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所生活的社會裡,性別議題仍然是一道敏感的界線。即便在亞洲社會裡臺灣的社會風氣已經相對開放很多。但只要稍微觸碰,就容易引發激烈爭論,甚至被歸類為「女權過激」或「仇男言論」。但我想,誠實地說出內心所思,對身為女性的我們而言,是必要的、是重要的。
我們天生擁有子宮,也具備懷孕、分娩、哺育的能力。這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是自然的生理構造,有時候甚至會被稱作「女性的天賦」或 「上天的祝福」。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生來就有「義務」去生育。能力從 不等於責任,更不應被當作社會或家庭加諸在我們身上的壓力。
在傳統觀念裡,「成為母親」被視為女性人生的必經之路。這樣的想法根深蒂固,不論是在家庭、媒體,甚至教育中,我們常被灌輸「女人這輩子總是要生一個」、「不生小孩老了會孤單」、「生兒育女是傳宗接代的責任」……彷彿女性若不走入婚姻、若不懷孕生子,就等同於不完整、沒有價值。
我認為這樣的價值觀來自於男權社會的結構。把女性變成了「配角」與「附屬」,更把子宮當作一種「社會工具」,將女性的生育能力視為集體利益的一部分,卻忽略了這背後真正承擔痛苦、風險與改變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是每一位女性。
生育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懷胎十月不只是生理上的變化,更是心理、情緒、生活、甚至未來人生方向的全面改變。懷孕的不適、孕吐、水腫、 荷爾蒙失調,到生產過程的劇痛與風險,再到產後憂鬱、身體恢復、照顧嬰兒的責任與壓力,這些都是極為真實卻往往被忽略的部分。
我從不反對生育。生育是一種偉大的能力,也知道許多女性願意成為母親。但我希望社會也要清出一件事,選擇不生育,同樣是一種成熟而值得尊重的決定。
子宮長在我們的身體裡,應該由我們自己決定它是否承載生命或者評估它是否已經準備好去承載這樣甜蜜的負擔。身體自主權不只是關於自由,更是關於尊嚴,我認為女性不應該因為拒絕生育而被指責,也不應該因為選擇懷孕而被貶低,這兩者之間本就不該存在價值高低的評比。
許多女性之所以被逼著生育,不是因為願意,而是因為怕不孝、怕被親 戚比較、怕配偶不滿,甚至是因為社會框架裡期待她們「成為一個完整的女人」。而這種種壓力,正是社會強制給女性無聲的枷鎖。 我想真正的自由,應該是女性能夠坦然說出:「我想生」,也能自在地說出:「我不想生」,而不需要任何理由,不需要遭受批評。
我希望有那麼一天,這個社會不再把女性的價值綁在生殖功能上,不再用道德和傳統去審視女性的人生選擇。我也期待著那一天的到來,不需要我們再為自己辯護,不需要我們用理性與柔和包裝情緒,只為了讓人願意聽見。
我不是一個女權主義者,但身為生理女性,我想說,我們不是為了誰而活,不是為了誰而生孩子。我們擁有選擇的權利,也擁有拒絕的勇氣。
願未來的社會,能用更多尊重與傾聽,去理解每一位女性的不同選擇。 願我們不再需要為自己捍衛「不生育」的決定,也願母職不再是唯一的榮耀,而是眾多女性生命故事中的其中一種。
我不求特權,只盼一個更溫柔的世界,在這裡,女性能安心地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