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全球財經三大不確定性:AI 泡沫、關稅衝擊、美元美債危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3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備註:本文所有數據皆擷取至 2025/6/18 (年中),若有擷取其他區間會額外備註。
raw-image

前言

2025 年過了一半,市場開始出現壓力跡象。從川普上任、DeepSeek 橫空出世引發科技股重挫,到「解放日」掀起的股債雙殺,以及美國主權信用評等下調,今年上半年市場波動遠高於預期,投資不像去年如此輕鬆。隨著各類風險事件陸續發生,市場情緒開始轉向保守。

2025 H1 各項資產價格漲跌幅與主要貨幣升貶值。資料來源:Yahoo Finance!、Investing.com、自行整理

2025 H1 各項資產價格漲跌幅與主要貨幣升貶值。資料來源:Yahoo Finance!、Investing.com、自行整理

從資產表現來看,各類商品漲跌不一。股市方面,全球主要市場僅小幅上漲——S&P 500 年初以來上漲 1.91%,歐股上漲 6.32%;出口導向經濟體如台灣、中國、日本則幾乎持平,漲跌介於 -2% 至 2%。相較之下,新興市場表現亮眼,MSCI 新興市場指數上漲 10.86%。

債市方面,近期美債期貨價格雖與年初持平,十年期殖利率回升至 4.25% 區間,但四月初因關稅政策出現明顯下跌,創下近年最大跌幅,五個交易日累計下跌 6.14%,仍反映市場對通膨與財政壓力的擔憂。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過去每逢市場風險升高,美元往往成為資金避風港,但今年以來發生恐慌事件時:舉凡如關稅、戰爭等,美元與美債都失去了過往的避險角色,美元指數上半年貶值 9.58%;黃金取而代之,成為投資人首選的避險資產,上半年上漲 26.79%。

今年上半年市場究竟出現何種變化?這篇文章將聚焦於三個上半年的核心不確定性:

  1. AI 是否進入泡沫後期階段?
  2. 捉摸不定的關稅政策對市場的衝擊?
  3. 美債需求不振,美元面臨信任危機?

最後,也會針對下半年值得關注的潛在風險與轉機,做出簡要的分析與討論。

AI 是否進入泡沫後期階段?

DeepSeek 橫空出世,科技股迎來衝擊

一月下旬,中國 AI 新創公司 DeepSeek 橫空出世,其發表的 DeepSeek-R1 模型引起市場關注,該模型不僅開放旗下原始碼免費提供給任何人使用和分享,且表現可比擬去年發布的 OpenAI-o1 模型,引起國際股市大幅震盪。Nvidia 在當天下跌 17%,創下最高市值日跌幅,其他半導體供應鏈如台積電也下跌 13%;電力供應公司如 VISTRA 下跌 28%;網路設備公司 ARISTA 下跌 22% 等。2 月 3 日開盤後,台灣的 AI 相關硬體股,包括鴻海、廣達、緯穎等皆大幅重挫。

這起掀翻全球科技股的震撼事件,類股下跌只是表象,背後訊號是市場開始重新檢視過去他們是否對 AI 過度自信,給出過高的估值。尤其當 AI 競爭門檻已經開始壓縮時,泡沫是否爆裂的疑慮隨之而起。

所謂泡沫,即指資產價格在短時間內大幅上升,遠高於其內在或基本面價值,這種價格上漲通常由過度投機、資金氾濫、樂觀預期等非理性因素推動。

為了更具體評估這波修正的內在訊息,我們可以從三個面向觀察:創投交易活躍度、雲端巨頭的資本支出變化,以及 AI 應用的實際落地進程。

資金持續湧入 AI 新創,惟交易數創新低

根據 BestBroker 指出,2025 年第一季度,創投公司投資額達 1,263 億美元,其中 731 億美元(佔總創投價值的 57.9%)投入了AI 新創公司。資金集中頭幾家投資案,尤其是軟銀領投的 OpenAI,金額高達 400 億美金,大幅領先第二家 Scale AI 近兩倍之多。

