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親的墨水與血淚之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raw-image


改編自1961年真實刑案

父親的記者證壓在我抽屜底層二十年,

直到整理他遺物時,那本染著菸漬的筆記本跌落出來——

「1961年秋,瑠公圳,林秀月……兇手絕非李志遠。」

我握著這本跨越四十年的控訴,一腳踏進軍方刻意遺忘的污水溝。

官僚體系沉默如鐵壁,證物室「意外」火災,關鍵證人精神崩潰前只反覆呢喃:

「水溝裡那個姐姐……對不起……」

當我終於將真兇王振邦的DNA報告摔在軍務部官員桌上時,

父親泛黃筆跡中的血淚,終於滲進了這個時代的瞳孔。


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初冬,寒雨綿綿。我,張介安,四十五歲,在《新時報》社會線打滾剛滿二十年。父親張明哲的肺癌把他帶走快半年了,母親催我整理他堆在老宅閣樓的遺物。空氣裡是陳舊紙張和塵蟎的味道,我從一個斑駁的桃心木書櫃深處,拖出一只沉重的舊皮箱。鎖早已鏽蝕,稍用力便彈開。

箱內多是泛黃的採訪筆記、褪色照片,還有他數十年記者生涯的剪貼簿。最底下,壓著一本深藍色硬殼筆記本,封面燙金的「採訪紀要」字樣已模糊。我隨手翻開,內頁紙張脆黃,鋼筆墨跡帶著歲月暈染的毛邊。一段字猛地刺進我眼裡:

民國五十年十月五日,陰。瑠公圳支渠(近今新生南路三段)。

死者:林秀月(卅一歲,本省籍,裁縫)。現場慘極,衣不蔽體,頸部有勒痕,下身…(墨漬暈開,字跡模糊)。圍觀者眾,警方封鎖遲緩,現場破壞嚴重。

風聲指向附近營區士兵。氣氛詭譎。

十月七日。

軍方閃電宣布破案!兇嫌李志遠(廿一歲,空防部警衛營士兵)坦承犯行?過程粗糙至極!僅憑「自白」?無任何實質物證支撐!李兵眼神驚恐渙散,所供拋棄兇器地點搜無一物。疑點重重!軍方急於結案,輿論沸騰,壓力如山。

吾深疑之!此案恐為天大冤獄!兇手絕非李志遠!然軍方鐵幕已降,噤若寒蟬。可恨!可悲!

(此後數頁被整齊撕去,留下參差的毛邊)

…明哲,汝若見此,當知吾心之痛與未竟之志。真相沉於溝渠,冤者困於囹圄,記者之恥!

raw-image

最後一行字,墨色極深,力透紙背,幾乎劃破紙張。父親的名字「明哲」二字,帶著一種沉重的囑託。我指尖撫過那暈開的墨漬,彷彿觸到四十多年前父親書寫時,可能滴落的憤怒或無力的汗水。那些被撕去的頁面,藏著什麼他無法形諸筆墨的禁忌?「兇手絕非李志遠」——這七個字,像燒紅的烙鐵燙在我心上。

父親在世時,從未對我提過「瑠公圳」三字。他只是一個嚴肅、菸不離手、總在深夜伏案寫稿的背影。此刻,這本沉甸甸的筆記,卻像打開了一道通往他內心深淵與未竟戰場的門。那被刻意撕去的空白,那力透紙背的「記者之恥」,像無聲的咆哮,穿越時空撞擊著我。我握緊筆記本,舊皮革的氣味混合著塵埃鑽入鼻腔。血液裡某種蟄伏的東西,甦醒了。

「爸,」我對著閣樓凝滯的空氣低語,「你沒說完的,我來查。」

回到報社,我立刻鑽進檔案室。霉味刺鼻,一排排鐵架上堆滿蒙塵的合訂本。我找到民國五十年十月的新聞微縮膠卷。螢幕幽光下,當年的報導冰冷而簡略:「瑠公圳驚現女屍,軍方迅速破案,兇嫌李兵伏法」。李志遠的名字被一個冰冷的「李兵」替代。關於「迅速破案」的過程,語焉不詳。父親筆下那個「眼神驚恐渙散」、「所供拋棄兇器地點搜無一物」的青年,在官方敘述裡,只剩下一個符號化的、罪有應得的兇殘形象。兩個月後,一則小豆腐塊報導:「瑠公圳姦殺案兇犯李志遠,經軍法組審判,已執行槍決。」輕描淡寫,一筆勾銷。

