8公尺。艦寬29.02公尺,吃水9.08公尺。長門級戰艦標準排水量32720公噸,滿載排水量39116公噸。建造時,艦員總數為1333名官兵,1935年為1368名,1944年艦員約1734人。 長門級配備了獨特的七腳桅杆,目的在最大限度地提高測距的剛性和在砲火下的生存能力。它由一根粗壯的垂直支柱組成,位於中央,周圍環繞著六個外側支柱。中央支柱足夠大,可以容納一台連接前甲板和主甲板的電動升降機。1944年11月,長門級的主桅杆和煙囪頂部被拆除,以改善其高射砲的射程。 1927年,陸奧號的艦首進行了改造,以減少迎頭浪航行時產生的浪花。這使她的總長度增加了1.59公尺,達到217.39公尺。事實證明這項改造很成功,她姊妹艦的艦首於1930年進行了重建。在1934–1936年的重建期間,艦尾加長了7.55公尺,以提高速度,前上層建築改建為高塔式桅杆。他們安裝了防魚雷鼓包,以改善水下防護,並平衡額外裝甲和設備的重量。這些改變使艦長增至224.94公尺,艦寬增至34.6公尺,吃水深度增至9.49公尺。她們的排水量增加了7000公噸,在深載時達到46690公噸。

碧藍航線 長門級姐妹
|推進系統
這些船艦配備了四台基訓齒輪傳動蒸汽渦輪機,每台驅動一台4.19公尺長的螺旋槳。這些蒸汽渦輪機的設計總功率為80000馬力(60000千瓦),蒸汽由21台Kampon水管鍋爐提供;其中15台以燃油為燃料,其餘6台使用噴灑在煤上的燃油,以提高燃煤效率。 這些艦隻的裝載量為1626噸煤和3455噸油,續航里程為5500海浬(10200公里;6300英里)。長門號在海試期間超過了其設計的26.5節(49.1公里/小時;30.5英里/小時)的速度,在85500馬力(63800千瓦)下達到了26.7節(49.4公里/小時;30.7英里/小時),陸奧號達到了同樣的速度。直到1937年左右,美國海軍才了解她們的實際速度能力;此前,美軍認為這些軍艦的速度只能達到23節(43公里/小時;26英里/小時)。 在1923年至1925年的改裝期間,前煙囪被改建成蛇形,以防止煙霧幹擾艦橋和火控系統,但未能成功。1930年代,這些艦隻進行改造時,鍋爐被10台燃油 Kampon 鍋爐取代,渦輪機也被更輕、更現代化的裝置取代,螺旋槳也被更大的4.3公尺螺旋槳取代。當這些軍艦進行改造後試航時,她們的速度達到了24.98節(46.26公里/小時;28.75英里/小時)。新增的魚雷艙底部儲存了額外的燃油,使其容量增加到5650噸,因此續航里程在時速16節時可達8560海浬(15850公里;9850英里)。

在日本吳市大和博物館展出的陸奧 41 公分三式火砲
|武器
長門級戰艦的主要武器為八門45倍徑410公厘(16.1吋)三型艦炮,安裝在艦艏和艦艉兩對雙聯裝、背負式火砲塔。這些液壓驅動的砲塔從前到後依序為一至四號,火砲的仰角範圍為-2度至+35度。射速約每分鐘兩發。1930年代中期,這些砲塔被從未完工的土佐級戰艦上儲存下來的砲塔所取代。在儲存期間,這些砲塔進行了改裝,仰角範圍增加到-3度至+43度,這使得火砲的最大射程從30200公尺增加到37900公尺(33000碼至41400碼)。 二戰時期,這些火砲使用九一式穿甲彈。每枚砲彈重1020公斤(2250磅),此外,還有一種重936公斤(2064磅)的高爆彈。1930年代,一種特殊的三式三階燃燒榴彈彈被發展出來,用於防空。 艦隻的副砲為二十門50倍徑 140 毫米(5.5吋)三型艦炮,安裝在艦體上部和上層建築的砲廓內。上層建築的艦炮最大仰角為+20度,而 140 毫米(5.5吋)三型艦砲最大仰角為+25度,射程分別為15800公尺(17300碼)和17000公尺(19000碼)。每門艦砲可發射38公斤(84磅)的高爆彈,射速高達每分鐘10發。防空方面,該級艦配備四門40倍徑三型3吋單裝防空砲。這些 3 吋(76公釐)高角砲最大仰角為 +75 度,射速為每分鐘13至20發。它們發射 6 公斤(13 磅)砲彈,這些軍艦還配備了八具 53.3 公分(21吋)魚雷發射管,每側舷側四具,兩具在水面上,兩具在水下。它們使用六式魚雷,該魚雷帶有一具 203 公斤(448磅)的火藥彈頭。它有三種射程和速度設定:15500公尺(17000碼)以26節(48公里/小時;30英里/小時)速度射程;10000公尺(11000 碼)以32節(59公里/小時;37英里/小時)速度射程;或7000公里(747/小時;英里/小時)速度射程。

