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副總編邱建智一篇【關於英文翻譯腔】,以多年編輯經驗總結造成閱讀障礙的中文行文毛病,從句法結構到主、動詞選擇都逃不過。從大學時期讀英語教材到此刻住在英語系國家的我,被砍得刀刀見骨。
中國用語是另一層心病,而且稍不注意病灶面積恐擴大。為處理病灶,得先做病理解剖。
警語:本文內含海量支語!
病徵
英文翻譯腔的問題在導致中文閱讀障礙,症狀清晰、術式明確。支語警察的巡邏站點也很明確:不是當代台灣人常用語,疑似中國網絡用語。
支語警察巡邏開單常出的紕漏有:
- 港式粵語,例:手袋(handbag)
- 舊式中文,例:立馬
- 與自己時代不同的中文,例:樓主(還珠樓主何辜?)
- 韓語對應的漢字詞彙,例:素朴
- 新馬南洋詞彙,例:黃梨
支語警察幾乎不會翻車的的外來語如:
- 日文当て字,例:夜露死苦
- 和製漢語,例:機能;例外:耽美
- 歐洲語言音譯,例:滑鐵盧;例外:翡冷翠
從案例列舉可推知:
- 中文以外的外語不在支語警察巡田水的管區內
- 香港與台灣用語也不在管區
- 針對中國用語當中,年代較近、網路使用頻繁的表述。不限於漢字,例:YYDS
病理
說穿了,基本心態只有敵我之分,但有時候會用品味歧視來包裹真實意圖。因為品味差的案例滿街路,例如實為「牛屄」的「牛逼」或簡化作「牛」,又例如不涉及量的「質量」,的確是劣等造詞,罵它不虧,但打不到正主兒身上。
正主兒是中國封閉的資訊環境和對台認知作戰。
我和堅持「留島不留人」的小粉紅聊過天,對方仇台的態度是這樣來的:小時候受的教育是寶島水土風情好,後來兩岸稍微開放,可以輕鬆翻牆去台灣論壇的年代,發現自己不管說什麼話都被台灣人噴爆,叫他滾回去!從此恨上與自己認知不符的灣灣。我表示:首先,你去的幾個都是最討厭中方的論壇;再者,認知落差的起點是中方的教育灌輸,冤有頭債有主,請向貴國政府究責。但愛國愛黨的灌輸系統當然不是人人都能自行掙脫,此人依舊是主旋律小粉紅。
(寶島是不是中國安給台灣的稱謂?這題我不知道。)
認知作戰是主因中的主因。若小粉紅和自干五是游擊隊,水軍就是配備精良、戰略明確,還有情報單位作後盾的正規軍。水軍常見手法舉例:
- 激對立:故意踩在極端立場,讓兩端立場的網民自己在評論區吵起來。輕鬆撕裂。
- 帶風向:同時段大量帳號發佈或批評某事,跟中央廚房炒同一個話題。潑髒水。
- 刷好感:以華服歷史美食風景,甚至狼性與小人物勵志故事來讓人浸淫於中國認同。
- 養受眾:以話題篩出分眾,讓受眾習慣頻道或群組的溝通模式,伺機灌輸觀念。
- 養議題:篩出台灣社會本就有的問題和裂痕,一旦出現重大事件,就能拿議題攻擊社會和政府。台灣比較明顯已經被水軍抓住的議題首先是交通,還有各大社會都有的性別、階級。許多如爆料公社或我是XX地區人的社群,背後都是水軍。怒氣值愈高的話題,就愈會被篩出來養。因為憤怒是最容易轉化成行動的情緒。
說穿了,水軍手段包山包海包尿布,傳播目標倒是異常單純,通常不超以下三點:
- 中國好棒棒、中國一定贏
- 台灣就是不行,尤其是政府跟執政黨(「台灣」抽換成「民主」和「自由」也適用)
- 所謂盟友才沒用,不會救你只會坑你(疑美論比例最高,日本跟歐洲也是貶抑重點)
你知我知支語警察知,水軍利用民主氛圍和網路自由來遂行統戰,所以才會想要辨識頻道、社群、帳號背後是否是來自中國。辨別敵我,是支語警察唯一目標。
病灶
