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參加由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舉辦的「大安講座—投資自然就是投資未來」,能夠聆聽台大蔡明哲教授的精彩演講,讓我受益匪淺,滿載而歸。這次講座讓我認識一個更積極、更具前瞻性的目標:「自然正向」(Nature Positive)-我們不再只是避免破壞,而是要積極地修復、重建,讓自然生態系統在健康、豐富、多樣性和韌性方面都實現「淨正向」的發展,而這個目標被視為《巴黎協定》中 1.5°C 升溫限制目標之於生物多樣性的「巴黎時刻」,意義非凡。
全球經濟與自然環境發展環環相扣
講座中,蔡教授深入淺出地分析了自然退化對全球 GDP 的巨大影響,以及它如何牽動氣候危機、糧食安全等重大挑戰。這讓我更清晰地認識到,自然保育不再是單純的道德責任,更是攸關人類福祉與永續發展的經濟與社會命脈。要達成「自然正向」的目標,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都責無旁貸。特別對於企業將是未來永續發展的核心,必須將自然因素納入決策,評估並揭露營運活動對自然的影響。
生物多樣性信用的潛力:引導私人資金投入自然修復
這場講座最令我期待的便是教授在COP28發表過的生物多樣性信用(Biodiversity Credits)。目前全球自然保育面臨巨大的資金缺口,要達成「自然正向」目標,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而生物多樣性信用作為一種新興的自然資產交易工具,正被探索成為引導私人資金參與自然恢復的潛在方式。
這讓我聯想到碳信用市場,如果能成功建立一個健全、透明的生物多樣性信用市場,將能有效撬動私人部門的資金投入到生態修復和保護項目中,這將是扭轉自然損失的關鍵。蔡教授也提到了第三方驗證機構的重要性,因為嚴謹的驗證機制是確保項目完整性和避免「漂綠」(greenwashing)風險的重要保障。同時,蔡教授也介紹了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強調這是一種運用自然生態系統的力量來應對社會挑戰,同時帶來人類福祉和生物多樣性效益的關鍵手段。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也已制定了 NbS 的全球標準,並參與發起了 Nature Positive Initiative (NPI),旨在推動自然目標定義和實施的一致性。
國際框架與台灣的實踐:看見各方努力的串聯
講座中也介紹了許多引導實現「自然正向」進程的國際框架和倡議,例如設定全球性目標和指標的《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GBF),以及提供企業評估和揭露與自然相關風險和機會框架的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NFD),其著名的 LEAP 方法(Locate, Evaluate, Assess, Prepare)是企業進行自然相關評估的指引。這些框架提供了一套系統性的指引,協助各界評估、設定目標並採取具體行動,讓我對全球在自然保育上的努力有了更宏觀的認識。
而台灣也正在積極響應國際趨勢,從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的國土生態綠網計畫、海洋保育署的海洋生態系監測,到環境部推動的 NbS,以及台灣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發起的「台灣自然與生物多樣性倡議平台」(TNPI),都展現台灣在「自然正向」之路上的努力與決心。特別是台灣大學正在探索的生物信用額度(Bio Plus/Biocredits)等創新機制,讓我對台灣未來在自然資本領域的發展充滿期待。
這次講座讓我深刻體會到,自然保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口號,而是需要跨領域、跨部門、跨國界的共同努力。生物多樣性信用這個新興概念,為自然資本的市場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讓我們看見私人資金投入自然修復的曙光。再次感謝蔡明哲教授的精彩演講,讓我收穫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