創投資金集中:2025H1 金額創新高、交易筆數趨降。資料來源: BestBroker、自行整理

創投資金集中:2025H1 金額創新高、交易筆數趨降。資料來源: BestBroker、自行整理

然而, 2025 第一季對 AI 項目 (AI/機器學習) 的創投交易數卻創下近五年低點,僅有 2,101 筆交易,這是自 2020 年第一季以來的最低數字,象徵 AI 投資熱潮迎來轉折,AI 新創的高失敗率以及模糊的變現路徑是主要原因。

投資數量減少、金額上升但集中於少數企業,顯見投資者對 AI 投資態度更為謹慎,更願意投入具有明確營利前景、穩定獲利模式、或是通過前幾輪融資驗證的公司。

雲端巨頭資本支出創新高,支出重心由訓練轉向推理

科技巨頭資本支出踩油門:2025 預計投資 3,150億 。資料來源: 各家公司、Chartr、自行整理

科技巨頭資本支出踩油門:2025 預計投資 3,150億 。資料來源: 各家公司、Chartr、自行整理

除了新創投資態度轉向謹慎外,雲端巨頭的資本支出也出現了一些轉變。2025 年上半年,Meta、亞馬遜、Alphabet 及微軟等四大巨頭的 AI 資本支出,預計全年在 AI 技術與資料中心的總投資高達 3,150 億美元,較 2024 年成長約 40%。亞馬遜計畫投入超過 1,000 億美元,年增率約 20–35%,多數投入 AWS 雲端 AI 基礎建設;微軟則宣布 2025 財年將有 800 億美元用於 AI 資料中心建設。這些公司強調,AI 是「一生一次」的產業機會,即便短期內可能造成資本密集度過高,也不會踩煞車。

Google 執行長更直言:「現在投資不夠帶來的風險,絕對遠高於投資太多!」這表明科技巨頭對 AI 投資的決心依然堅定。

不過,儘管資本支出創高替市場帶來短暫的樂觀,資金回報率仍然是市場關注的一大議題,高檔的資本支出已經不再能大幅推升股價,更重要的問題是:「這些支出是否會用在回報較快的投資上?」。

目前,訓練佔大型雲端運算公司資料中心支出的六成,然而,在 DeepSeek 出現後,公司或投資人開始重視 AI 在實際應用中的運算效率與商業化價值。無獨有偶,微軟預測其資本支出將在下個財年有所下降,並逐漸將推理視為主要項目;AWS 執行長也表示,推理是公司成長的下一個關鍵基石。

Bloomberg Intelligence 預期雲端巨頭未來的資本支出將相較於先前預估進一步加速;其中更大一部分資金,將不再集中於資料中心與晶片的建置,到 2032 年,這一比例將降至 20% 以下,取而代之的是 AI 模型訓練完成後的實際運行與應用。從訓練轉向推論,從基礎建設走向應用,從資金投入走向投資回報,這轉變已成為 AI 產業的共識

因此,從資金流向來看,企業與投資人對 AI 的態度確實轉趨保守。然而,只要終端市場的需求仍在,甚至持續上升,這場 AI 熱潮短期內仍不至於結束。那麼,終端應用是否百花齊放?市場需求是否進一步擴大?這是評估下一階段 AI 投資的另一個關鍵問題。

Plantier、CrowdStrike、Faro 帶頭漲,AI 應用加速落地?!

