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動機
萬所矚目,沒錯~郝哥又出新書了,老慣例身為腦粉應該第一時間來捧場,所以電子書上市就立馬買了,實體書的部份還是有的書友在等預購來,這本也是致富覺察跟人生成為後的第三部曲,也符合了第一本致富覺察也是以終為始信念。
覺察=認為=改變
每個人的人生意義與信念都是獨特的。從前的我,在忙碌中迷失了方向,直到現在才逐漸找到自己的認知目標。這一切的轉變,都是隨著人生經歷與時間的流逝而改變的。就像書中所說,人生總是「善變」的,而這些日常中大大小小的變化,不論是否在自己可控的範圍內,都值得用心去感受。是的,我們可以選擇不接受改變,也可以選擇不採取行動。但我不禁要問自己:把自己困在同一個框架裡,真的會帶來任何好處嗎?
回首過往,我發現自己的人生彷彿在重複著相同的循環。即使我多麼努力工作、生活,也堅持日行一善,但所謂的「成功」或「幸運」似乎總是與我擦身而過。當我察覺到這一點時,我開始尋找屬於自己的道路。就像郝哥說的:「改變自己的是神,想改變別人的是神經病。」而我追求改變,不是為了改變別人,而是為了讓自己成長。
觀察=作為=應變
改變從小處開始:調整作息時間,將知識的輸入轉化為實際的輸出,持續閱讀並累積自己的文章。漸漸地,我開始踏出舒適圈,認識更多不同領域的朋友。正是這些改變,讓我有機會做出從未嘗試過的事情——接受Podcast訪問、在出版社網站發表文章。這讓我深刻體會到郝哥所說的:「因為改變,所以遇見。」
如果沒有主動改變,我不會認識這麼多有趣的朋友;如果沒有在讀書會主動擔任導讀,就不會有機會將所學轉化為分享。正如郝哥所說:「有做,決定不做是選擇;沒做,決定不做是沒輒。」每一次的嘗試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因為勇於嘗試帶來見識,而見識則帶來膽識。
洞察=成為=蛻變
當我真正理解自己追求的是什麼後,前進的道路就不再迷惘。即使遇到困難或不如意,也不會讓自己停滯不前。書中說得好:「原來一生追求的伯樂,只是不同想法的自己。」
現在的我,能夠與過去的自己對話,也能夠想像未來的自己。與其尋找更好的他人來認同自己,不如致力於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或許就是最重要的領悟:改變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讓自己活出更好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