支語警察不是一種身份,而是一種行為模式,接近人內心的小警總,也接近極權國家的言論審查,唯一的區別是審查對象:台灣人沒在用、中國人習以為常的露餡處,就是敵我分際。認真學過語言的人都知道,文法和單字好學,用語跟腔調是另一個世界。至於意圖、幽默、影射,連母語者都不見得能掌握,是高級技能。支語警察通常靠的也是母語習慣和品味。趨避,正是品味鑑別的真正目的,幾乎也是唯一外顯功能。
品味是最快速有效的概括評價能力,缺點是簡單粗暴、不由分說。但分界從不明確。舉個例子:「情緒價值」這個詞彙,我很確定是從某個台灣朋友身上學來,我也跟著用了幾回,直到被指出那是中國當代流行自創語彙,我終於意識到:想辨識中國用語,靠生活經驗已經不夠。
以下用支語警察視角來羅列分類我撈出來的語料庫:
簡繁轉換
簡繁轉換過程中露出的餡是最常見的案例。頭發跟餅幹的等級之低,不需要是支語警察也會發現內容有問題。
生硬翻譯
如果你人生中出現個高光時刻(highlight),千萬記得說成出風頭或嶄露頭角,以免毀了那一刻。在婚禮上回放視頻,打開菜單,發現標題下的是「閃光點」,大家就知道你的文字品味了。
我三年前特地為「內卷」一詞寫了篇中式生硬翻譯剖析,可以用一篇文章大致理解生搬硬套的浮濫翻譯大致上怎麼來的。這種硬譯法在東亞其他漢字圈都不流行,是個很不錯的鑑識痕跡。我討厭組織者,因為常常得遇到辦活動的人,其中有些是首席執行官。
所有漢語詞彙翻譯的方法裡,至今最佳還是一整套日本為了現代化而以舉國之力創制的和製漢語。我非常喜歡「經濟」和「自由」這兩項創詞,智慧結晶。
取用方言
漢字不是一種語言,而是一個書寫系統。打個比方:羅馬字母是一個書寫系統,條頓語系的丹麥語會用、拉丁語系的葡萄牙語也用、斯拉夫語系的波蘭語亦通用。但波蘭的鄰居,斯拉夫語系烏克蘭跟俄羅斯一起用西里爾字母,曾被納入蘇聯的突厥語系如蒙古語也使用西里爾字母。突厥語系的大國土耳其,用的則是羅馬字母系統。繞了歐亞大陸一圈,你只要知道:書寫系統跟語言之間的關係跟國家和貨幣一樣沒定性,德國馬克破產可以改用歐元。韓國一直到八〇年代報紙還是以漢字為主,不是如今的諺文。
中國用語包含許多本不是北京話的中國各地方方言,這是當代中式中文的特色。無論是東北話喊人老鐵,還是用四川話回個嘎,都是中國才能產出的書寫模式。
相較於官方標準語,世界上多數方言會用更具象化的物件和部位,以及生活用品跟場景來表意,非常接地氣,形聲字也盆滿鉢滿,遠多過標準語。粗略的判斷方向大致如此。
直接粗俗
世界上絕大多數語言的口語和書寫都非常分歧。我精通德語和法語的老師表示:德語是你能講的跟寫的一樣叫做高級,法語是你能寫的跟講的不一樣叫做高級。
作家江鵝說:「被迫從台語社會轉化成國語社會(這裡我們就暫且稱呼Mandarin為國語,如同接受台灣就是中華民國這個現實處境,不另開話題),讓台灣人在語言表達上失去非常多細節詞彙。」這是台灣的書寫環境,也塑造了台灣的口語環境:我們非常仰賴書面語來敘事,連口語都脫不開這種一旦正式起來,就想講得像行文一樣的隱疾。結果就是很多劇本跟演員的口條都缺乏說服力,你知道他們沒在講人話。
但無論是書寫還是視頻,中國創作者通常毫無此問題,問題在另一端:粗俗。我每次看到巨好吃就覺得難吃,看到大概率就覺得會慘。連高低、精粗這類一樣只是簡單二元對立的隱喻分類都懶得思考,只在體量大小上抓副詞來強調程度之別,終究是品味問題,無解。
副詞粗俗以便給力,是台灣這種由書面發展出來的語言環境還沒走向的慣性。目前還是有效的判斷之一。