長門號上的雙聯裝 127 毫米火砲
1926年前後,四具水上魚雷發射管被拆除,艦上又加裝了三門 76 毫米防空砲,位於前桅杆底部附近。1932年,這些防空砲被八門 40 倍徑 12.7 公分八九式高平兩用砲所取代,這些砲安裝在前後上層建築的兩側,為四座雙聯裝砲架。當對水面目標射擊時,這些砲的射程為14700公尺(16100碼)。它們的最大射速為每分鐘 14 發,但持續射速約為每分鐘 8 發。同年,艦上也增加了兩座雙聯裝維克斯 2 磅輕型防空砲架,它們的射速為每分鐘200發。 1934年至1936年,這些艦隻進行重建時,剩餘的魚雷發射管和兩門前 14 公分火砲被從艦體上拆除。所有剩餘的 14 公分火砲的仰角均提升至+35度,射程增加至20000公尺(22000碼)。此外,還加裝了數量不詳的特許製造的雙聯裝 13.2 毫米哈奇開斯機槍。這些機槍的最大射程為6500公尺(7100碼),但對飛機的有效射程為700至1500公尺(770至1640碼)。循環射速可在 425 至 475 發/分鐘之間調節,但由於需要更換30發彈匣,有效射速降至 250 發/分鐘。 1939年,2磅炮被20門獲得許可生產的霍奇開斯 25 毫米九六式輕型防空砲所取代,這些炮採用雙聯裝和單聯裝兩種安裝方式。這是二戰期間日本的製式輕型防空砲,但它有嚴重的設計缺陷,導致其效率低下。據歷史學家馬克·斯蒂爾稱,雙聯裝和三聯裝「砲組速度或俯仰速度不足;火砲的瞄準具無法瞄準快速目標;火砲振動過大;彈匣太小,最後,火砲的砲口爆炸過大等缺點」。這些 25 毫米(0.98吋)火砲的有效射程為1500至3000公尺(1600至3300碼)。由於需要頻繁更換 15 發彈匣,最大有效射速僅為每分鐘 110 到 120 發。據了解,陸奧號在沉沒前並未加裝防空砲。戰爭期間,長門號增裝了 25 毫米砲;1944年7月10日,據報道艦上裝有 98 門砲。11月在橫須賀改裝時又增加了 30 門砲。同時,在煙囪旁又增加了兩座雙聯裝 127 毫米砲架,由於她現在是一座浮動防空砲台,所有 14 厘米炮都被拆除。

重建後的裝甲方案橫斷面
|防護
長門級艦隻的水線裝甲帶採用維克斯滲碳裝甲,保護著艦體尾部砲塔基座之間137.14公尺的長度。下部裝甲板厚305毫米,高2.7公尺,底部邊緣逐漸變薄至100毫米厚;其上方是229毫米厚、高1.7公尺的裝甲板,水線以下約1.77公尺的裝甲帶。砲塔正面裝甲厚度為305毫米,側面裝甲厚度為230至190毫米,頂部裝甲厚度為152至127毫米。砲座裝甲厚305毫米,140毫米火砲的砲廓則由25毫米裝甲板保護。指揮塔側面裝甲厚369毫米。 主甲板裝甲由三層 69 毫米(2.7英寸)厚的高強度鋼 (HTS)組成,連接到側裝甲上部列板的頂部。下甲板的平坦部分有一層 25 毫米厚的鋼,其上方有兩層相同厚度的高強度鋼。距離船體側面約 3 公尺處,該甲板現在由三層高強度鋼組成,總厚度為 75 毫米,向下傾斜,與一條短水平裝甲甲板(三層 HTS,總厚度為 66 毫米)相接,該甲板連接到主裝甲帶和魚雷艙壁。這也是由三層 25 毫米厚的 HTS 組成,並向上和向外彎曲以與短水平裝甲甲板相接。它包圍了一個距離船側 3.05 公尺的水密艙。它背後是 3.13 公尺深的燃油箱。最外層的空隙設計是為了讓魚雷彈頭的爆炸力盡可能地消散,而油箱則應該阻止任何碎片穿透保護艦船重要部位的最內層艙壁。 重建期間安裝的新 410 毫米砲塔裝甲比原來的更厚重。正面裝甲增至 460 公釐,側邊裝甲增至 280 公釐,頂部裝甲增至 230 至 250 公釐。機械裝置和彈藥庫上方的裝甲在上甲板增加了 38 毫米,在上裝甲甲板增加了 25 毫米。同時增加的魚雷鼓包高 13.5 公尺,深 2.84 公尺。它們被分成四個隔間,其中下兩個隔間裝滿了油,其他隔間保持空置。這些增加的裝甲使每艘艦的裝甲重量增加到13032公噸,佔其排水量的 32.6%。1941年初,作為戰爭準備,鼓包最上層的艙室充滿了密封的鋼製破碎管,兩艘艦的砲座裝甲都進行了加固,主甲板以上加裝 100 毫米裝甲板,主甲板以下加裝 215 毫米裝甲板。