2025H1 AI 硬體暨應用族群部分類股漲跌幅對比 (%)。資料來源:Yahoo Finance、自行整理

2025H1 AI 硬體暨應用族群部分類股漲跌幅對比 (%)。資料來源:Yahoo Finance、自行整理

AI 運算模型的商業化,正逐步帶動應用端的投資機會浮現。從今年以來的類股表現觀察,過去幾年由半導體領漲的趨勢已有所轉變,越來越多軟體公司成為資金聚焦的對象。例如,Snowflake 上漲 34.6%、Palantir 上漲 86.1%,工業 4.0 概念股如 Faro、Siemens 分別上漲 68.1%、11.6%;資安與 CRM 領域中,Crowdstrike、SAP 也分別上漲 39.7%、19.2%。不過,這波行情並非全面綻放。部分去年已上漲的個股,今年則出現明顯修正,如 Salesforce 下跌 21.5%、SentinelOne 下跌 22%。

另外,企業結合 AI 技術的趨勢也未停下。根據史丹佛大學以人為本人工智慧研究所 (HAI ) 發布了《2025 年人工智慧指數報告》,人工智慧持續從實驗室走向我們的日常生活。例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在 2023 年批准了 223 款支援人工智慧的醫療設備,而像 Waymo 和百度 Apollo Go 這樣的自駕車目前每週提供數萬次出行服務。同一份報告也指出,AI 整合至公司業務的比例達到了新高度:2024 年,78% 的公司使用了人工智慧,高於一年前的 55%,2025 這比例有望持續增長。

從市場反應與學術研究觀察都能看見,AI 應用正從 AI 浪潮中的「副駕駛」逐漸轉為「主駕駛」。一方面,AI 的使用場景不再停留於樣品,而是在各產業的營運流程中不斷深化;另一方面,企業也開始將 AI 整合進更核心的工作流程,例如能顯著提升生產效率、具備目標導向與自主能力的 Agent AI。這些演進都持續推動市場對 AI 應用的實質需求。

2025 AI 投資主旋律:理性回歸

綜合上述三項觀察,首先無論是創投交易數下降、雲端巨頭資本支出重心的轉變,或是 AI 選股上的謹慎,皆釋出同一訊號:投資熱度未退潮,但投資者已不再為想像力買單,而是回到基本面。

理性回歸確實是泡沫進入後期的典型跡象,但若從資金投入的規模、供給端的技術演進,乃至於應用面的推進速度觀察,這波泡沫尚未見頂。資本支出逐漸由模型訓練轉向商業化推論,而終端需求則因應用場景持續擴大而穩步增長。從市場反應來看,大部分 AI 公司的股價年初至今並未出現顯著修正,產業內也未見大規模爆雷(除了 Builder.AI 這間「全是人工、毫無智慧」的反指標外)。這說明上半年的下跌是一場相對健康的修正,並非全面性泡沫破裂。

當然,Palantir 等應用型企業的股價上行,也反映出應用層正逐漸接棒基礎建設,成為新一輪 AI 投資的主驅力。只要 AI 在企業端的滲透率穩步上升,應用端持續擴散,下半年 AI 仍是最具成長潛力的產業之一。

捉摸不定的關稅帶來的衝擊?

2025 年 4 月 2 日,川普宣布對主要貿易夥伴與對美有貿易順差的國家實施「對等關稅」,其中中國稅率為 34%、日本 24%、歐盟 20%、台灣 32%,這些稅率是在 10% 基準關稅之上的額外稅率。此次關稅主要目的是促使美國製造業回流、改善美國貿易赤字,並作為與其他國家談判的籌碼。

美國大規模關稅政策公布後,引發全球股市大幅下跌,雖然初期資金流入債市,帶動殖利率下滑,但隨後因市場對美國財政與通膨預期惡化,債市也出現恐慌性拋售,殖利率暴漲,形成歷史罕見的「股債雙殺」。

