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7日,伊朗國營的賽帕銀行(Bank Sepah)遭受了一場毀滅性的網路攻擊,這不僅導致其網站癱瘓、分行關閉、客戶無法存取帳戶,甚至支付處理系統也全面停擺,伊朗官方媒體證實了基礎設施受損,服務中斷;更令人震驚的是,有報導指出,許多用戶的存款瞬間歸零,對其全國金融運作造成了巨大的衝擊與混亂。這起事件不僅是單一銀行的災難,更是一記響亮的警鐘,顯示著在日益頻繁的網路戰火中,金融機構已成為地緣政治衝突的前線目標。
賽帕銀行遭駭始末:一場國家級的破壞行動
攻擊背景與時間線:誰是「掠食麻雀」及其攻擊發生時間
賽帕銀行遭駭事件發生在2025年6月17日。一個自稱「掠食麻雀」(Predatory Sparrow,波斯語為Gonjeshke Darande)的親以色列駭客團體宣稱對此次攻擊負責。該團體聲稱,攻擊賽帕銀行是因為該銀行「規避國際制裁,並挪用伊朗人民的錢資助政權的恐怖主義代理人、彈道飛彈計畫及其軍事核計畫」。這明確揭示了攻擊背後的地緣政治動機,而非單純的經濟利益。
攻擊手法與影響:破壞性攻擊的特點 (MBR/資料銷毀)
賽帕銀行遭受的攻擊帶來了立竿見影的嚴重後果:銀行網站下線,分行關閉,客戶無法存取帳戶,支付處理系統癱瘓。伊朗法爾斯通訊社證實,賽帕銀行的基礎設施確實受到網路攻擊影響,導致服務中斷。最令人擔憂的是,有報導指出「用戶存款瞬間歸零
」,這對該國的金融體系造成了嚴重衝擊。「掠食麻雀」宣稱其「摧毀了伊斯蘭革命衛隊賽帕銀行的資料」。這類攻擊屬於破壞性攻擊,其特點是「預先滲透、系統開機磁區及資料銷毀」;與勒索軟體不同,破壞性惡意軟體(或稱「擦除器」Wiper)的目的並非勒索贖金,而是「不可逆地擦除主開機記錄(MBR)和資料」。主開機記錄是電腦儲存的關鍵部分,負責指示電腦如何啟動,一旦其被破壞,系統將無法啟動。這意味著資料被永久性地銷毀,而非僅僅加密。值得注意的是,掠食麻雀聲稱他們在攻擊中得到「勇敢的伊朗人」協助,成功深入破壞銀行內部基礎架構,他們還在聲明中警告:「凡是幫獨裁者實現恐怖幻想的機構,下場就是這樣!」,措辭相當強硬,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由此可見,這次駭侵早已超出一般金錢犯罪的範疇,更像是中東地區以色列與伊朗衝突的延伸戰場。
為了進一步證明其破壞意圖,在攻擊賽帕銀行24小時後,「掠食麻雀」又宣稱在伊朗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Nobitex上「燒毀」了超過9000萬美元的加密貨幣,透過鎖定資產於無法存取的錢包中,使其價值蒸發,並公開了該交易所的原始碼。這再次驗證了其攻擊的目標是破壞而非經濟利益;這些駭客行動在伊朗造成了「混亂」,迫使伊朗中央銀行命令國內加密平台限制營運時間,並加強冷儲存保護措施。

事件發生時,正值以色列對伊朗數處核能與軍事設施展開空襲、伊朗以飛彈報復的緊張局勢下,網路空間也同步燃起戰火。對掠食麻雀而言,癱瘓這家與伊朗軍方關係密切的銀行,不僅是在資金上打擊敵手,更意圖動搖民眾對金融體系的信任,製造恐慌以削弱政權穩定。
這類破壞性攻擊,特別是使用擦除器惡意軟體,標誌著網路戰略的轉變。其目的在於對關鍵基礎設施造成最大且不可逆的損害,作為地緣政治衝突中一種非動能的報復或威懾形式;這種手段能夠對社會和經濟造成巨大痛苦,從而達到施壓或懲罰的目的。
地緣政治動機:以色列與伊朗的網路影子戰爭
賽帕銀行事件以及隨後的加密貨幣交易所攻擊,凸顯了「網路戰在以色列與伊朗之間不斷升級的衝突中日益重要的作用」,標誌著兩國「網路影子戰爭」的重大升級;這些高調的駭客行動與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和飛彈基地的動能打擊同時發生,這強化了網路行動與更廣泛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之間的直接關聯。
