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多數人踏入投資世界的初衷往往是單純地想學會一套能讓資產穩定成長的技術,或許是鑽研財報,或許是解讀線圖,無論何種途徑目標都是一致的。但很少有人在一開始就深入思考一個更根本的問題,當我們真的成功了,當資金規模遠遠超越最初的想像時,那套曾經讓我們致勝的策略是否還能引領我們走向下一個目的地,或者它會搖身一變成為我們前行道路上最沉重的枷鎖。
這不是一個杞人憂天的假設,而是一個真實發生在無數投資者身上的成長困境。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一位基金經理人憑藉著出色的選股能力,將一筆一億美元的資金,在短短數年內,不可思議地擴張到了六十億美元的龐大規模。
這本該是職業生涯的頂點卻成了他犯下致命錯誤的開端。這個故事如同一面鏡子,清晰地映照出一位投資者從初階到高階,必然會經歷的幾個關鍵進化節點,而理解這些節點或許能幫助我們自己在這條漫長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冤枉路。這不只是一個關於金錢的故事,更是一張能讓我們檢視自己當前投資心態與策略位置,並思考下一步該如何進化的思維地圖。
第一座「靠山」:為何我放棄技術分析,轉向更安穩的價值投資?
許多人接觸市場的第一站,幾乎都是從技術分析開始的。那種透過解讀K線的紅紅綠綠,在看似混沌的價格波動中,尋找某種規律與秩序的感覺,充滿了智識上的魅力與挑戰。一位初入市場的交易員,可能因為一次漂亮的選擇權操作在一個下午就賺取了過去數個月的薪水,那種巨大的成就感與金錢回饋,足以讓任何人相信自己找到了市場的聖杯,從此對預測價格動能的藝術深信不疑。
但這種純粹基於價格行為的交易方式很快就會露出它殘酷的另一面。一位商品期貨交易員曾分享過他的心路歷程,他交易所有能想到的商品,從國庫券、可可到玉米,一切決策都依循著精密的技術指標。
可績效卻像坐雲霄飛車,這個月獲利百分之十五,下個月就可能回吐同樣的幅度,甚至更多。加上高槓桿的特性,分分秒秒的價格跳動都劇烈地牽動著神經與情緒,白天精神緊繃,夜裡輾轉難眠。僅僅半年,他就感到筋疲力盡,他開始意識到,這種方式或許能帶來短暫的暴利,卻無法帶來長久的安寧,這不是一條可以走一輩子的路。
這背後的核心問題其實是心理學層面的。純粹的技術交易者,他的整個世界觀都建立在「價格」這唯一的變數上,價格的走勢就是他唯一的真實。當價格符合預期時,他感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信心膨脹;可一旦趨勢反轉,這唯一的信仰支柱便瞬間崩塌,他將直接墜入自我懷疑的深淵。
二十世紀初最傳奇的投機家傑西・李佛摩,他對市場心理的解讀堪稱天才,其著作至今仍被奉為交易聖經,但他的一生卻在數次破產與重建的巨大情緒擺盪中度過,最終以悲劇告終。他的才華無可否認,但他始終沒能為自己找到一個在市場風暴中可以安穩依靠的心理錨點。羊羹我自己的看法是,這也像極了台灣股市在三十多年前衝上萬點時的瘋狂,當時人人都能講一口好線圖,個個都覺得自己是股神,可當潮水退去,最終留下的卻是無數破碎的家庭與一身的債務。
相比之下,基本面分析提供了一種截然不同的可能性。它讓投資者將目光從變幻莫測的價格,轉移到相對穩定的企業經營實況上。財報上的數字、產品的競爭力、護城河的寬窄、管理層的品格,這些東西雖然也會變化,但其變化的週期遠比市場情緒要來得緩慢且有跡可循。這就等於為投資者在波濤洶湧的市場中建立起了一座堅實的「靠山」。當市場先生因為恐慌而胡亂報價,將黃金當成石頭賣的時候,你可以倚靠著這座山,氣定神閒地問自己幾個問題:「這家公司的獲利能力改變了嗎?」、「它的競爭優勢被削弱了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市場的錯誤,就成了我們的機會。這份源自商業本質的底氣,才是讓投資者能真正穿越牛熊,長久在市場中安身立命的關鍵。
成功的詛咒:寧要昂貴的卓越,不要廉價的平庸
找到了基本面分析這座安穩的靠山似乎就已經抵達了投資的理想國,但現實世界的情節,往往在我們以為一帆風順時才正要展開最嚴峻的考驗。前述那位基金經理人,在確立了基本面投資的信仰後,確實迎來了事業上的巨大成功,他管理的資金從一億美元成長到了六十億美元,績效斐然,備受讚譽。可他很快就發現,巨大的成功本身,竟成了醞釀下一場失敗的溫床,這就是投資界中屢見不鮮的「規模的詛咒」。