解放日後的股債雙殺與通膨預期飆升

2025 H1 S&P 500 vs. 債券 ETF:解放日股債雙殺。資料來源:Yahoo Finance、自行整理

2025 H1 S&P 500 vs. 債券 ETF:解放日股債雙殺。資料來源:Yahoo Finance、自行整理

當時,全球股市的暴跌反映市場對於貿易萎縮及經濟衰退的恐慌上升。標普指數重挫累計下跌 12.1%,其他國家股市如歐股 Stoxx 600 下跌 12.4%、台灣加權指數下跌 18.3%、香港恆生下跌 14.5%。根據 AJ Bell 報導,解放日當天至 4 月 8 日收盤,全球股市(以 FTSE All-World 指數衡量)市值損失約 8.56 兆美元。

此外,更值得關注的是債券市場的異常表現。通常在市場動盪時期,美國國債作為避險資產會吸引資金流入,推高債券價格並壓低收益率。然而,這次情況恰恰相反,20 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從政策宣布前的 4.44% 上升至 4.94%,甚至一度超過 5%;iShares 美國20 年期以上公債 ETF (TLT) 累計下跌 6.9%。

股債雙殺現象維持不久,川普在 4 月 9 日突然轉向,宣布暫緩 90 日,並表示將利用這段期間與各國展開談判。金融市場隨後回到解放日前點位,目前股市收在 6173.07、十年期公債殖利率維持在 4.27%。

解放日以來通膨預期創下近 44 年新高,逼近大通脹時期。資料來源:FRED、自行整理

解放日以來通膨預期創下近 44 年新高,逼近大通脹時期。資料來源:FRED、自行整理

金融市場雖然逐步回穩,但投資者的擔憂並未消退,核心關注仍集中在通膨是否再度升溫,進而影響消費動能、抑制經濟成長,並延後原先預期的降息時點。從密西根大學的預期通膨指數觀察,自去年 11 月川普勝選後,該指數便開始快速上升,並在 4 月「關稅解放日」當月突破 6,創下近 40 年新高。即便當前金融市場收復,5 月通膨預期仍進一步攀升至 6.6,價格上行的壓力尚未解除。

通膨預期為何重要?當人們都預期未來通膨上行時,勞工會要求更高的工資,企業會提升商品價格,進而推升實際通膨。

除了物價上漲的壓力,企業營運所面對的挑戰更為重要。這波關稅政策不僅可能壓縮企業獲利空間,更迫使廠商提前拉貨、調整庫存配置,進一步牽動整體供應鏈與資本支出規劃。事實上,這些都在上半年確實發生。

關稅不確定性衝擊企業獲利,企業樂觀指數跌至低點

隨著川普政府推動關稅政策邁入深水區,全球企業已開始在財報與法說會中反映實際衝擊。根據《路透社》整理,貿易戰至今已讓企業承受超過 340 億美元的成本,影響橫跨美國、亞洲與歐洲,許多企業紛紛下修全年獲利預期,甚至直接撤回財測指引。

衝擊最直接的是高度依賴跨國供應鏈的製造業。最新《FED 褐皮書》 指出,達拉斯聯準銀行 4 月對德州 83 家製造企業高管調查,超過六成表示利潤將受關稅壓縮、44% 預期資本支出減少、29% 預估產量下滑。這些反應多半源於上游成本上升、終端需求遞延與訂單不確定性升高。

關稅影響下 40% 企業盈餘預測遭到調降。資料來源:Fortune、S&P 500 Market Intelligence

關稅影響下 40% 企業盈餘預測遭到調降。資料來源:Fortune、S&P 500 Market Intelligence

分析師也同步下調企業預期以反映關稅衝擊。目前全球約 40% 企業的全年收入預期已遭調降,其中美國、歐洲與英國企業的預期調降幅度更顯著。

S&P 500 成分股電話會議平均淨樂觀指數。資料來源: S&P Market Intelligence、自行整理

S&P 500 成分股電話會議平均淨樂觀指數。資料來源: S&P Market Intelligence、自行整理

且根據標普統計,企業情緒指數在第一季高昂的背景下,第二季跌至兩年低點,顯示管理層對未來展望趨於保守。部分企業已反映訂單延遲,進而導致營運資金吃緊,不得不依賴信貸應對短期現金壓力。未來,若更高的關稅稅率落地,即使不確定性消除,企業也得面臨供應鏈重組所帶來的成本壓力。

