대만감성 臺灣感性這詞彙在韓國已經流行一陣子,從 Instagram 上停滿二輪車輛的街道巷弄照,到南風吹拂的濕潤島嶼從地磚縫隙竄出的蔥茂綠草,都在台灣感性這濾鏡下,成為韓國青年眼中潮到出汁的風情畫。
青春無敵的 New Jeans 和少女時代的主舞孝淵都選擇台灣的街景來拍MV,HYBE 旗下最新女團 ILLIT 的出道照也在台灣取景。一生只打算拍一次的婚紗,韓國獨立樂團中的巨星吳赫,從台灣的紅綠燈到停車場,一路牽著白紗新娘的手拍完。這種取景,都是真心喜歡。
雖說旅行就是從你活膩的地方去我活膩的地方兜兜轉轉,但他們到底喜歡我們什麼?
我們既沒有香港廟街滿塞到撐爆感官的資訊密度,也不含東京渋谷VR廣告隨時跳出的高科技媒體整合。大家就是過過日子,有時候還嫌擠嫌舊嫌髒。
韓式反轉魅力
分析臺灣感性之前,先談一下韓式反轉魅力,兩者都是觀感評價。疫情期間我寫了一部二十幾萬字的K-POP產業故事《韓式偶像包袱》,裡頭有段經紀公司老闆跟藝人開發主管的對話:
「現在偶像不好做啊,又要舞台魅力滿點,又要在社群媒體直播上展現真誠個性。『反轉魅力』差不多就是我看重的、沒有一個特別的屬性限制。」崔勇鎬是 Charis 藝人經紀和開發的主管,業界經驗豐富。
「我以為反轉魅力是指不同的舞台表現?」老闆柳弼真問。
「總體形象。現在直播和粉絲拍攝都已經變成表演的一環,不是只做舞台。」他對老闆解釋。
「很對。不過實在不是什麼反差的結合都討喜。螢幕前的清爽暖男和喜歡打暴力電玩就不是有吸引力的組合。」柳弼真語氣上不置可否,但講的話顯然不是「很對」這種程度的同意。
「比較容易經營的反轉魅力,例如舞台上的性感和舞台下的呆萌、舞台上霸氣和舞台下體貼入微。往這個方向去設定。」崔勇鎬還在解釋。
「哥說得很對。如果不是一般人本來就難以企及的特質,偶像也沒那麼迷人了。金妍兒不就是站在世界頂峰的運動員,又有難得的美貌,還品行端正,才讓大韓民國全體國民成為粉絲嗎?有了舞台上自信爆棚,所以能瘋玩的感染力,這種粉絲自己達不到的境界,再配上私底下完全無憂無慮地犯傻,但因為是偶像所以討人憐愛,實在是非常動人的反轉魅力。人就是會喜歡有辦法把日子過得比自己好的人呢~」柳弼真犀利地剖開崔勇鎬只憑大致印象,完全不清晰的概念內在。
「說是西瓜蘸著鹽吃更甜,但可不是鹹味讓西瓜更甜,是鈉離子讓味蕾對甜味更敏感了。如果換成鉀鹽,就只剩鹹味了。我們找魅力,配方弄錯就不好了,畢竟養一個藝人多貴啊?」柳弼真禮貌的微笑一刻也沒丟下。

反差萌
印象很朦朧,但配方終究需要精確。反差萌的萌點,除了可愛傻氣天真溫暖的那一面,和另一面的反差有多大,反轉魅力就有多強。通常方向逆轉不會成功。粉絲通常喜歡反差萌,而不是反差殺,因為人畜無害才令人心生憐愛,呆萌的蠢物突然露出爪牙只會讓人懼怕。強者露出善良的一面,甚至無傷大雅的弱點,在心理學上叫做 praftfall effect。
心理學實驗是:讓兩組履歷、外貌、性別、年齡相當的人參加面試,控制組完美完成面試,實驗組不是打翻咖啡就是跌上一跤,展現出與專業能力無關的肢體笨拙。結果面試者普遍更喜歡有瑕疵的不完美面試者。
這份嚮往為什麼來自韓國?
臺灣感性不是一種完美進步富裕的生活條件,常常展現為放鬆的生活餘裕。這一方面是台灣的生活步調的確比首爾這種大型都會緩和不少,二方面台灣和韓國足夠相似,一切生活條件都容易理解,但其中的細微落差,一旦身在其中,是其他地方感受不到的切身趣味。
當代的台灣跟韓國,是全世界和彼此最相似的國家。台灣跟韓國之所以以現在的規格建國,都是二戰後日本放棄殖民後,被韓戰決定地緣政治格局。雙方冷戰時期都被納入世界的製造業分工,快速現代化的經濟成長哺餵了第三波民主化所需的社會資源,經過幾次政黨輪替後,成為法治還顯生嫩,但實力相對穩定的民主國家。兩國的軍隊也都只為了曾經是同一個國家的共產黨政權而戒備,而且對共產政權的態度也從來是政治議題主軸,常常壓過經濟文化等民生考量。生育率的全球末位,兩國歷年輪流上座。你知道嗎?韓國和台灣之間的食品貿易,都不需要為彼此的市場調整產品口味,雙方市場對甜鹹的輕重和比例偏好也一致。我們真的很像,遠超其他。
然而台灣跟韓國當然也很不一樣。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的文化輸出政策非常成功,台灣人常常望韓興嘆。但兩國最大的差距,除了緯度和人口總數,我認為是財閥經濟。佔 GDP 一半以上的財閥,只聘僱 5% 的人口,導致所有人為了經濟條件,都拼盡全力擠進大企業窄門。這件事情決定了韓國人的半生,才會有《天空之城》這種韓劇。
英語裡的財閥叫 chaebul,來自韓語,因為這東西韓國在全世界最強最大最多。作為參考,海床地形平緩,容易推升成海嘯的東日本,是英文海嘯 tsunami 的語源。以財閥為經濟基本體質的韓國,別稱三星共和國,結果三星在關鍵產業上還是落後台積電好幾年,良率難以公布。疫情以來的經濟成長率,台灣也走在南韓前面。五千一百萬人口的南韓,舉全國之力支持的頂尖財閥,拼不過兩千三百萬人口的一個島國的產業鏈,有點遺憾。最近棒球也沒贏。
臺灣感性
明明兩邊這麼像,連前殖民者留下來的體制,和民主化運動所流的人民鮮血都一樣殷紅,此刻的台灣好像過得比韓國舒服,怎麼辦到的?你是韓國人的話,不想知道嗎?
