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 2024 年 4 月,分局安排我參加 T-CERT 的訓練。T-CERT 是「臺灣社區緊急應變隊(Taiwan Community Emergency Response Team)」的簡稱。
當時課程安排得非常緊湊,而學員大多是來自全台各縣市的警察、消防、政府公務人員等。由於大家本身都在第一線工作,課程時間無法太長。後來某天,分局希望我向山地義警分享受訓內容,這促使我開始主動深入了解什麼是「防災」。
📌 我們為什麼要學防災?我們要防的是什麼災?
1. 地緣政治風險無所不在
根據《經濟學人》的說法,台灣處在極高地緣政治風險的區域,戰爭與衝突的可能性不能忽視。
2. 天然災害頻率高、影響大
台灣地勢陡峭、河流短促,再加上極端氣候加劇,天然災害(如颱風、地震、土石流)變得越來越常見,且更難預測。
無論我們住在市區或山區,都會面臨不同類型的災難風險:
- 市區:戰爭風險、建築物倒塌、地震影響
- 郊區或山區:土石流、交通中斷、救援困難
國際災害資料庫對於災害的分類如下:

全球災害分佈情形:

(以上圖片取自農業部)
📌 先了解你住哪裡的風險,再談如何準備
防災的第一步,是認識環境。
你可以使用「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的3D災害潛勢地圖」,查詢你住的地區是否曾經發生過地震、淹水、土石流等災害,了解哪些是高風險地區。

特別在市區,也要問自己:
- 是否住在地震帶?
- 是否鄰近易受攻擊的設施(如軍營、政府機關)?
- 是否位於低窪地區,容易積水或淹水?
只有意識到自己住的地方可能出問題,才會有防範行動。
2023 年卡努颱風侵襲台灣,仁愛鄉出現嚴重的土石流。新聞報導中,一位加油站員工在災害發生前幾分鐘,察覺異狀,立刻大喊要同事撤離。
沒幾秒後,土石流真的來了,把加油站整個吞沒。因為她事前有聽說那區曾經發生過災害,關鍵時刻的直覺救了大家。
仁愛鄉當時道路中斷多日,通訊也只剩傳訊息功能,甚至必須靠空投食物補給。你無法預測下一個被困住的人,會不會就是自己。

📌 山區發生災難時,你該怎麼做?
如果在山上遇到災害(如地震、土石流),請記得以下幾點:
- 先找到安全處避難
- 立即報警
- 報警前,先確認自己所在的位置
山區災後地貌可能改變,若手機有微弱訊號,請用 Google 地圖查詢經緯度,把準確座標告訴消防隊,能大大加快搜救速度。

📌 如何準備防災物資?記住 333 原則
防災物資的準備,建議從「333 原則」出發:
狀況致命時間需準備的物資範圍失溫3 小時保暖衣物、鋁箔毯、雨衣脫水3 天飲用水、水袋、過濾器缺乏熱量3 週高熱量食品、罐頭、能量棒
先準備「能活下去」的基本元素,再考慮個人藥物、照明、聯絡器材等。不要盲目購買,避免浪費金錢,同時也要注意物品有沒有過期,要定時檢查更換。

(圖文引用自《黑熊學院少年防衛課》與《都市生存手冊》)
📌 最後的提醒:自救,才有餘力救人
回顧整個 T-CERT 訓練,我記得最清楚的一句話是:
「災害發生時,一定會混亂。只有能夠自救的人,才有餘力去救別人。」
這不只是救災的原則,也是人生的哲理。
你是否已經為可能發生的那一天,準備好基本的生存能力?
推薦2本不錯的書籍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