提前拉貨效應浮現,短期抑制價格上漲

2025 美國進口額屢屢創高,關稅拉貨效應浮現。資料來源: Census Bureau、自行整理

2025 美國進口額屢屢創高,關稅拉貨效應浮現。資料來源: Census Bureau、自行整理

另一個重要的影響是,自川普上任以來,企業便逐步預期關稅政策將成為不確定性來源。為了降低未來潛在的成本壓力,企業選擇提前拉貨、增加庫存,藉此達到降低關稅成本、推高售價或強化供應鏈穩定性的目的。美國身為此次關稅戰的震央,這一現象特別明顯。2025 年 3 月美國進口量達到 3,420 億美元;今年以來平均單月進口額為 3,060 億美元,明顯高於過去三年的平均,顯示企業啟動大規模拉貨以因應關稅上調。

短期內,這波提前備貨確實發揮了效果。在 10% 關稅已上路的情況下,消費端通膨未如預期般急速升高,反而一度出現價格壓抑。這主要是因為企業目前仍在銷售過去提前拉貨的庫存,進一步延後關稅對終端價格的影響。這是企業行為短暫穩定物價的結果。但這種策略並非一勞永逸。隨著提前備貨的庫存逐步去化,庫存緩衝作用將減弱,價格上行的壓力可能在夏季之後開始浮現。

此外,若企業對未來需求預期過於樂觀,導致過度拉貨,在消費不如預期的情況下,將出現庫存過剩與價格競爭的「長鞭效應」,屆時對利潤的衝擊會更勝於關稅衝擊。這種情況確實可能發生,根據 Simple Visor 文章,ISM 採購經理人指數的新訂單與存貨比值 (New Order/ Inventory) 已來到低檔區間,過往經驗告訴我們,當這項數據來到低位時多半伴隨衰退風險。

雖然這次反映的是企業對於未來關稅上調的預期,導致提前備貨,下游同時觀望價格如何演化,短期新訂單不容易快速回升。但庫存水位高企的產業,下半年仍得注意庫存去化危機。

美債需求不振,美元面臨信任危機?

除了上述兩個主題外,今年金融市場更值得關注,不外乎就是五月以來的美債需求低迷與美元的大幅貶值。

美債拍賣需求創新低,債券衛士現身

2025 H1 美國長期公債殖利率走勢:債券衛士現身。資料來源: FRED、自行整理

2025 H1 美國長期公債殖利率走勢:債券衛士現身。資料來源: FRED、自行整理

今年四月,全球股市因美中貿易緊張升溫與新一輪關稅政策而出現大幅回調。不同於過去,資金在避險時通常會流入美債,但此次情況反轉——美債遭遇拋售,長天期債券殖利率同步上揚。殖利率飆升的原因有許多:包括外資(如中國)持續減持美債、對沖基金因槓桿部位平倉而被迫賣債、以及投資者轉向其他避險資產。但本質上,市場對美國財政政策的可持續性出現疑慮,才是推升殖利率的核心因素。

川普政府近期推動的大規模減稅與支出法案是導火線之一。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預估,若所有條款永久實施,未來十年將新增至少 2.8 兆美元國債。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政策並非針對戰爭或衰退而設,而是在經濟平穩階段推行,打破了以往財政紀律的常態。

雪上加霜的是,5 月穆迪(Moody's)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自 Aaa 下調至 Aa1,原因在於債務總額突破 36 兆美元,赤字與利息負擔明顯高於其他同級主權。下調之後,美債拍賣反應冷淡,20 年期與 30 年期美債殖利率於 5 月下旬雙雙突破 5%,創下 2007 年以來新高。10 年期殖利率也升至約 4.6%。這反映市場對風險補償的要求提升:債券衛士們希望他們承擔的風險能獲得更高的報酬率。

