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媽媽女性主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走進書店,走到社會科學類,看到不少有關性別議題的著作,但是書名有不少是『不當媽會怎樣』『為什麼我不想生?』『我不是孵蛋器 』,這些都是對女性身體自主權的捍衛與伸張,真的很好:
但是對於願意或有機會誕下新生命的女性而言:她當了媽媽,她生了,她變成孵蛋器了嗎?她是父權的犧牲品嗎?
下雨了,長廊下,一位年輕的媽媽,抱著幾個月大的小嬰兒,微托著孩子的臉朝向外面的雨,遠遠的,我聽不到那位媽媽對著小嬰兒呢喃著什麼,但從她的肢體語言來看:彷彿是,孩子,你聽,是下雨的聲音耶!
媽媽雀躍著,動作重複了好幾次,如果年輕媽媽的婆婆在,一定會以這樣做會讓孩子著涼而制止她,但我了解下雨為大地增添了不一樣的氣氛,已連續重複性育兒好幾個月的媽媽,聽見下雨會忍不住衝出戶外,一方面想從哺育嬰兒的繁累中紓緩一下心情,一方面迫不急待想讓孩子認識這個世界。
短短幾分鐘的時間,我看到動容,捨不得離開那些瞬間的畫面。

讓我想起了我們的母親們!

在那個不知女性主義為何物的時代生下我們,我們可以在她們身上尋找到不少是孵蛋器的遭遇,是傳宗接代傳統觀念受害者,是重男輕女執念下的被壓迫者,但她們從未忽略為母者的付出與辛勞,從未將自己的需求擺在孩子的面前。含辛茹苦,是她們恰當的代名詞:經常聽聞用夜市擺攤養大孩子的那一雙手:是打掃清潔婦的那雙手:是結婚二十餘年,從未再來過月經不斷懷孕的那雙手,是煮飯洗衣,打掃洗刷,永無止境對抗髒亂的那雙手。
她們或許不了解什麼是女性主義,但締造了許多動容的故事,不是壓迫兩個字,可以詮釋!
西蒙波娃用薛西佛斯的詛咒,來形容封鎖在家中輪迴處理家務的女性的處境,家庭是女性的牢籠,是女性悲慘人生的源頭,因而無論是左派或右派的女性主義,都ㄧ致將離開家庭進入職場,視為女性脫離父權的壓迫,最好的解方。

但是,一場疫情改變了對於工作與職場的定義

女性主義始料未及的是職場不用離開家也能進入,育兒,髒亂,家務,工作,全混合在一起。連男性也一起回到家中,在性別平權意識的宣導之下,男性也加入薛西佛斯被虐的囚籠裡,我相信女性主義者這下混亂了吧!(雖然被虐的還是女性多一點)
在女性主義浪潮來臨前,我們用『壓迫』二字簡單終結上一代女性的故事與身影,這樣的論點假設,在壓迫的底下,她們沒有自由意志的可能性。但她們用生命書寫出許多令人感動的母親們的故事:她們甚至捨命救子:或甚至就算被外遇也堅強過活。

女性,可以選擇任何一種生活方式

尤其在有了孩子之後,她們或採用某些派別的女性主義的主張,先把自己照顧好,再顧好孩子,就是所謂的『外包派』(孩子(保母),家務(幫傭)),外出工作。自然也會有『內力派』,既然生下孩子,就親力親為(育兒,家務,一切都自己親自來),再加上在家斜槓工作。
如果托育政策,政府有津貼補助,那麼,針對在家育兒的親職媽媽(爸爸)也應有家務津貼的補助才對。
把媽媽視為自由意識的主體,無論在那個場域當媽媽,無論是不是職場媽媽,無論是要結婚生子,非結婚生子,凍卵或精子銀行生子,都是媽媽們對自己身體的自主決定,都是媽媽們自己認同的女性主義:
  • 無論性傾向為何,都有成為媽媽的權益
  • 無論過程如何,都不成為任一性別的壓迫者
  • 無論過程為何,不讓自己成為委屈求全的被壓迫者
  • 關注角色的平權與分工
  • 積極督促政府與企業推出完善的育兒政策
  • 生育和育兒過程不逞強,適時求助與尋求幫助
  • 不忽視媽媽身心健全的維護
媽媽們加油!❤️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會員
18內容數
邊育兒邊工作?行得通嗎? 針對為育兒而離職的婚育女性,無論是育兒期間的斜槓媽媽,或是子女成長後的二度就業,女性如何自我成長? 企業應如何為婚育女性創造更友善的就業環境,政府該如何訂定更完善的婦女就業政策? 一本重視女性「勞動者 +育兒者」公民身份的出版專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有價媽媽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是的,這幾天我離家出走了! 拋下媳婦、女兒、媽媽、妻子的角色,氣呼呼、任性的,決定離開自己熟悉太久的場域,只為自己呼吸!