軍法組…空防部警衛營…這些單位名稱像生鏽的鐵鎖。我試圖從社會新聞資料庫尋找當年可能參與辦案的退休警官,名單寥寥,多已作古。正當線索似要斷絕,一個名字跳入眼簾——周國忠。資料顯示他是當年轄區派出所的年輕警員,參與過最初現場的秩序維持,後調職,現已退休多年。

幾經周折,我在新店一處僻靜的舊公寓裡找到周老。他年近八十,背微駝,眼神卻仍有鷹隼般的銳利殘影。客廳牆上掛著褪色的團體照,是當年派出所同仁。

「張明哲…」他聽我自報家門並提及父親,渾濁的眼珠動了一下,嘆口長氣,「你父親…是個硬頸的人。那時,沒幾個敢對軍方辦案放個屁。」他搖著蒲扇,記憶的閘門緩緩開啟。

raw-image

「林秀月…唉,慘啊。發現時泡在圳邊爛泥裡,附近菜園阿婆嚇到失神。我們到時,人早就裡三層外三層圍滿了,腳印亂七八糟…」他搖頭,「軍方的人後來才到,氣勢洶洶,直接把現場接管了。我們這些穿黑皮的(警察),靠邊站。」

「李志遠那兵呢?您見過嗎?」我追問。

「見過!怎麼沒見過!」周老聲音陡然提高,「被抓進來時,像隻嚇破膽的兔子!路都走不穩,兩個憲兵架著。後來…」他壓低聲音,「聽說在他們那邊(指軍方單位)『問』了很久。再帶出來時,整個人…癡癡呆呆,問他什麼都只會點頭,嘴裡唸唸有詞,像中邪。那份自白書…哼!」老人從鼻孔噴出一股氣,滿是不屑與一種深沉的無奈,「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不對勁!但誰敢說?那個年代…軍方說結案,就是鐵案!」

「我爸…他當時在查什麼?您知道嗎?」

周老瞇起眼,陷入回憶:「他來找過我幾次,問得很細,現場圍觀的有誰?最初發現的細節?軍方接手時有沒有特別的舉動…有一次,他神神秘秘問我,案發前後,有沒有聽說營區裡其他兵有異常?尤其…」老人頓住,似乎在斟酌字眼,「尤其是一些腦子…嗯…比較不靈光,或手腳不乾淨的。」

「他有提到具體名字嗎?」

周老皺眉苦思,最終搖頭:「太久了…記不清。只記得他臉色很沉,說『有一條線索,指向另一個人,但剛摸到邊,就斷了,像被人硬生生掐掉』。」他看著我,眼神複雜,「你父親,是條漢子。但那個線頭…他終究沒能拽出來。」

另一個人!父親筆記裡被撕去的頁面,是否就與這個「另一個人」有關?這個名字,像幽靈般在塵封的卷宗和老人的記憶碎片中浮現。我將目標鎖定當年的空防部警衛營退役人員名冊。這無異大海撈針。透過管道,我拿到一份極不完整、字跡模糊的複印名單。一個又一個名字劃過眼前,毫無頭緒。直到,一個名字讓我指尖一頓——王振邦。旁邊極小的備註字樣:「民國五十二年因病退役」。

「病」?什麼病?我腦中電光石火般閃過周國忠那句「腦子…比較不靈光」!心臟狂跳起來。循著戶政資料的殘跡,我追蹤到王振邦的親屬。他早已離婚,唯一的兒子王偉誠在台中一家修車廠工作。

