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那部電影或影集、那段前人活了大半輩子嘔心瀝血的心得金句、那首唱入骨子裡的歌詞、那些不知道過了多少低谷與掙扎的日子、那場疾病的轉折、那件熬不過老闆交辦的工作任務、那曲折的感情路....終將教會什麼叫做「放下」。
準備好過每一段日子的意思不是要去追求耀眼的時刻,而是那些再平凡不過的呼吸、吃米飯、晾衣服、感受爆汗....當準備好了與這些時刻共處,那即是生命最重要的sparkle。
在不同的時間點看同一部電影、同一本書、回想起同一句話、同一個場景,心之所動皆亦是不同。從國中我就有被困在鳥籠、枷鎖的感覺,細細體察,也許這滋味國小就有了。從這麼小的年紀,就學著成為別人眼中的人,一點一滴地在失去自己,然後在一大把年紀之後,雖意識到了,但又要花多少時間找回在心中的靈魂呢
我閱讀過這本書「我不想活的正確,只想活得像自己」。
對! 我一直都在做奮鬥,社會裏所謂的成功VS我心中的叛逆,我是如此不想活在別人的眼光價值裡,而把不屬於自己的DNA編列進來身體裡,但他們卻和真實自己的DNA打架,真實的自己反倒遍體麟傷卻不得安慰,因為把別人的價值視為是正確的,聯合別人欺負自己、洗腦自己,終將病垮了,這是最後身體能做的最後反擊,告訴你這切都不對勁,簡直是糟透了。
覺察這件事,學校沒有教! 雖然現在學校已經比較開始重視身心靈、教認識情緒、表達情緒、系統獨立思考,但還是沒有教「覺察這件事」,到底如何與自己同在? 但絕不是過度自我或成為自私的人! 擁有自己是幸福的,擁有自己跟自私絕對畫不上等號。
而成年後繼續在社會裡、工作中、感情裡、關係中跌跌撞撞。上天果然就是一直讓人「不舒服」,明顯感受到這不對勁,甚至被逼到絕境,才會願意正視跟改變,這不一定代表是要離職、離婚、結束外境而轉向要正向、樂觀、講催眠的話鼓勵自己,其實要改的是內境,也就是心境!
能做真實的自己、忠於自己,在這個這麼多聲音的世界裡,真的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專注在自己要做的,而不是那個隱形的別人,在心中持續大聲的挑剔跟批評,當不受別人影響/評價,才能看到自己真的想要的! 當不在乎別人了,肩背上的重擔、心理的壓力,真的輕了許多,一直一直練習把焦點拉回自己身上,我就是要做這樣的事情、真實的表達,不是因為要做什麼成績單給誰看,而是對真實自己的交代,我在做我想做的事情,我努力用心執著的程度,自己知道,不愧對於任何人,因為我對自己負責。
原來心理學有一個這樣的詞: 「他人的凝視」。這真的太可怕了,可怕到足以搞垮一個人,那些虛擬的聲音、責罵、挑惕、恥笑,可以比現實發揮到一百倍的作用,嚇得身體機能無法運作,但那些都是想像出來的。但那些想像也是因為曾經的不被接住、被冷漠、被訕笑,然後在後台一直被加成它對心理的影響作用。
有多少個夜晚,都是因為心中自導自演的這一劇而無法安心入眠。
如果可以不後悔、不想過去,就這樣一直不背負過去的任何記憶,每天只管往前走,是不是就是一件很幸福快樂的事情了,不遺憾過去、不焦慮未來,真實的感受眼下的自己,那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