我還任性地在這個虛擬世界裡蓋了一間小工作室,並倔將地裝上一扇老氣的木門,還搭配需要跟得上時代的彩漆框。並把自已聘了。
少子化議題,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MZ世代說,不結婚不生小孩。 其實更精彩的提問應該是,如果我們生了小孩,我們能有什麼照顧的資源? 社群媒體直播工作者或內容經營者越來越多,職場與家庭的界線已被打破: #客廳就是工作室,書房就是職場#
還記得那個趴在地上畫恐龍的小男孩嗎?無論要用什麼顏色?無論恐龍忽然變成什麼動作?無論畫裡是什麼情節,無論跳出了那個人物,都會鉅細靡遺跟我分享的那個小男孩,什麼時候忽然長大了。
過年又快到了,全職媽媽(或照顧者),該如何面對親友團的職業問候,這一關是有點困難,但別忘了,當初為什麼要把工作放下來! 外界很容易用刻板印象,看待「辭職在家」這件事。但是全職媽媽們的選擇,其中有一項最重要的就是──不願錯過孩子們任何一個成長過程,成為勇敢的信念實踐者。
事業規畫表?你沒看錯,因為全職媽媽也是一種工作。年終獎金0.00個月,不用面試,不用履歷,而且,不能被開除。
是的,這幾天我離家出走了! 拋下媳婦、女兒、媽媽、妻子的角色,氣呼呼、任性的,決定離開自己熟悉太久的場域,只為自己呼吸!
我還任性地在這個虛擬世界裡蓋了一間小工作室,並倔將地裝上一扇老氣的木門,還搭配需要跟得上時代的彩漆框。並把自已聘了。
少子化議題,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MZ世代說,不結婚不生小孩。 其實更精彩的提問應該是,如果我們生了小孩,我們能有什麼照顧的資源? 社群媒體直播工作者或內容經營者越來越多,職場與家庭的界線已被打破: #客廳就是工作室,書房就是職場#
還記得那個趴在地上畫恐龍的小男孩嗎?無論要用什麼顏色?無論恐龍忽然變成什麼動作?無論畫裡是什麼情節,無論跳出了那個人物,都會鉅細靡遺跟我分享的那個小男孩,什麼時候忽然長大了。
過年又快到了,全職媽媽(或照顧者),該如何面對親友團的職業問候,這一關是有點困難,但別忘了,當初為什麼要把工作放下來! 外界很容易用刻板印象,看待「辭職在家」這件事。但是全職媽媽們的選擇,其中有一項最重要的就是──不願錯過孩子們任何一個成長過程,成為勇敢的信念實踐者。
事業規畫表?你沒看錯,因為全職媽媽也是一種工作。年終獎金0.00個月,不用面試,不用履歷,而且,不能被開除。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在光仔四個月左右,我開始面對副食品這件事,一開始沒什麼概念只有既有印象吃粥吃糊,後來一位好友媽媽分享BLW(Baby-led weaning)這個概念,查了些資料,再看到SUNNY老師在YOUTUBE上的分享後(連結),我決定試試這個方法。 什麼是BLW 我們如何挑選及處理食物? 我們如何吃?