在修車廠油污與金屬撞擊的噪音中,我找到王偉誠。他三十多歲,一臉疲憊與戒備。聽到我詢問他父親王振邦,尤其是關於民國五十年瑠公圳的事,他臉色瞬間變得蒼白。

「我爸…他精神很不穩定,很久了。」他聲音乾澀,「在…在安生療養院。你們…問這個做什麼?那些陳年舊事…」

「不是舊事,」我直視他的眼睛,「可能關係到一個被槍決的年輕人是不是冤枉的,關係到當年殺害林秀月的真兇是誰!」

王偉誠像被抽掉力氣,靠在沾滿油污的車門上,沉默良久。「我媽…就是受不了他那些『毛病』才走的。」他終於開口,帶著恨意,「小時候,他偶爾會清醒,但常常半夜驚醒,發瘋一樣說胡話…有幾次,我聽到他…」他艱難地吞嚥,「他哭著說『水溝裡那個姐姐…對不起…』『好多血…不是我…我控制不了…』」他猛地抬頭,眼中佈滿紅絲,「我後來長大,自己偷偷去查過舊報紙…時間、地點…都對得上!是他…一定是他!」他痛苦地抱住頭,「他是個魔鬼!可他也是我爸…我能怎麼辦?把他交給警察?他早就是個廢人了!」

王振邦!父親筆記裡那個模糊的「另一個人」,終於有了清晰的輪廓,而且帶著極其沉重的精神病史與自白式的囈語!這太關鍵了!我強壓激動,懇求王偉誠同意我去見他父親一面。他掙扎許久,終於頹然點頭。

安生療養院在郊區山邊,空氣清冷。在充滿消毒水氣味的會客室,我見到了王振邦。他蜷坐在輪椅裡,頭髮花白稀疏,瘦得只剩一把骨頭,眼神空洞地望著窗外,嘴角掛著一絲晶瑩的口水。護士低聲說:「退化很多年了,時好時壞,幾乎不認人。」

我蹲在他面前,輕聲開口:「王先生?還記得…瑠公圳嗎?新生南路旁邊,以前有水溝的地方…」

他毫無反應。

「林秀月…」我小心翼翼地吐出這個名字,「那個裁縫師…」

剎那間,王振邦空洞的眼珠劇烈地顫動了一下!枯瘦的手指猛地抓住輪椅扶手,指節發白。他喉嚨裡發出「嗬…嗬…」的、如同破風箱般的怪異聲響,混濁的眼睛裡突然爆發出極度的驚恐,死死瞪著我身後的空氣,彷彿那裡站著什麼恐怖的東西。

raw-image

「啊——!」一聲淒厲不似人聲的尖叫撕裂了會客室的寧靜!「不要過來!血!好多血!」他整個人痙攣起來,瘋狂地想從輪椅上掙脫,「姐姐…對不起!對不起!我錯了!我不敢了!別找我!」涕淚橫流,恐懼扭曲了他衰老的臉龐。

護士和看護員迅速衝進來按住他,注射鎮定劑。混亂中,王振邦布滿血絲的眼睛在藥物作用下漸漸失神,身體癱軟下去,只剩嘴唇還在無聲地、反覆地開合。我死死盯著他的口型——

「…水…溝…姐…姐…」

一股寒意從腳底竄上脊背。這不是懺悔,這是深植於瘋狂靈魂深處的恐懼烙印!父親當年追查的「另一個人」,就是王振邦!他一定掌握了某些線索,指向這個精神狀態不穩定的士兵,但當年的軍方,為了快速平息輿論,選擇了更「方便」、背景更單純的李志遠作為犧牲品!

必須找到物證!當年的關鍵證物——兇器、林秀月身上可能殘留的生物跡證,是唯一能將瘋狂囈語轉化為法律證據的鐵錘!我動用所有人脈,追查當年案卷與證物的下落。反饋回來的消息卻冰冷徹骨:負責初勘的地方警察局表示,軍方當年以「軍法案件」為由,強行接管了所有關鍵證物,包括屍檢報告和現場採集的微物跡證。線索指向軍務部檔案處一個編號50-特調-074的絕密封存箱。

我以《新時報》名義,正式發函軍務部公共事務室,申請調閱該封存箱內與瑠公圳案相關的證物資料,特別是「與生物跡證相關之鑑定報告或實物」,並提及此案可能涉及司法重大瑕疵,請求協助澄清。