碧藍航線 長門級姐妹
|火控和感測器
長門級戰艦在艦艏艛安裝了一台10公尺測距儀;1920年代初,又增設了一台6公尺和3公尺的防空測距儀。1932年至1933年間,兩座超射砲塔中的測距儀被10公尺測距儀取代。 它們最初裝備的是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接收的維克斯設備的十三式火控系統,但在1925年左右被改進的十四式系統所取代,它控制主砲和副砲;直到1932年三十一式火控指揮儀問世之前,它們都沒有配備防空火力。1935年,改良的十四式火控系統在長門號上進行了測試,後來獲準作為三四式服役。一種新的防空指揮儀,被指定為九四式,用於控制 127 毫米防空砲,於1937年投入使用,儘管它們何時安裝在艦上不得而知。25 毫米防空砲由同樣於1937年投入使用的九五式指揮儀控制。 據了解,陸奧號在沉沒前並未安裝任何雷達。1943年5月,在乾船塢中,長門號塔式桅杆頂部10公尺測距儀的頂部安裝了一台21式對空搜索雷達。1944年6月27日,塔式桅杆上安裝了兩台22式對海搜索雷達,主桅杆上安裝了兩台13式預警雷達。
|飛機
1925年8月,長門號在 2 號砲塔上短暫安裝了一個18公尺 的飛機起飛平台。橫廠式水上偵察機和二式水上偵察機在那裡進行了測試,之後於次年初拆除。1926年,兩艘船的主桅杆都增加了一根吊桿,以控制當時分配給它們的一四式水上偵察機。同年,一架漢莎-勃蘭登堡 W.33水上飛機在長門號上進行了測試。1933年中期,在主桅杆和 3 號砲塔之間安裝了一台彈射器,左舷浮筒內安裝了一台折疊式起重機,儘管沒有機庫,仍可以起降兩到三架水上飛機。姊妹倆最初駕駛中島E4N-2雙翼機,直到1938年被中島E8N 2雙翼機取代。1938年11月,安裝了更強大的彈射器,以便彈射更重的飛機,例如1939-40年間增裝的川西E7K。1943年2月11日,三菱F1M雙翼機取代了E8N。

1936年5月21日,長門號主砲發射
|艦歷
當陸奧號仍在舾裝時,美國政府決定在華盛頓特區召開一次會議,以阻止美國、英國和日本帝國之間正在展開的耗資巨大的海軍軍備競賽。華盛頓海軍會議於11月12日召開,美國提議將與會各國幾乎所有興建或舾裝的主力艦都拆除。陸奧號被特別列入待拆除名單,儘管她幾週前才服役。這對日本代表團來說是無法接受的,他們同意達成妥協的條件,就是保留陸奧號,但日本必須拆除過時的無畏艦瀨戶號,並以類似的方式拆除幾艘正在舾裝的美國科羅拉多級無畏艦。 服役後,兩艘姊妹艦被分配到第一戰艦戰隊,但長門號成為了栃內宗次郎海軍少將的旗艦,在她的服役生涯中,她經常擔任這個角色。1922年,威爾斯親王愛德華和他的副官路易斯·蒙巴頓中尉訪問日本時,兩艘艦都接待了愛德華。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兩艘艦於9月4日從九州裝載了為災民提供的物資。1924年9月7日,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她們在東京灣進行砲術練習時擊沉了過時的戰艦薩摩號。1925年12月1日,長門號成為聯合艦隊旗艦,懸掛岡田啟介海軍大將的旗幟。1920年代,兩艘姊妹艦數次被設為預備役,進行現代化升級。陸奧號在1927年的海軍演習和艦隊檢閱中擔任裕仁天皇的旗艦,並於1933年再次擔任該職位。 兩艘艦艇從1933年末到1936年中期進行了重建。1937年8月,姊妹艦載第 11 師團的3749名士兵前往上海,參加了抗日戰爭。8月24日,姊妹艦載飛機轟炸了上海的目標,第二天返回佐世保。1937年12月1日,長門號成為訓練艦,1938年12月15日再次成為聯合艦隊的旗艦。1940年10月11日,該艦參加了帝國艦隊檢閱。1941年,姊妹艦載飛機進行了改裝,為戰爭做準備,包括安裝外部消磁線圈和為砲座增加裝甲。