美元不再是避險資產首選,黃金今年來大漲 20%+

2025 H1 美元指數 vs. 黃金現貨價格走勢。資料來源: Investing.com、自行整理

2025 H1 美元指數 vs. 黃金現貨價格走勢。資料來源: Investing.com、自行整理

隨著投資人對美債風險意識提升,資金也逐漸自美元市場撤出。今年以來,美元指數已累計下跌 9.58%。

值得注意的是,地緣政治風險過去往往會推升美元作為避險資產的吸引力,例如中東與俄烏局勢升溫時;然而,今年的資金流向卻與過往不同。由於美國本身的財政與政策不確定性升高,市場轉向黃金這類非主權資產。黃金現貨價格今年以來上漲 26.79%,並創下歷史新高。這反映黃金作為避險與資產配置工具的角色變得更加重要,在未來的資產配置中可能擁有更關鍵的地位。

美債需求低迷、美元指數下跌根本原因?

美國政府持續擴張的債務規模:債務總量與佔 GDP 比重。資料來源:FRED、自行整理

美國政府持續擴張的債務規模:債務總量與佔 GDP 比重。資料來源:FRED、自行整理

美元下跌的根本原因,來自於美國不斷膨脹的債務規模,市場對其債務可持續性的信心開始動搖。再加上地緣政治與政策不確定性上升,投資人正重新評估美元作為避險資產的地位,美國資產的安全性不再無庸置疑。

事實上,美國聯邦政府的總債務在過去幾十年已擴張數倍,過往每次遇到經濟危機,政府一貫的做法就是大量舉債,增加支出來刺激經濟。雖然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即便美債規模加速擴張,國際資金仍願意買入美債,主要是基於對美國償債能力的信任,以及過去低利率環境下相對輕盈的利息負擔;但當前利率高企,意味著美國政府需支付更多利息支出,財政壓力急劇升高,也讓市場開始質疑其長期債務穩健性。

利息支出超越軍費:美債「無風險資產」地位動搖?資料來源:Fiscal Data、自行整理

利息支出超越軍費:美債「無風險資產」地位動搖?資料來源:Fiscal Data、自行整理

2024 年,美國政府的利息支出首度超越軍事支出與聯邦醫療保險,成為聯邦預算中最大開支項目之一,代表政府每年必須支付大量利息,佔用本可用於其他重要公共服務或投資的資金,削弱政府應對經濟衰退、戰爭或災難的財政彈性。根據 國會預算辦公室(CBO)預測,若當前政策維持不變,未來十年間,美國政府的淨利息支出總額將達 13.8 兆美元,從 2026 年的年支出 1 兆美元(佔 GDP 3.2%),成長至 2035 年的 1.8 兆美元(佔 GDP 4.1%),成為聯邦預算中成長最快的項目之一。

而下半年川普政府力推的《大而美法案》若全面落實,無疑會加速推升債務水位與財政負擔。這也代表債務規模上升是不可逆的洪流,債務負擔將持續擴大。

下半年要關注的議題

文章至此,離不開「川普」與「關稅」——川普本身就是當前最大的政策不確定因子。他一方面希望美元持續扮演全球主導貨幣,但又傾向讓美元走弱以扶植美國出口;他力推減稅,即便可能推高預算赤字,卻同時期待美債殖利率維持低檔;他對外揚言大幅調高關稅,以壓縮美國貿易逆差,但又強調美國仍將是全球資金最具吸引力的目的地。

不只是川普政策內部的矛盾,美國政策當局之間也存在明顯分歧。白宮持續釋放寬鬆訊號,力求創造需求與提振經濟;聯準會則聚焦在控制通膨,擔憂過熱情緒重燃。這些矛盾,都替市場創造了許多不確定性。

在這些不確定性下,下半年,有哪些值得我們持續關注的議題呢?

通膨再起勢在必行,市場是否過於鴿派?