漫長的兩週等待,充滿焦慮。終於,一封印著軍務部關防的正式回函躺在我的桌上。措辭嚴謹、冰冷:

「…經查,編號50-特調-074之相關檔案卷宗,因年代久遠及早期檔案管理系統未臻完善,已於民國八十七年(1998年)檔案庫房搬遷整併過程中,不幸遺失。本部對此深表遺憾…關於生物跡證部分,因當年鑑識技術所限,並無相關DNA紀錄留存…」

raw-image

「遺失」?好一個輕巧的「遺失」!像一塊投入深井的石頭,只換來空洞的回音。四十多年足以湮滅太多東西,更何況是有人「需要」它消失的東西?一股巨大的無力感攫住我,彷彿父親筆記本裡那暈開的墨漬,是預先寫好的嘲諷。

不!還有王振邦!只要取得他的DNA樣本,與當年林秀月案發現場可能殘留、但未經檢驗的微物證據(假設奇蹟般還存在於某個角落)進行比對,或者…我腦中靈光一閃——與李志遠家屬的DNA進行排除比對!這是最後的科學堡壘!

我再次前往安生療養院。這次,王偉誠也在。我向他解釋DNA比對的重要性,這是唯一能科學驗證他父親是否涉案、同時也是為李志遠洗刷冤屈的最終機會。王偉誠眼神掙扎,看著輪椅上癡呆流涎的父親,最終,痛苦地點了點頭。他顫抖著手,用我提供的採樣棉棒,在王振邦麻木的口腔內壁輕輕刮了幾下。那幾根潔白的棉棒,此刻重逾千斤。

raw-image

同時,我費盡心力聯繫上李志遠早已年邁、移居東部鄉下的叔父李火旺——他是李志遠在台唯一的血親長輩。電話那頭的老人,聽聞我的來意和可能為侄子洗冤的希望,沉默了足足一分鐘,話筒裡只傳來壓抑的、濁重的呼吸聲,最後是長長一聲夾雜著無盡悲苦與一絲渺茫希冀的嘆息:「…志遠他…是個老實孩子啊…冤啊…」他同意提供自己的血液樣本進行親緣比對。

棉棒與血液檢體,承載著兩個破碎家庭的重量和跨越四十年的沉冤,被分別密封,送往我所能找到的、最具公信力的民間鑑定實驗室。等待結果的日子,每一秒都被拉長、扭曲。我反覆翻看父親的筆記,那些力透紙背的字句,那些被撕去的空白,像無聲的鞭子抽打著我。實驗室終於來電通知報告完成時,我的手心全是冷汗。

raw-image

報告結論冰冷而清晰:

一、 經STR基因位點比對,受測者王振邦之DNA型別,與存檔之李志遠案卷宗內,林秀月屍體指甲縫中殘留之極微量皮屑組織(註:該檢體因當年技術所限未進行有效分析,僅以特殊條件封存,此次經重新萃取)所得之男性DNA型別相符。

二、 經親緣關係分析(Y-STR),李火旺之DNA型別,與上述林秀月屍體指甲縫中殘留之男性DNA型別排除來自同一父系。

白紙黑字,像一道閃電劈開四十年的迷霧!林秀月死前抓傷的兇手,是王振邦!指甲縫裡留下的,是屬於真兇的皮屑!而李志遠,他的血緣與這罪證毫無關聯!父親當年在重重鐵幕下憑著記者直覺與勇氣寫下的「兇手絕非李志遠」,在近半個世紀後,終於被科學的利劍所證實!

我將厚厚的鑑定報告副本,連同一份措辭嚴厲、詳述調查過程與發現的新聞稿大綱,狠狠摔在軍務部公共事務室陳主任的辦公桌上。堅硬的桌面發出「砰」的一聲悶響。

陳主任,一個保養得宜、神情慣常帶著官僚式溫和的中年人,拿起報告,快速翻閱。他臉上的溫和面具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崩解,先是震驚,繼而轉為一種難看的鐵青,額角沁出細密的汗珠。

