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媽媽女性主義?

有沒有媽媽女性主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走進書店,走到社會科學類,看到不少有關性別議題的著作,但是書名有不少是『不當媽會怎樣』『為什麼我不想生?』『我不是孵蛋器 』,這些都是對女性身體自主權的捍衛與伸張,真的很好:

但是對於願意或有機會誕下新生命的女性而言:她當了媽媽,她生了,她變成孵蛋器了嗎?她是父權的犧牲品嗎?

下雨了,長廊下,一位年輕的媽媽,抱著幾個月大的小嬰兒,微托著孩子的臉朝向外面的雨,遠遠的,我聽不到那位媽媽對著小嬰兒呢喃著什麼,但從她的肢體語言來看:彷彿是,孩子,你聽,是下雨的聲音耶!

媽媽雀躍著,動作重複了好幾次,如果年輕媽媽的婆婆在,一定會以這樣做會讓孩子著涼而制止她,但我了解下雨為大地增添了不一樣的氣氛,已連續重複性育兒好幾個月的媽媽,聽見下雨會忍不住衝出戶外,一方面想從哺育嬰兒的繁累中紓緩一下心情,一方面迫不急待想讓孩子認識這個世界。

短短幾分鐘的時間,我看到動容,捨不得離開那些瞬間的畫面。

讓我想起了我們的母親們!

在那個不知女性主義為何物的時代生下我們,我們可以在她們身上尋找到不少是孵蛋器的遭遇,是傳宗接代傳統觀念受害者,是重男輕女執念下的被壓迫者,但她們從未忽略為母者的付出與辛勞,從未將自己的需求擺在孩子的面前。含辛茹苦,是她們恰當的代名詞:經常聽聞用夜市擺攤養大孩子的那一雙手:是打掃清潔婦的那雙手:是結婚二十餘年,從未再來過月經不斷懷孕的那雙手,是煮飯洗衣,打掃洗刷,永無止境對抗髒亂的那雙手。

她們或許不了解什麼是女性主義,但締造了許多動容的故事,不是壓迫兩個字,可以詮釋!

她們或許不了解什麼是女性主義,但締造了許多動容的故事,不是壓迫兩個字,可以詮釋!

西蒙波娃用薛西佛斯的詛咒,來形容封鎖在家中輪迴處理家務的女性的處境,家庭是女性的牢籠,是女性悲慘人生的源頭,因而無論是左派或右派的女性主義,都ㄧ致將離開家庭進入職場,視為女性脫離父權的壓迫,最好的解方。

但是,一場疫情改變了對於工作與職場的定義

女性主義始料未及的是職場不用離開家也能進入,育兒,髒亂,家務,工作,全混合在一起。連男性也一起回到家中,在性別平權意識的宣導之下,男性也加入薛西佛斯被虐的囚籠裡,我相信女性主義者這下混亂了吧!(雖然被虐的還是女性多一點)

在女性主義浪潮來臨前,我們用『壓迫』二字簡單終結上一代女性的故事與身影,這樣的論點假設,在壓迫的底下,她們沒有自由意志的可能性。但她們用生命書寫出許多令人感動的母親們的故事:她們甚至捨命救子:或甚至就算被外遇也堅強過活。

女性,可以選擇任何一種生活方式

尤其在有了孩子之後,她們或採用某些派別的女性主義的主張,先把自己照顧好,再顧好孩子,就是所謂的『外包派』(孩子(保母),家務(幫傭)),外出工作。自然也會有『內力派』,既然生下孩子,就親力親為(育兒,家務,一切都自己親自來),再加上在家斜槓工作。

如果托育政策,政府有津貼補助,那麼,針對在家育兒的親職媽媽(爸爸)也應有家務津貼的補助才對。

把媽媽視為自由意識的主體,無論在那個場域當媽媽,無論是不是職場媽媽,無論是要結婚生子,非結婚生子,凍卵或精子銀行生子,都是媽媽們對自己身體的自主決定,都是媽媽們自己認同的女性主義:

  • 無論性傾向為何,都有成為媽媽的權益
  • 無論過程如何,都不成為任一性別的壓迫者
  • 無論過程為何,不讓自己成為委屈求全的被壓迫者
  • 關注角色的平權與分工
  • 積極督促政府與企業推出完善的育兒政策
  • 生育和育兒過程不逞強,適時求助與尋求幫助
  • 不忽視媽媽身心健全的維護

媽媽們加油!❤️






avatar-img
有價媽媽的沙龍
21會員
18內容數
邊育兒邊工作?行得通嗎? 針對為育兒而離職的婚育女性,無論是育兒期間的斜槓媽媽,或是子女成長後的二度就業,女性如何自我成長? 企業應如何為婚育女性創造更友善的就業環境,政府該如何訂定更完善的婦女就業政策? 一本重視女性「勞動者 +育兒者」公民身份的出版專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有價媽媽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候診室有不少年輕夫婦,大腹便便的妻子,裝扮時潮的年輕孕媽,看著手機的爸爸們。空氣裡似乎瀰漫著興奮,緊張,焦慮又或著不安的氣氛?我這樣想像著。
是的,這幾天我離家出走了! 拋下媳婦、女兒、媽媽、妻子的角色,氣呼呼、任性的,決定離開自己熟悉太久的場域,只為自己呼吸!
我還任性地在這個虛擬世界裡蓋了一間小工作室,並倔將地裝上一扇老氣的木門,還搭配需要跟得上時代的彩漆框。並把自已聘了。
候診室有不少年輕夫婦,大腹便便的妻子,裝扮時潮的年輕孕媽,看著手機的爸爸們。空氣裡似乎瀰漫著興奮,緊張,焦慮又或著不安的氣氛?我這樣想像著。
是的,這幾天我離家出走了! 拋下媳婦、女兒、媽媽、妻子的角色,氣呼呼、任性的,決定離開自己熟悉太久的場域,只為自己呼吸!
我還任性地在這個虛擬世界裡蓋了一間小工作室,並倔將地裝上一扇老氣的木門,還搭配需要跟得上時代的彩漆框。並把自已聘了。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對我來說,開始整理就是「有意識活著」的開始,特別是在育兒階段的家長們,總是感覺時間匆匆溜過,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累什麼。如果你覺得自己總是在「瞎忙」,那麼適當的停下腳步,整理自己、整理時間、整理想法是很重要的,整理之後再出發,或許就能找到忙碌的方向與意義。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對我來說,開始整理就是「有意識活著」的開始,特別是在育兒階段的家長們,總是感覺時間匆匆溜過,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累什麼。如果你覺得自己總是在「瞎忙」,那麼適當的停下腳步,整理自己、整理時間、整理想法是很重要的,整理之後再出發,或許就能找到忙碌的方向與意義。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