下半年最大的風險,莫過於關稅引發的通膨再起。儘管市場在短短數月內快速修復,今年股債價格已幾乎回到關稅宣布前的水準,這是危機真的解除,還是情緒過度樂觀?

不論答案為何,通膨風險的確實存在。今年五月,中東戰爭推升油價,去年啟動的提前備貨潮也正接近尾聲。隨著庫存去化結束、供應價格壓力回升,關稅的成本勢必開始向消費者端轉嫁。

根據 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最新估算,美國消費者目前面臨的整體平均有效關稅稅率為 15.8%,已是 1936 年以來最高水準。即便進行消費替代後,平均關稅稅率仍高達 14.7%,僅次於 1938 年。在此影響下,2025 年的整體物價水準預計將上升 1.5%,相當於每戶家庭年均實質收入減損 2,000 美元;即便替代機制發揮作用,物價仍將上漲 1.3%,每戶損失 1,700 美元。

換個角度思考,目前最新的 PCE 指數為 2.34%,核心 PCE 為 2.68%,皆為疫情以來的低點。但聯準會卻依舊按兵不動,反映其對未來通膨上行的警戒。當連聯準會都選擇保守應對時,我們也應思考:如今市場的估值與風險偏好,有將通膨風險反映嗎?

利率居高不下將抑制經濟與金融市場

美國利率居高不下:正實質利率已維持兩年三個月。資料來源:FRED、自行整理

美國利率居高不下:正實質利率已維持兩年三個月。資料來源:FRED、自行整理

此外,美國實質利率自 2023 年 3 月轉為正值以來,已維持超過兩年,是金融海嘯以來最長的正實質利率期間。這段期間美國經濟展現出強勁韌性。然而,無論這韌性來源是疫情期間家庭累積的高額儲蓄,或是 AI 引發的投資熱潮,這些動能如今已開始減弱。

高實質利率終將產生抑制性效果,開始壓抑消費、企業投資與房市活動,並進一步推升失業率。若高利率與高關稅的環境在下半年同時發生,美國經濟會進一步降溫,甚至不排除步入衰退的可能性。

此外,長期利率提升對金融市場的結構性影響同樣重要。當債券需求持續低迷,利率勢必維持高檔水準,而這是金融市場的定價基石。長天期利率的持續高企,將牽動股市、房市與其他資產價格的評價基準,使資產價格壓力升高,也為下半年的市場表現埋下一個風險。

美國經濟可否喚回投資者對美元避險地位的信心?

展望下半年,隨著關稅塵埃落定、AI 科技大廠的投資態度轉趨謹慎等因素影響,我認為市場的表現最終還是得回到美國實體經濟的成長。

這也正是解決美國債務問題的核心所在。不是靠關稅,不是靠縮減支出、也不是靠貨幣政策,而是依賴「經濟產出成長能否大於債務成長」。只要美國的經濟成長率能高於債務負擔增速,政府的財政可持續性就能獲得改善。例如 2000 年代初期,網路產業為美國帶來強勁增長,讓財政空間一度獲得舒緩。

但目前觀察來看,IMF 日前預估 因關稅的急遽上升與不確定性,美國經濟成長率遭下修至 1.8%;另一方面,川普力推的大而美法案恐需進一步舉債,勢必推升債券供給,導致利率上行壓力加大。而大而美法案中對於經濟增長的正面影響,也需要時間才能實現。

