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分享 什麼是特里芬難題? 一文,有讀者問我說:「如果用比特幣當作儲備,這要美債會發生什麼事情呢?」,當時只知道美國財長宣佈未來加密貨幣是推動美元在全球使用的重要創新來源。畢竟不太瞭解幣圈,所以當時對於風險或是改革還是不太清楚。直到昨天看了施俊吉教授的介紹,對於整體的風險大致一些輪廓。
在訪談開頭,主持人提出當前金融環境的核心問題:在全球美元信用風暴尚未平息之際,與美元掛鉤的「穩定幣」正悄然崛起。這究竟是一場由科技驅動的金融改革與革命,還是可能引發下一波金融風暴的潛在風險?隨著美國、歐洲、香港等地相繼推動穩定幣法案,這場變革已是進行式。
經濟學博士施俊吉教授對此解釋,「穩定幣」本質上是加密貨幣的一種,與比特幣同樣基於區塊鏈技術,但其關鍵不同在於價值穩定。穩定幣的發行商透過持有充足的儲備資產,像是美元、定存、短期商業本票或政府公債,來保證其幣值與特定法幣美元維持一比一的穩定掛鉤。雖然穩定幣提供了比傳統加密貨幣更高的穩定性,但它並非法定貨幣,其價值完全依賴發行商的儲備資產,若這些資產價值出現問題,穩定幣就有「脫鉤」的風險。

穩定幣與美元1:1掛勾
針對穩定幣的監管問題,施俊吉教授指出,全球的遊戲規則正由美國主導建立。美國國會提出的「穩定幣法案」(被業界簡稱為 GENIUS Act)為監管定下了明確方向。該法案的核心精神是將穩定幣納入正式的金融監管體系,要求發行商必須取得特許執照。若發行規模超過100億美元,需由聯邦機構核發執照;若低於100億美元,則可由州政府核發。
此法案還包含數項關鍵規定:第一,要求發行商必須提列百分之百的準備金;第二,這些準備金必須與發行商自身的營運資金完全分開,並交由合作的保管銀行託管;第三,發行商需遵守嚴格的反洗錢規範。這些措施旨在確保穩定幣的透明度與安全性,防止其淪為金融犯罪的溫床,並確立由政府主導的監管框架,決定誰有資格參與這場新的金融遊戲;第四,禁止發現收益型的穩定貨幣,換言之,就是把一般法幣換成電子貨幣;第五,美國只允許美國特許發行的穩定幣在美國流通,假使台灣發行以美元計價的穩定幣,如果沒有美國允許,台灣發行的穩定幣是無法在美國市場上使用。
美債救星?
隨著穩定幣市場規模從數千億美元朝向兆級美元發展,其儲備資產的配置對傳統金融市場產生了深遠影響。由於法規要求穩定幣發行商需持有100%的美元資產作為準備,其中大部分被投資於美國短期公債、商業票據等高流動性資產。這意味著,穩定幣市場的擴張,將為美國公債市場帶來一股龐大且持續的購買力,如果通過穩定幣立法,美元將會被輸出到世界各地,這將延長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強勢地位。
目前全球穩定幣市值約2500億美元,相較於美國貨幣市場基金(MMF)近7兆美元的規模,其成長潛力巨大。若未來穩定幣能提供收益,它將直接與貨幣市場基金競爭,從而創造出對美國公債的巨額衍生性需求。從這個角度看,穩定幣的崛起,無疑扮演了支撐美國公債市場、甚至是美債救星的角色,成為美國金融霸權在數位時代的另一個重要支柱。

穩定幣風險
穩定幣的匿名性和跨境支付的便利性,使其成為一把雙面刃。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的觀點,指出穩定幣讓它極易被用於地下經濟活動,如洗錢、逃漏稅和非法資金轉移。區塊鏈技術允許使用者在不需開設傳統銀行帳戶的情況下進行全球交易,大幅降低了不法活動的追查難度。
若將穩定幣全面合法化,等同於將「地下經濟地上化」,為非法交易提供了更便捷的管道。另一個是風險,如果穩定幣合法化後,與傳統的金融商品、公債綁定。往後數位貨幣進入傳統金融,如果穩定幣將來出事了,穩定幣幣值跌破1美元,政府因為要求百分之百的準備金,有可能數位貨幣一起承擔風險。因此,政府在制定監管政策時面臨的重大挑戰。
目前國會可望通過穩定幣相關立法,建立穩定幣的監管框架,預計這將有助於使與美元掛鉤的加密貨幣合法化,加密貨幣交易者通常使用這種貨幣在代幣之間轉移資金。穩定幣發行人可能在未來幾年成為國庫券的第三大買家。摩根大通分析師在 4 月的一份研究報告中估計,穩定幣發行人可能在未來幾年成為國庫券的第三大買家。這讓一些人感到擔憂,他們擔心這會導致加密生態系統與傳統金融世界之間的連結更加緊密。
美中競賽
這場數位貨幣的競賽,也成為美中角力的新擂台。中國積極推動數位人民幣(CBDC),意圖建立一個獨立於美元體系之外的跨境支付網絡,藉此挑戰美元的主導地位。而香港近期推出穩定幣法案,允許儲備資產包含人民幣國債,此舉被視為在這場數位貨幣戰中,為人民幣國際化開闢新戰場的策略性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