現代化過程的分歧
我雖不會用智能(intelligence)跟激活(activate),對它們也沒什麼意見。行動電話比較精準,但手機(핸드폰/hand phone)兩個字更方便。現代化的過程中,每個語言系統都要不斷演化出新的語彙,很少發生趨同演化,這也是台灣中文和中國當代華語最常見的用語區別。
攝像頭或保質期都很容易懂,但「我領導他兒子領證後去了硅谷做芯片」,含有當代史跟社會結構差異。且不論矽與硅的翻譯沿革,「領導」這個觀念背後的單極權力上下位體系,就跟位階相對扁平、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台灣社會毫不相容。領證這種民事結合還需要權力中樞核准的法律結構,台灣人也有明顯異質感,很容易區判。
最簡單的排除方式就是完全不看以中國市場為受眾的娛樂內容,否則異質感就會被磨平。新聞、知識資訊或文字作品的情況會少一點,但就一點。
內卷一文的末尾提過,我不認為中式用語的功能和品味一律低於台灣用語。Dimension 翻譯成維度,就比幾度空間更簡潔精確。但 digital 翻成數字,就會難以和 numeral 正確區分,不如數位精準表達位元。雙方各有優劣。但當代中國急速現代化的後果,導致跟和製漢語的漢譯品質剛好相反,欲速則不達。我認爲這項事實是當代中國用語被台灣人認為刺目的主因。
概念組合
整篇文章的起點是「情緒價值」這個詞。我熟悉的概念是 Eva Kittay 的 love's labor,聽到的當下,覺得情緒價值這個詞語結構是個超容易理解的複合概念。例句大概就是「情緒價值給好給滿」,雖然我很討厭這個例句情境,但詞彙本身沒有異質感。因為它是複合詞,由本就常見的用語組合而成。德語一天到晚都在用這個造字法,不是只有當代中國。
無論是善意提醒情緒勒索的「自我滿足」,還是當紅知識分子提出的「底層邏輯」,因為概念分類明晰,適用場景又廣泛,而且字面無碴,是最容易被支語警察略過的類型。也是身為創作者、編輯,最容易掉的坑。
標新立異
比概念組合更缺乏統整原則,但還是能歸納出個取向的類別,例如「媽生」美肌、這很頂啊、家人們、各位親,這位小哥哥,都是中國特殊網路環境下,為求吸引人、拉近人的距離,績效取向發展出來的表述方式。我討厭「小姊姊」這種意圖涵蓋一歲到一百歲,讓想長大的人聽起來大、想裝嫩的人聽起來嫩的語彙,純為討好而生,絕不走心,只求出圈、求上位。
這系列是毫無靈魂的次文化,值個塑料友情,值得拉黑,細思極恐。
療程
支語警察是很自然的敵我警覺反應,在任何兩個語言相同但語境分歧的敵意社會,一定會從細節挑出奸細。可為了不使用某個語言而背單字,實在辛苦。
理論上只是不碰中國市場的產出物也不能防其他中文使用者自然採用中國用語,畢竟分辨語源這件事本就瑣碎累人且常常無謂。我也不認為中國用語按律當斬,因為平均質量雖然不高,還是有可借鑑之處。我不覺得絲滑跟軟糯是爛中文,只是被品味不佳的博主跟直播主用濫,以致黑化。
這一串寫完都累了。本來不罵髒話的人被逼著只講國罵,也會情緒勞動過量。
說到底,好屌也不是什麼值得發揚的用語。截至目前,雖然在現況下強調敵我之分有實際用途,但身為台灣的中文創作者,應該要更有骨氣,創造出好用且品味佳的用語,展現文化實力。市占率會變,產品好就能突圍。
寫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