至於美元的避險資產地位,美元短期內仍將維持全球主要儲備貨幣地位,但長期正受到結構性、財政與地緣政治三重壓力考驗。川普政府的政策是否能處理這些長期挑戰,目前仍是個問號;因此,黃金取代美元成為首位避險資產的趨勢,未來也有望持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ames の 投研レポート
19會員
9內容數
「James の 投研レポート」裡會有我撰寫的投資研究報告,主題著重於金融、總體經濟、產業和個股投資分析。希望能把我的研究心得分享給更多有興趣的人看到,嘿嘿!如果你也對這些主題感興趣,歡迎一起來討論交流!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全球股市巨震,資金轉向美債避險
Thumbnail
全球股市巨震,資金轉向美債避險
Thumbnail
你是否也在關注2024年美國的經濟走向?是否擔心自己的投資會受到影響?本文將為你揭示美國降息背後的真相,以及如何在這場財富重新分配中抓住機會!
Thumbnail
你是否也在關注2024年美國的經濟走向?是否擔心自己的投資會受到影響?本文將為你揭示美國降息背後的真相,以及如何在這場財富重新分配中抓住機會!
Thumbnail
第三季度最強展望 金融市場已在三季度的風暴中等待。二季度,金融市場聚焦於觀察全球主要央行的貨幣政策,特別關注歐美央行的降息時間表和降息幅度。在全球股市方面,人工智能持續成為熱門話題,加上投資者預期全球央行將會降息,企業盈利保持強勁增長,推動歐美股市表現亮眼,其中美國三大股指表現突出,分別創下歷
Thumbnail
第三季度最強展望 金融市場已在三季度的風暴中等待。二季度,金融市場聚焦於觀察全球主要央行的貨幣政策,特別關注歐美央行的降息時間表和降息幅度。在全球股市方面,人工智能持續成為熱門話題,加上投資者預期全球央行將會降息,企業盈利保持強勁增長,推動歐美股市表現亮眼,其中美國三大股指表現突出,分別創下歷
Thumbnail
2024/04/08~2024/04/12《彭博》《華爾街日報》《其他財經要聞》| 債券殖利率創 2024 年高點| 2023 年 3 月以來最糟糕一周|六年來首次人民幣債券比美元融資更便宜|全球資金短缺📮追蹤作者
Thumbnail
2024/04/08~2024/04/12《彭博》《華爾街日報》《其他財經要聞》| 債券殖利率創 2024 年高點| 2023 年 3 月以來最糟糕一周|六年來首次人民幣債券比美元融資更便宜|全球資金短缺📮追蹤作者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近期美股市場的表現,對利率變動和財報季預期的影響,並提供了投資建議。文章指出近期公佈的經濟數據對市場的影響,以及各種資產的表現。在交易策略上,建議投資者嚴格控制風險,選擇具有良好基本面的標的物。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近期美股市場的表現,對利率變動和財報季預期的影響,並提供了投資建議。文章指出近期公佈的經濟數據對市場的影響,以及各種資產的表現。在交易策略上,建議投資者嚴格控制風險,選擇具有良好基本面的標的物。
Thumbnail
筆記-24.03.10-美投君-AI泡沫與美股風險 *美股風險: 1.美國總統大選,過往歷史在總統選舉年,4-5月候選人發布政策,今年川普的政策會給市場帶來震盪。 2.日本利率正常化,3-4月要開始升息,很多日本的海外資金,會回流日本,讓美股與美債有流動性風險。 3.FED的風險,之前提到的
Thumbnail
筆記-24.03.10-美投君-AI泡沫與美股風險 *美股風險: 1.美國總統大選,過往歷史在總統選舉年,4-5月候選人發布政策,今年川普的政策會給市場帶來震盪。 2.日本利率正常化,3-4月要開始升息,很多日本的海外資金,會回流日本,讓美股與美債有流動性風險。 3.FED的風險,之前提到的
Thumbnail
上週美股在科技類股人工智慧(AI)的引領下,持續展現穩定上升的趨勢。AI仍然是市場的熱門話題,各個相關個股在AI領域擁有獨特的題材,相互之間的影響使得資金動能不減。
Thumbnail
上週美股在科技類股人工智慧(AI)的引領下,持續展現穩定上升的趨勢。AI仍然是市場的熱門話題,各個相關個股在AI領域擁有獨特的題材,相互之間的影響使得資金動能不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