1944年長門級戰艦的素描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1年12月2日,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從停泊在柱島的長門號發出暗號「登上新高山」(Niitaka yama nobore ),指示第一航空艦隊(機動部隊)繼續偷襲珍珠港。12月8日,日本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兩姊妹隨第二戰艦戰隊的四艘艦艇和輕型航空母艦鳳翔號出擊小笠原群島,為偷襲珍珠港的艦隊提供遠程掩護,並於六天後返回。1942年2月12日,山本將自己的軍旗轉移到了新戰艦大和號上。 1942年6月,陸奧號和長門號被編入第一艦隊主力,參加了中途島海戰,同行的還有大和號、鳳翔號、輕巡洋艦川內號以及九艘驅逐艦。6月4日,「聯合機動部隊」的四艘艦隊航母全部損失後,山本試圖將美軍引誘到西邊威克島日軍航空隊的射程範圍內,並與他的水面艦隊展開夜間交戰,但美軍撤退,陸奧號未有行動。6月6日與攻擊部隊殘餘部隊會合後,第一航空艦隊沉沒航空母艦上超過一半的倖存者被轉移到陸奧號和長門號。他們於6月14日抵達柱島。 7月14日,兩艘船都被重新分配到第二戰艦戰隊,長門號成為第一艦隊的旗艦。她一直在日本海域訓練直到1942年8月。8月9日,陸奧號被轉移到第二艦隊的先遣部隊,兩天後離開橫須賀,支援瓜達爾卡納爾戰役。她於8月17日抵達特魯克。8月20日,在從特魯克啟航去與南雲忠一海軍中將的第三艦隊主力會合的途中,陸奧號、重巡洋艦愛宕號和護航驅逐艦試圖定位美軍護航航空母艦長島號,但未能成功,因為一艘水上飛機發現了這艘美國船。 在8月27日的東所羅門群島戰役中,隸屬於支援部隊的陸奧號向敵方偵察機發射了四枚砲彈,這是她在戰爭中的首次也是唯一一次行動。1943年1月7日,陸奧號與航空母艦瑞鶴號、重型巡洋艦鈴谷號和四艘驅逐艦一同返回日本。該艦原計劃於4月13日出擊,增援阿留申群島的日本駐軍,以回應科曼多爾斯基群島戰役,但行動於次日取消,陸奧號恢復訓練。

1944年10月21日,萊特灣海戰爆發前夕,長門號停泊在汶萊灣
▪︎陸奧的損失
1943年6月8日,停泊在柱島的陸奧號,其3號砲塔彈藥庫在12點13分發生爆炸,將艦身炸成兩半。艦首部分幾乎立即傾覆,但艦尾部分一直漂浮到第二天清晨。附近的船隻救起了陸奧號上1474名船員和訪客中的353名倖存者,這意味著1121人在爆炸中喪生。為了避免戰艦損失可能對士氣造成的損害,陸奧號的沉沒被宣佈為國家機密。為了進一步防止謠言傳播,許多倖存者被重新分配到太平洋的各個前線駐軍。 沉船事件發生三天後,日本海軍召集委員會調查損失。委員會於6月25日(遠早於沉船調查完成之前)發布了初步結論,認定爆炸是由一名心懷不滿的海員引起的。委員會沒有考慮到火災的可能性,而歷史學家麥克威廉斯認為這可能是原因,因為一些觀察員注意到3號砲塔附近冒出了濃煙。然而,真相永遠無從得知。