這篇除了分享上面找幼兒園時間點的心得外,會分享一些我所經歷到的現象以及歸納,不是一個絕對答案,但是可以作為一個對照的參考值。 1. 幼兒園新生入學時間?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三大主要理念包括:提供環境自主學習:以自由為基本原則,讓兒童自由地探索周遭事物,出於自願和主動地激發她/他們的潛能。而當兒童可以自由自主地選擇感興趣的活動時,便會專心投入,因而能夠發展智力,培養自我管理能力,懂得自律。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在光仔四個月左右,我開始面對副食品這件事,一開始沒什麼概念只有既有印象吃粥吃糊,後來一位好友媽媽分享BLW(Baby-led weaning)這個概念,查了些資料,再看到SUNNY老師在YOUTUBE上的分享後(連結),我決定試試這個方法。 什麼是BLW 我們如何挑選及處理食物? 我們如何吃?
這篇除了分享上面找幼兒園時間點的心得外,會分享一些我所經歷到的現象以及歸納,不是一個絕對答案,但是可以作為一個對照的參考值。 1. 幼兒園新生入學時間?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三大主要理念包括:提供環境自主學習:以自由為基本原則,讓兒童自由地探索周遭事物,出於自願和主動地激發她/他們的潛能。而當兒童可以自由自主地選擇感興趣的活動時,便會專心投入,因而能夠發展智力,培養自我管理能力,懂得自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女性主義×母職實作 從懷孕到哺乳、從伴侶到社會 媽媽們要奪回屬於母親的權利! 媽媽,是懷胎十月產下孩子的女性、是為了孩子犧牲奉獻的偉大角色、是操持一切大小事的多工職業,卻也是……最容易被罵的人?這也不對,那也不對!那要不試試當一位「女性主義媽媽」?
Thumbnail
當代性自由運動宣揚積極性實踐才能獲得性自主,但這樣的概念是否不適用於所有人?我以無性取向的視角,反思社會對女性性別角色的期待,並展望我對性解放的理想,期盼在世界上能夠適當地被尊重。
Thumbnail
稍早與朋友聊天談論到這個社會對於男性還是相對寬容的。 比方說,男性衝刺事業而沒有時間照顧家庭是可以被諒解的,但女性反而被要求要同時兼顧經濟與家庭。 倘若一位父親帶著孩子去買外食或踏入麥當勞,會被認為畫面非常溫馨,但如果一位母親帶著孩子去買外食則會被指責竟然沒有親自下廚,抑或是帶小孩吃
Thumbnail
女人的大腦,會因為看到嬰兒的臉部表情就比較有反應。科學家現在驗證這個假說。這表示演化讓女性適合當嬰兒的照顧者,但也就演變出男女不平等的分工,讓女生被綁在「母職」的「天賦」。
Thumbnail
這篇描述孕婦的身體和心理上的變化,以及與生育相關的種種考量,說明懷孕帶來的影響。懷孕、生產、育兒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人生體驗,也是女性應該擁有完全同意權的一個選擇,需要仔細評估、決定的事情,選擇了就去體驗、去面對、去感受。
Thumbnail
隨著時代演變,談戀愛、結婚、生子已經不再是一生中必然的過程。為此,從來沒有談過戀愛的人也並非少數。 然而,也不是所有人都樂於當個母單。為什麼不知不覺就走到這一步了呢?這次將介紹母胎單身男女特質,以及擺脫母單的方法。
Thumbnail
這幾天每日持續跟著書中做練習,今日檢視自己的骨盆模式,看看在以下議題上,自己是如何詮釋與定義 對女性角色既定期待:照顧家庭、包辦大小事、犧牲、奉獻、包容 社會上:附屬於能力比較好的男性,女人不重要(自覺現在女性力量逐漸連結合作之力) 養育孩子:女人的職責,失去自由,孩子發展好壞和女人大有關係。
Thumbnail
烏烏醫師說:「只要這個社會還有女人因為『沒有生孩子』被責怪,就表示我們努力的還不夠」。 我想照樣造句:只要這個社會還有女人因為『不想親餵孩子』被責怪,就表示我們努力的還不夠」。    前幾週朋友和我分享他在一個幼兒團的場合,說他自己身為母親,只有孩子出生前兩個月短暫享受一下親餵
林蔚昀的三首詩作描繪女性生育後的境遇,闡述女性如何在父權文化中遭致「母職」期待的綑綁。〈責任制〉道出母職工時不由自己決定、不受法律保障,成為「母親」連薪水都沒有,而是一生的職責。〈自己的房間〉描繪女性在心靈、物理上皆因穿戴了「母親」身分,而幾乎失去「自我」的存在。〈恐怖片〉則控訴女性在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女性主義×母職實作 從懷孕到哺乳、從伴侶到社會 媽媽們要奪回屬於母親的權利! 媽媽,是懷胎十月產下孩子的女性、是為了孩子犧牲奉獻的偉大角色、是操持一切大小事的多工職業,卻也是……最容易被罵的人?這也不對,那也不對!那要不試試當一位「女性主義媽媽」?