人只會羨慕過得比自己好的人。所有的風情投射,例如「好像日本青春漫畫的場景」、「好像在歐洲小鎮」、「有海島度假的風情」、「跟韓妞一樣白皙」,都在說出自己沒有但想要的東西。
臺灣感性如果是一種反轉魅力,熱情溫暖跟悠然自在的反差背後,就是國力。雙方的國力,跟所有自然資源有限,只能發展人力資源的國家一樣,都是用努力拼出來的總體實力。台灣實力的形狀,跟韓國一直很接近,所以韓國人總是看得懂台灣的實力深淺。台灣人可以仰慕韓國的農運、工會有多強勁,韓國人就會多羨慕台灣的性別差距在亞洲有多進步。你的好,我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就能看懂。所以一樣是靠無盡努力來求生存的韓國,才對台式的放鬆生活感到神奇。
我認為兩國極為相近,最後差距明顯的那一面,剛剛好落在不用成日緊繃到關節發白的舒緩心態,是韓國人的臺灣感性根源。
定位
一張充滿 #대만감성 臺灣感性的 Instagram 照片,不會含有台北101 或小巨蛋。就算有,也是恰巧入鏡,不是主要取景。因為那東西沒用。那粒銀亮熠熠的大型公共建物、那座短暫做過世界第一高樓的如意紋高塔,完全不在這份異國嚮往的美感地圖上。
因為我們終於過了青春期。青春期是人最缺乏定向的時期,能力剛足以脫離完全服從權威的馴順,自我認同又還沒建立,只好瘋狂嘗試每一個方向角度和極端定位,看哪裡能容納自己。青春期又是建立家庭以外社交圈的重要時期,所以來自外在的肯定無比重要,足以建立內在,也能殺死內心。人在青春期,多難拒絕保證能獲得外在肯定的東西?例如世界第一高樓、例如絢麗豪奢別人負擔不起的玩意兒、例如我賭你不敢的危險行徑。還好我們已經過了那段時期。
不用到中年,只要前額葉逐漸發育完整,體內的荷爾蒙暴動也歸於平衡,青春期的躁動就愚蠢到不堪回首,如同剛過季的流行,一退潮就不忍卒睹。找出自己想要什麼也許是一輩子的事,但搞懂自己實在受不了什麼只需要一點成熟。臺灣終於從棒球隊出國比賽打輸就淪為國恥的暴躁青少年,成為贏了真好,沒有冠軍也感激選手表現精彩的成熟社會。冠軍很棒,但做得好最重要。只要長出品味、培養出知道什麼是好、什麼不好的判斷力,就不會被外在肯定牽著鼻子上竄下跳。
舉個最近跟韓國朋友討論行事風格的例子,他說:「Because you have an image to keep?」我表示:「I have a standard to meet.」我們習慣上用內在標準,而不是外在標準來做事。
緊繃的相反是從容
整個東亞的所有大城市,最不化妝打扮的就是台灣女生。而且台灣女生不化妝,也不會產生有礙觀瞻、我好懶惰的負罪感,更不會有真容被看穿的慌亂,我們就只是:今天沒有想化妝。下樓倒垃圾前特地化妝,在台灣是廣告裡才會出現的內容,不是日常。不信你看看日韓。日常無需時時準備給人評價、一貫維持體面,對韓國人來說是很強大的自信自在。
這種我有得選的自由放鬆,是韓國人眼中臺灣感性的基礎:不用為了做給人看而緊繃完美。那些新簇簇、四面打光的店面跟市容,粉緻緻、修眉縮腹的裙擺跟面容,都是為了他人評價而生出的努力,正是離臺灣感性最遠的東西。
希望這能幫你看懂現在韓國流行到增加台灣旅遊收入的 대만감성 臺灣感性。
日、韓近年的臺灣感性風潮只是一角,臺灣正站在世界的風口浪尖,獲得前所未有的注視。這是發展文化產業的絕佳時機,不一起打團體戰就太笨了。上一次買書是《唐詩三百首》的立法委員,大刪文化預算,還認為台灣文化不值一提。立法委員的眼界連個寫小說的都不如,很不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