他所專長的領域是國際中小型股,這類股票的特性是公司規模小,研究覆蓋少更容易找到被市場低估的璞玉,但也正因為如此,它們的流通性也相對較差。當他只管理一億美元時,他可以像一位靈活的偵察兵,在廣闊的市場叢林中悄悄潛入,買入那些他真正看好的優質小公司,而不會驚動任何人。可當六十億美元的龐大資金如同正規軍團般湧入時,他發現自己動彈不得,任何一筆稍大的買單都足以讓那些小公司的股價一飛沖天,他再也無法用過去的方式有效率地建立部位。
巨大的資金壓力,迫使他和團隊做出了一個在當時看來相當「理性」的決定。他們檢視投資組合,發現那些長期持有的優質公司股價都已經上漲了不少,本益比動輒來到三、四十倍,看起來似乎「太貴了」。於是他們決定賣掉這些昂貴的珍寶,轉而去市場上尋找那些看起來「更便宜」的公司。這是一個致命的錯誤,因為他們忽略了一個樸素的真理,在多數情況下,市場之所以給予一家公司較低的估值,通常是有原因的,而那個原因往往就是「品質較差」。
這次策略轉向的後果是災難性的。基金的績效從那時起便一路下滑,過去的超額回報被逐漸侵蝕,光環不再。這次慘痛的經歷讓他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也讓他學到了一個終極的教訓:「品質才能帶來績效」。他深刻體悟到與其持有一堆廉價的平庸,忍受其價值的緩慢減損與無盡的等待,不如擁抱少數昂貴的卓越,讓企業自身強大的價值創造能力,成為穿越時間、戰勝市場波動最強大的引擎。這次的失敗也讓他的投資哲學完成了一次關鍵的躍遷,從單純尋找「價格低估」,升維到了專注於辨識「品質卓越」。
「然後呢?」——當資金規模撞上台股的現實高牆
「規模的詛咒」這個詞聽起來很專業,好像是管理數十億美元的基金經理人才會遇到的煩惱。但實際上同樣的物理定律,也作用在我們每一個個人投資者身上,只是發生的規模不同而已。
當我們的資產還在數十萬、數百萬的階段時,整個台股市場對我們來說,就像是一座擁有無限流動性的海洋,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買賣任何股票。可當我們的資產隨著時間與努力,逐漸成長到數千萬、甚至上億的等級時,就會開始感受到那道看不見的牆。
這個困境並非一蹴可幾,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羊羹覺得可以將台股市場大致切分成幾個層級,來幫助我們判斷自己目前身處何處:
- 超大型權值股(如:台積電、鴻海):這個層級的公司,日均成交額動輒數百億,對任何個人投資者來說,流動性都趨近於無限。即便你擁有數十億資產,想投入數千萬買進,也如同在汪洋中投入一顆小石子,幾乎不會對股價造成任何影響。在這裡,我們是純粹的價格接受者。
- 大型股(如:聯發科、台達電等台灣50成分股):這些公司的日均成交額約在十億至百億之間。當個人資產來到十億等級以上時,就會開始「有感」。打個比方,想在一天內買入一億元的部位,就可能佔掉當天成交量的百分之五,這足以推升股價,迫使你必須將買單拆分成好幾天來執行,以獲取較好的平均成本。
- 中型股(市值約兩百億至一千億):這裡是許多投資高手發跡的甜蜜點,卻也是規模詛咒最先顯現的區域。這些公司日均成交額可能只有一到五億。當個人資產來到一億至三億的區間時,就會感到明顯的束縛。想建立一個一千萬的部位就可能佔掉當日成交額的一大塊,你會發現買進時股價一直往上跑,賣出時更是找不到足夠的承接買盤。建立一個理想的部位,可能需要耗費數週甚至數月的耐心。
- 小型股與櫃買市場冷門股:這個層級的公司,日均成交額可能低於五千萬,甚至不到一千萬。對擁有三、五千萬資產的投資者來說,這裡就已經是「龍困淺灘」。買個幾十萬的股票就可能讓股價劇烈跳動,掛單稀疏,進出都極為困難。雖然這裡可能藏著價值窪地,但流動性風險本身就是一道最高的門檻。
更關鍵的是,許多人只注意到買進的困難,卻忽略了賣出的挑戰遠比買進要大得多。買進的訊號是樂觀的,一個大買單可能會吸引其他人跟進抬轎;但賣出的訊號卻是恐慌的,一個大賣單會嚇跑所有潛在買家,甚至引發其他持有者跟進拋售,形成人踩人的負向循環。當你因為急需用錢或基本面變壞,而被迫在短時間內拋售一個流動性差的大部位時,價格的下墜速度會遠超你的想像,一個人將股價打到跌停,絕非危言聳聽。
因此應對規模詛咒的真正解方,並非在遇到問題時才去思考如何賣出的技巧,而是在買進之前,就已經完成了最關鍵的風險規劃。你的部位規模,不該只由你的信心決定,更該由這檔股票的流動性來決定。在買進前就問自己:「如果明天發生意外,我能否在不造成市場崩潰的情況下,於一週內從容退場?」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會決定你能投入的資金上限。同時,在資產組合中,適度配置一些流動性極佳的資產,也能為自己保留在緊急時刻的緩衝餘地,避免陷入被迫賤賣流動性差的資產的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