「這…張記者,這…事關重大,牽涉極廣,需要…需要時間查證…部裡…必須審慎研議…」他語無倫次,官腔本能地開始築牆。

「研議?」我打斷他,聲音不大,卻因壓抑著巨大的憤怒而微微發抖,「研議多久?再一個四十年?等所有當事人死光?等真相永遠爛在你們標示著『遺失』的檔案庫裡?」我指著報告上那冰冷的科學結論,「證據就在這裡!李志遠的血,王振邦的罪,還有你們當年為了快速結案而一手鑄成的冤獄!你們欠李志遠一個遲來的正義!欠這個社會一個真相!」

陳主任臉色煞白,嘴唇哆嗦著,卻一個字也反駁不出。他抓起桌上的內線電話,手指顫抖地按了幾個號碼,聲音乾澀緊繃:「…請…請立刻通知部長辦公室、軍法司、督察室…緊急…最高層級會議!對,現在!立刻!」

看著他倉惶失措的樣子,我心中沒有快意,只有一片沉重的蒼涼。走出戒備森嚴的軍務部大樓,冬日的陽光蒼白無力。我驅車直奔金山安樂園。父親的骨灰罈靜靜安放在一面素淨的牆格里,照片上的他,眼神依舊銳利。

我點燃三炷香,煙氣裊裊上升。將那份DNA鑑定報告的複印本,輕輕放在父親的骨灰罈前。

「爸,」我對著冰冷的瓷罈低語,喉嚨發緊,「『兇手絕非李志遠』…您寫的這七個字,我…替您證實了。撕掉的那些頁,我也…算是補上了。」照片裡的父親沉默著。香灰無聲地斷落一截。

民國一百年(2011年)秋,距離父親在筆記本上寫下憤怒與懷疑,整整五十年。一則快訊在全國新聞頻道滾動播出:

「…軍務部、最高檢察署今日召開聯合記者會,正式宣布:經重啟調查及最新DNA科學鑑定證實,民國五十年發生之瑠公圳女裁縫師林秀月遭姦殺案,原遭軍法審判並執行槍決之士兵李志遠,係遭刑求取供、證據不足所造成之重大冤獄,現予正式公告撤銷原判決,並追認其名譽。真兇經DNA比對確認為同營士兵王振邦(已歿)。總統代表政府向李志遠家屬表達最深切歉意…」

raw-image

電視螢幕的光,映在我書房的牆上。我關掉聲音,房間裡只剩下窗外的車流低鳴。拉開抽屜,父親那本深藍色的採訪筆記靜靜躺著。我撫摸著封面上模糊的燙金字跡,指尖劃過內頁那暈染的墨漬和被撕去的毛邊。

抽屜深處,還有一張小小的黑白照片。照片裡是年輕時的父親張明哲,穿著卡其布記者裝,口袋插著兩支鋼筆,意氣風發地站在一棟掛著「新時報」招牌的老建築前。那眼神,與他晚年伏案時菸霧繚繞中的沉鬱截然不同,充滿了對這個世界不公不義之事刨根問底的銳氣。

我拿起父親的記者證,塑膠封膜早已發黃變脆,裡面的黑白照片也已褪色。證件角落,他用極細的鋼筆,寫著一行小得幾乎看不清的字:

「筆可焚,骨可碎,墨跡當入土,生根。」

窗外,台北的霓虹漸次亮起,照亮這座早已沒有瑠公圳污水氣味的城市。父親的墨水與李志遠的血,在時光深處早已混融,沉入地底。它們未必能長出參天大樹,但那些頑固的根鬚,或許終能在黑暗的土壤裡,為一個被刻意遺忘的名字,撐開一絲透氣的縫隙。

墨跡已生根。我合上抽屜。

後記:溝渠裡的星光

我終究沒能親手將平反的報紙燒給李志遠。

當新聞快訊在電視螢幕炸開時,窗外的台北正飄著細雨,霓虹燈在濕漉漉的柏油路上暈成一片模糊的光海。那些道歉、那些遲來的正義宣言,像隔著厚重的水族箱玻璃傳來的聲音,悶悶地撞在耳膜上。

