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股癌-Podcast-25.06.11
**4月市場劇震的體悟:承擔風險才能換得報酬。
*經歷4月的大跌,能活下來就很好了。但認知到這類情況未來一定會再次發生,因為在場內操作、使用槓桿,就會暴露風險。*實務上很難完全空手,尤其是部位多、金額大的人。
*股票市場的基本邏輯就是:承擔風險才能換得報酬,不承擔風險就沒有產出。
*即使知道VIX高、該買點出現了,但恐懼會讓人不敢重壓,這是人性問題。
**資金調度與風險管理教訓。
*被關廁所的那幾天(美股大跌但台股休市),許多人無法即時補錢,匯兌受限、防詐限制導致資金流動困難。
*有人在第二天買進已打開的中大型股或中華電信,以提高整戶融資維持率,避免強制斷頭。
*每個人面對市場的方式不同,但都試圖透過資金調度化解危機。
*即使恐懼仍在,很多部位後來上漲三四成,證明怕歸怕,但還是該買。
*經此一役,大家開始調整持股與槓桿水位,設法在未來風暴中更有彈性應對。
*結論不是以後都要空手,而是要提升現金流動性、融資管道、槓桿控制,讓風暴來時不至於崩盤。
**大家都踩過雷,但重要的是:平安、健康、小孩平安長大。*
*人生像一個發散再收斂的過程,不斷嘗試、不斷受傷,再從中找到平衡。*
**市場現況與資金配置策略。
*台股與美股雖有利空環伺(如匯損與關稅),但市場卻持續抗跌,屬於市場不跌的詭異狀態。
*匯率對企業獲利造成實質影響,例如台積電揭露1%美元升值將影響0.4%毛利,部分公司尚未認列此風險。
*壽險業已出現賣股補帳現象,反映匯損與長債評價損失,但電子股未全面反應同樣問題。
*部分企業上半年為了避關稅提前POIN(拉貨),短期推升營收,可能成為下半年獲利壓力。
*市場效率失常,雖有利空卻未反映,導致操作信心不足、不敢滿倉或加槓桿。
*因台股部分族群已高位、不願追高,因此轉向日本市場配置,布局東證指數、Harmonic Drive Systems、日東紡等。
*觀察日本股市突破機會,期待複製橫盤後爆發型態。
*操作上保持現金彈性,避免誤踩第二季財報地雷,尤其是高估匯率之財測可能失真。
**WWDC與蘋果AI布局的觀察與思考。
*此次WWDC整體未達市場高預期,Apple Intelligence被視為重大miss,功能延宕、承諾未兌現。
*Siri功能仍遠落後,GPT整合表現平庸,AI相關功能多數不堪使用。
*不過作為果粉,仍肯定liquid glass UI與修圖功能等進步;硬體效能與設計仍領先業界。
*蘋果內部對Data Center伺服器投入嚴謹,供應鏈反映其對品質要求極高,但也因此導致開發效率落後。
*雖然AI領域落隊,但仍看好其憑藉優異硬體設計與OS整合能力,未來有可能透過授權串接第三方模型來抽取AI稅。
*投資蘋果的主軸 “強大生態系與高毛利硬體平台” 尚未改變,目前仍無改變持股的必要。
*當前使用者習慣多為開啟GPT或Grok等App,而非倚賴手機原生AI,因此即便Siri笨,也未顯著影響iPhone使用體驗。
*關鍵驗證點在於未來若Google Pixel、Galaxy AI或OpenAI新硬體能大賣並搶走蘋果市佔,才是真正轉折。
*未來若蘋果能推出成熟、穩定、UI體驗佳的AI功能,即使非業界最先進,也足以穩住用戶。
*WWDC不是絕望,而是未滿預期;投資主軸未變,就不該因短期失落情緒而過度解讀。
*目前蘋果估值並不高(非40~50倍PE),若後續AI整合得宜,仍具補漲空間與價值。
**QA部分,權證與下單失誤風險:市價單常見陷阱與造市策略。
*掛單看到五檔價格正常,但市價送出時,對方(造市者或高頻交易)可瞬間撤單,導致成交在極端低價。
*高頻電腦甚至使用FPGA晶片,偵測訊號後即刻打穿價格。
*投資人一定要使用 限價單(LIMIT) 避免被坑殺。
*無論權證、ETF、或海外追蹤型ETF都可能遇到這種抽單狙擊。
*若使用市價單量體又稍大,很可能造成價格打穿。
*連分點券商都可能根據客戶歷史紀錄狙擊跟單:發現你會賺錢就搶先買進,然後反向倒貨給你。
*有人甚至因常被跟單,選擇更換分點。
**初次Call公司建議:小資族也可發問,但須做足功課。
*不論資金大小,上市櫃公司都有義務回應投資人。
*關鍵在於:提問內容是否具體、有做功課。
避免問白癡問題,否則對方也只會敷衍回應。
*建議先熟讀公司年報、財報、產品組合,尤其是特殊事件(如匯損)再進一步提問。
舉例:這一季有匯損,那是否有避險策略或成本轉嫁規劃?
*用心、友善且具深度的提問,更容易引起IR部門的回應意願,甚至主動提供更多資訊。
*就像節目QA一樣,認真問、就認真答;敷衍問、就敷衍回。
*Call公司其實是交朋友的一環,不必自卑或恐懼,只要不讓對方覺得你浪費他時間,對話就容易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