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2022 年初開始,我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把手上的股票拿去質押,借錢再投資。這場槓桿之旅轉眼進入第四年,期間我不斷調整節奏、學習控風策略,靠著「借錢投資、領息再質押」的方式,至今總資產(扣除負債)已經翻了一倍以上。
很多人會覺得這種玩法風險太高,但其實,只要懂得控制槓桿與選對標的,這條路沒有想像中那麼驚險。以下是這四年來,我走過的風景與學到的幾個關鍵經驗。
1. 借錢投資,不是賭命,是放大效率
質押借錢投資,說白了就是用槓桿。除了每年那幾%的配息慢慢累積,再把股息變成現金流,用這筆現金去買更多能配息的大股票。這樣的滾雪球策略讓我的資產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四年時間實現了超過一倍的資產成長。關鍵不是借了多少,而是你怎麼用、怎麼守。2. 經歷兩次重挫,沒被掃出場才是真的贏家
四年內,我經歷過兩次真正讓人手心冒汗的「市場大清洗」:
- 第一次是 2022 年美國暴力升息,台股從 18619 一路下殺到 12629;
- 第二次是今年四月的突襲關稅戰,當天台股創下史上最大單日跌點。
這兩次,許多滿倉開槓桿的朋友直接被掃出場、斷頭清倉,甚至有不少朋友被市場巴兩次。但我撐下來了,靠的不是神奇選股術,而是資金控管與維持率管理。每一次風暴都是壓力測試,能撐過來的,不只是倖存者,更是贏家。
3. 控好資金,維持率才是生存底線
玩質押的最大原則就是一句話:你不是在拼多快賺錢,而是拼能撐多久。
再好的股票,如果你撐不過那一次下殺,最終都只是替別人抬轎。這幾年我一再提醒自己:維持率永遠要留安全空間。保持在高水位,不用擔心短線震盪,也不會在恐慌時做出錯誤決策。市場最後都會回來,但前提是你要還在場內。
4. 股票怎麼選?選國家隊會顧的那種
選股方面,我幾乎只選大支的權值股,最好是那種「國安基金一定會護盤」的成分股。這種股票雖然波動沒那麼刺激,但勝在抗壓、跌得有限,尤其當風暴來襲,有人會救、有錢會進場,自己心也比較定得下來。這也是為什麼即使我開了槓桿,也從不把資金壓在冷門股或高風險飆股上。
質押借錢投資,看似激進,其實內在的邏輯是「保守中的效率最大化」。你得學會用槓桿,但不能被槓桿牽著走。要會選股,也要懂資金配置;要敢進場,更要懂得什麼時候什麼都不做。
這四年,我不敢說自己有多會賺,但至少,我還站在市場裡,看著資產一點一滴地增長。很多人總以為投資是場短跑,其實它更像一場馬拉松,撐得久,活得下來,賺的就不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