父親的筆記本攤在書桌燈下,撕頁的毛邊被光影拉得極長,像一道道未癒合的傷口。我撫過他寫的「記者之恥」——墨跡早已乾涸龜裂,可當我的指尖壓上去,竟覺得燙。

他當年沒能拽出來的線頭,四十年後纏住了我的手腕。王振邦癡呆的瞳孔裡閃過的驚懼,周老警官搖頭時抿緊的嘴角,軍務部官員鐵青的臉…所有碎片終於在DNA報告的白紙黑字裡嚴絲合縫。可拼圖完成的瞬間,巨大的虛無感反而淹沒了我。

李志遠的叔父李火旺,在電話那頭聽完消息後,沉默了更久。

「…多謝。」沙啞的兩個字,接著是壓抑不住的、野獸哀嚎般的哭聲,混著東部海岸的風聲灌進話筒。那哭聲裡沒有喜悅,只有被歲月醃漬透了的鈍痛。正義來得太遲,早已風化成另一種形態的傷。

前幾日去金山安樂園,帶了兩份報紙。

一份攤在父親骨灰罈前,頭版是李志遠模糊的遺照與斗大的「冤案平反」。另一份,我折成小小的紙船。走到療養院後方那條早已加蓋成自行車道的舊圳溝旁,蹲下來,將紙船放進淺淺的排水流裡。