Thumbnail
當代性自由運動宣揚積極性實踐才能獲得性自主,但這樣的概念是否不適用於所有人?我以無性取向的視角,反思社會對女性性別角色的期待,並展望我對性解放的理想,期盼在世界上能夠適當地被尊重。
Thumbnail
稍早與朋友聊天談論到這個社會對於男性還是相對寬容的。 比方說,男性衝刺事業而沒有時間照顧家庭是可以被諒解的,但女性反而被要求要同時兼顧經濟與家庭。 倘若一位父親帶著孩子去買外食或踏入麥當勞,會被認為畫面非常溫馨,但如果一位母親帶著孩子去買外食則會被指責竟然沒有親自下廚,抑或是帶小孩吃
Thumbnail
女人的大腦,會因為看到嬰兒的臉部表情就比較有反應。科學家現在驗證這個假說。這表示演化讓女性適合當嬰兒的照顧者,但也就演變出男女不平等的分工,讓女生被綁在「母職」的「天賦」。
Thumbnail
這篇描述孕婦的身體和心理上的變化,以及與生育相關的種種考量,說明懷孕帶來的影響。懷孕、生產、育兒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人生體驗,也是女性應該擁有完全同意權的一個選擇,需要仔細評估、決定的事情,選擇了就去體驗、去面對、去感受。
Thumbnail
隨著時代演變,談戀愛、結婚、生子已經不再是一生中必然的過程。為此,從來沒有談過戀愛的人也並非少數。 然而,也不是所有人都樂於當個母單。為什麼不知不覺就走到這一步了呢?這次將介紹母胎單身男女特質,以及擺脫母單的方法。
Thumbnail
這幾天每日持續跟著書中做練習,今日檢視自己的骨盆模式,看看在以下議題上,自己是如何詮釋與定義 對女性角色既定期待:照顧家庭、包辦大小事、犧牲、奉獻、包容 社會上:附屬於能力比較好的男性,女人不重要(自覺現在女性力量逐漸連結合作之力) 養育孩子:女人的職責,失去自由,孩子發展好壞和女人大有關係。
Thumbnail
烏烏醫師說:「只要這個社會還有女人因為『沒有生孩子』被責怪,就表示我們努力的還不夠」。 我想照樣造句:只要這個社會還有女人因為『不想親餵孩子』被責怪,就表示我們努力的還不夠」。    前幾週朋友和我分享他在一個幼兒團的場合,說他自己身為母親,只有孩子出生前兩個月短暫享受一下親餵
林蔚昀的三首詩作描繪女性生育後的境遇,闡述女性如何在父權文化中遭致「母職」期待的綑綁。〈責任制〉道出母職工時不由自己決定、不受法律保障,成為「母親」連薪水都沒有,而是一生的職責。〈自己的房間〉描繪女性在心靈、物理上皆因穿戴了「母親」身分,而幾乎失去「自我」的存在。〈恐怖片〉則控訴女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