碧藍航線 長門級姐妹
▪︎長門
1943年8月,長門號轉移到卡羅林群島的特魯克。9月和10月,她與第一艦隊的主力一起出擊,搜尋美國航空母艦,但未成功。1944年2月1日,為躲避美國空襲,長門號離開特魯克,三天後抵達帛琉。2月21日,該船抵達新加坡附近的林加島,並於2月25日成為第一戰艦戰隊司令宇垣間女海軍中將的旗艦,直到5月5日他將旗幟移交給大和號。長門號在林加待到5月11日,5月12日被轉移到塔威塔威,並被分配到第一機動艦隊,由小澤治三郎海軍中將指揮。 第一戰艦戰隊於6月16日在馬裡亞納群島附近與小澤的主力會合,並在菲律賓海海戰中為三艘航空母艦護航。她在戰鬥中僅遭遇輕微交火,未受損傷,亦無人員傷亡。戰後,該艦返回日本,並加裝了雷達和輕型防空砲。長門號搭載了第28步兵師的一個團,於7月11日抵達沖繩,然後繼續前往林加。 1944年10月,長門號參與了「捷一號作戰」,攻擊盟軍在萊特島的登陸部隊。長門號隸屬於栗田武夫海軍中將的第一牽制部隊(又稱中央艦隊)。10月24日,在錫布延海海戰中,長門號在前往萊特灣的途中遭到多波美軍俯衝轟炸機和戰鬥機的攻擊。長門號兩次被炸彈擊中,造成52名船員死亡,但並未嚴重受損。 第二天早晨,第一牽制艦隊在薩馬島海戰中襲擊了支援入侵的美軍。長門號與代號「塔菲3」的第77.4.3特遣艦隊的護航航空母艦與驅逐艦交戰。她向三艘護航航空母艦開火,這是她首次向敵艦開火,但未擊中。一艘美軍護航驅逐艦發射了多枚魚雷,但未擊中目標,而是朝著平行航線上的大和號和長門號飛去。兩艘戰艦被迫向北轉向以躲避魚雷,在魚雷耗盡燃料之前,她們距離交戰地點只有10英里(16公里)。長門號掉頭後與美軍艦艇交戰,並聲稱擊傷了一艘巡洋艦。當天晚些時候,長門號艦首被兩枚炸彈擊中,但損傷並不嚴重。 該船於11月中旬返回日本進行維修。由於缺乏燃料和材料,她無法重新投入使用,於是被改造成一座浮動的防空砲台。她的煙囪和主桅杆被拆除,以改善防空砲的射程,並增加了兩座 89 式砲架和九座三聯裝 25 毫米砲架,她的前副砲被拆除。碼頭上安裝了一台燃煤輔助鍋爐,用於取暖和做飯,旁邊停泊著一艘改裝的獵潛艇,為她提供蒸汽和電力;她的防空砲威力不足,只能部分使用。4月20日,長門號淪為預備隊。1945年6月,她的所有副砲和大約一半的防空武器連同測距儀和探照燈都被移上岸。因此,她的船員人數減少到不到1000名官兵。1945年7月18日,這艘偽裝嚴密的軍艦遭到艦載戰鬥轟炸機和魚雷轟炸機的攻擊。「長門號」被兩枚炸彈和一枚火箭擊中,造成35人死亡,四門25毫米火砲受損。8月30日,也就是正式投降前幾天,美國水兵控制了該艦。

長門(左)在比基尼環礁第二次原子彈試驗爆炸開始時
|戰後
長門號被選為靶艦,參與了「十字路口行動」。該行動是1946年中期在比基尼環礁進行的一系列美國核武試驗。3月中旬,長門號離開橫須賀前往埃尼威托克島。但其船體在7月18日襲擊中遭受的水下損壞尚未修復,漏水嚴重,水泵供不上。當埃尼威托克島的拖船抵達時,長門號已左傾7度。長門號於4月4日抵達比基尼島,5月抵達。 十字路口行動以1946年7月1日的第一次爆炸開始。當時,長門號距離爆炸中心較遠,僅受輕微損傷。而相對於水下爆炸,長門號的位置更靠近爆炸中心。長門號經歷了爆炸產生的海嘯,明顯受損不大;海嘯消散後,她略微向右舷側傾 2 度。由於她具有危險的放射性,因此無法進行更徹底的評估。在接下來的五天裡,她的側傾程度逐漸加劇,並於7月29/30日夜間傾覆。1996年對潛水員開放,長門號被《泰晤士報》評為世界十大沉船潛水地點之一。 陸奧號在日本的殘骸受到了不同的對待。打撈工作於1970年開始,一直持續到1978年,打撈出了該船的 75% 左右。打撈人員找到了849名在爆炸中遇難的船員的遺體。1995年,陸奧號紀念博物館宣布,沒有計劃進行進一步的打撈行動。船上唯一留存的重要部分是從艦橋結構向前一直延伸到 1 號砲塔附近的一段35公尺長的殘骸。該船的最高部分距離水面12公尺。許多文物都陳列在東和町的陸奧號紀念博物館。自1963年以來,每年的6月8日都會在那裡舉行追悼會,以紀念遇難船員。
|同型艦
▪︎長門號
▪︎陸奧號
(部分內容參考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