「志遠,」我對著打旋的小船低語,「水路或許能通到你老家。」

紙船載著油墨印成的「無罪」二字,在混濁的水面上晃了晃,很快被水流捲進幽暗的涵洞,消失不見。

回程時經過新生南路三段。高架橋切割天空,當年發現林秀月的溝渠位置,如今是閃著跑馬燈的連鎖咖啡廳。我推門進去,點了一杯黑咖啡。

熱氣蒸騰中,恍惚看見父親坐在對面。不再是肺癌纏身的枯瘦模樣,而是他記者證照片裡那個意氣風發的青年,卡其布外套口袋插著兩支鋼筆。

他沒說話,只是端起想像中的咖啡杯,朝我身後牆上的電視螢幕抬了抬下巴——那裡正重播著總統道歉的新聞畫面。

raw-image

我舉起自己的紙杯,隔空與他輕輕一碰。

苦澀的液體滑入喉嚨。

窗外車燈流轉,無數光痕劃過我們之間的空氣,像一條條虛擬的、流動的瑠公圳。

真相是顆沉重的石頭。

我們窮盡一生將它從汙泥裡挖出,擦亮,高舉給世界看。

可當萬眾矚目的鎂光燈熄滅後,

剩下的,

不過是掌心一道被石頭邊緣割出的、隱隱作痛的傷口。

而我們仍捧著它。

像捧著溝渠裡撈起的,最後一盞碎了的星光。

(全文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罪案暗房 Crime Darkroom
4會員
134內容數
《Crime Darkroom》是張介安的小說解剖室 在這裡,台灣歷史不是教科書,而是層層剝離的傷口與未解的案發現場。 每一則改編小說都是從報導縫隙中滲出的暗影,在解剖台與放大鏡下逐步顯影。 你可能會懷疑這些故事是真的——那正是恐怖的開始。 如果你喜歡帶著歷史餘溫的懸疑感、帶著冷光的小說筆觸, 歡迎進入暗房,打開檔案。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千雄拿來愛妻靄雪的上衣作鑑證。 他是鑑證科的老手,這是輕而易舉的事。 驗出來的指紋讓他的心往深淵下沉。 心痛得火熱,像完全燒毁了似的,幾乎呼吸不上來。 淚水不知不覺地流下,衣襟濕了好一大片。 他望著案上自己和她的合照,相中的她變得血肉模糊,無比的陌生,滲出冷冰冰的寒氣。 哭得乏力時,
Thumbnail
千雄拿來愛妻靄雪的上衣作鑑證。 他是鑑證科的老手,這是輕而易舉的事。 驗出來的指紋讓他的心往深淵下沉。 心痛得火熱,像完全燒毁了似的,幾乎呼吸不上來。 淚水不知不覺地流下,衣襟濕了好一大片。 他望著案上自己和她的合照,相中的她變得血肉模糊,無比的陌生,滲出冷冰冰的寒氣。 哭得乏力時,
Thumbnail
我是公孫石,在大學時攻讀新聞與傳播學;讀書時的志願是當戰地記者,現職是網絡傳媒的特約記者。 有一日,我如常在某間茶舍內一邊喝茶一邊趕稿時,發現了一個被遺在地上的公文袋。 我撿起了公文袋,看完裡邊的文件後,我毅然決定——   「即使冒著生命危險也要把真相報道出
Thumbnail
我是公孫石,在大學時攻讀新聞與傳播學;讀書時的志願是當戰地記者,現職是網絡傳媒的特約記者。 有一日,我如常在某間茶舍內一邊喝茶一邊趕稿時,發現了一個被遺在地上的公文袋。 我撿起了公文袋,看完裡邊的文件後,我毅然決定——   「即使冒著生命危險也要把真相報道出
Thumbnail
作者:長江俊和 譯者:劉愛夌 出版社:皇冠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9/11 家暴虐待、霸凌排擠、離家出走、隱形人口,真正的犯罪隱藏在我們所忽視之處。 一樁社區公園的隨機擄人謀殺案;一樁不明人士闖入公寓的謀殺案 ;一位妻子突如其來出走離家;以及校園裡的霸凌引起的學生自殺案件
Thumbnail
作者:長江俊和 譯者:劉愛夌 出版社:皇冠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9/11 家暴虐待、霸凌排擠、離家出走、隱形人口,真正的犯罪隱藏在我們所忽視之處。 一樁社區公園的隨機擄人謀殺案;一樁不明人士闖入公寓的謀殺案 ;一位妻子突如其來出走離家;以及校園裡的霸凌引起的學生自殺案件
Thumbnail
身為律師可以未審先判帶風向?(此篇為舊文整理) PS.因當時還是他字案塔綠班就在高潮後來已進入偵字案
Thumbnail
身為律師可以未審先判帶風向?(此篇為舊文整理) PS.因當時還是他字案塔綠班就在高潮後來已進入偵字案
Thumbnail
一個丈夫無心的玩笑,一個父親無意的舉動,波及一位無辜的路人,一個證人無中生有的證詞,一個無可挽回的荒謬判決,一個女兒無力回天的撕心裂肺救援。 他的簡介只有這兩句,但是根據我看完的感覺,我覺得這本書真正的簡介應該是作者的後記:
Thumbnail
一個丈夫無心的玩笑,一個父親無意的舉動,波及一位無辜的路人,一個證人無中生有的證詞,一個無可挽回的荒謬判決,一個女兒無力回天的撕心裂肺救援。 他的簡介只有這兩句,但是根據我看完的感覺,我覺得這本書真正的簡介應該是作者的後記:
Thumbnail
就算剝去時空背景,號稱「昭和幻想機器」的日影丈吉其推理實力也在《內部的真相》中一覽無遺。一起在台灣人家院子內發生的日本軍官命案,他居然能以不到十萬字的篇幅連續五次翻轉案情,可以說把讀者玩弄在指掌間......
Thumbnail
就算剝去時空背景,號稱「昭和幻想機器」的日影丈吉其推理實力也在《內部的真相》中一覽無遺。一起在台灣人家院子內發生的日本軍官命案,他居然能以不到十萬字的篇幅連續五次翻轉案情,可以說把讀者玩弄在指掌間......
Thumbnail
繼續看《恩仇鎮魂曲》。 護老院謀殺案中,殺人動機、機會、行兇手法、兇器、證人俱備,而且兇手自白,甚至要求得到應得的懲罰,這次御子柴律師最大的敵人不是檢察官、不是法官或陪審團,而是他所辯護的被告。其實這系列之前兩本,都出現不肯吐露真相的被告或證人,而主角得找出被隱藏的真相,這一次被告更不停扯他的
Thumbnail
繼續看《恩仇鎮魂曲》。 護老院謀殺案中,殺人動機、機會、行兇手法、兇器、證人俱備,而且兇手自白,甚至要求得到應得的懲罰,這次御子柴律師最大的敵人不是檢察官、不是法官或陪審團,而是他所辯護的被告。其實這系列之前兩本,都出現不肯吐露真相的被告或證人,而主角得找出被隱藏的真相,這一次被告更不停扯他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