Google威脅情報小組首席分析師約翰·赫爾奎斯特(John Hultquist)指出,「對這整個事件的任何網路回應可能都需要時間。很可能會發生重大的網路活動,但這些行動可能需要一些時間才能啟動」。他也提到,一些威脅團體(如中國國家資助的Volt Typhoon)會對網路進行「長期偵測並預先部署,以便在軍事衝突或其他地緣政治機會時發動攻擊」。這說明賽帕銀行事件應該並非偶發,而是一場經過精心策劃的戰略性網路行動。
這種將破壞性攻擊作為戰略武器的運用,與國家行為者日益將網路攻擊用於破壞關鍵服務的趨勢相符,尤其是在地緣政治緊張時期;這類攻擊的目標不再僅限於情報收集,而是直接旨在癱瘓對手的能力,造成廣泛的混亂和損害。
金融業的資安新挑戰:沒有人是局外人
賽帕銀行事件提醒我們,在高度互聯的數位世界,即使是針對大型金融機構的攻擊,也會對你我造成直接影響。
供應鏈風險:牽一髮動全身
現代金融業高度依賴第三方供應商,從軟體系統到網路服務,環環相扣。如果其中一個供應商被駭客入侵,就可能像骨牌效應一樣,讓整個金融體系面臨風險。想像一下,一家銀行委託多家科技公司處理業務,只要其中一家公司的系統出問題,銀行的運作也會受影響。台灣也開始重視這個問題,推動相關法規,要求金融機構強化對供應商的資安管理。
AI 時代:駭客攻擊更「聰明」也更普遍
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正在將網路犯罪從「網路犯罪即服務」(Cybercrime as a Service)轉變為一種高度依賴AI代理的「網路犯罪即代理」(Cybercrime as a Servant)新模式。這種轉變對全球資安態勢構成了嚴峻挑戰。
AI工具能夠協助犯罪分子編寫惡意軟體,使得犯罪工具「更易於使用,威脅手法不斷演變」。這意味著,即使是不具備高階程式設計技能的攻擊者,也能夠利用AI來開發和部署複雜的惡意軟體。AI代理的自動化能力,使得駭客能夠瞄準更多的目標,擴大攻擊範圍,並不斷尋找更多有利可圖的潛在市場。
此外,AI還能生成大規模的深度偽造內容,用來混淆防禦系統和誤導用戶。自動化駭客工具的出現,使得入侵複雜的企業或政府防禦系統所需的專業知識門檻大幅降低。這些發展導致了一個日益嚴峻的不對稱局面:「攻擊成本降低,而防禦成本顯著增加,加劇了防禦方的不利態勢」。AI作為一種「攻擊倍增器」,使得網路威脅的整體格局變得更加不穩定、不可預測,防禦也變得更加困難和昂貴。這挑戰了傳統上只有國家級或高技能組織才能發動複雜網路攻擊的觀念。
金融業的防禦策略:打造數位韌性
面對這些挑戰,台灣的金融業也開始積極提升數位韌性,從多方面加強防禦:
零信任架構:不再「信任」,只會「驗證」
過去,資安防禦像是一座城堡,一旦進入城牆內部就被視為安全。但現在,金融機構採取「零信任架構」:永不信任,持續驗證。這意味著,無論你身在何處,使用什麼設備,每次存取資源都必須經過嚴格的身份驗證和授權。就算駭客突破了第一道防線,也很難在內部網路中橫行無阻,大幅降低資料被竊取的風險。金管會也特別強調,即使駭客已入侵內部,也要有層層防護,避免重要資料被輕易竊取。
健全備份:不怕一萬,只怕萬一
賽帕銀行用戶存款歸零的慘劇,凸顯了資料備份的重要性。金融機構正建立更完善的營運持續與災難復原機制。除了傳統的異地備援機房,現在也開始將重要資料加密後備份到雲端,利用雲端服務的分散性來降低風險;同時,定期進行災難復原演練,就像消防演習一樣,確保在發生意外時,系統能快速恢復運作,將損失降到最低。
資安聯防:團結力量大
面對國家級的網路攻擊,單打獨鬥已不足夠,台灣金融業正建立「金融資安聯防體系」:
- 金融資安資訊分享與分析中心:像是一個資安情報中心,收集全球資安威脅資訊,並發布預警。
- 金融電腦緊急應變中心:負責在資安事件發生時,協助金融機構處理危機,盡快恢復服務。
- 金融資安聯防監控中心:即時監控各金融單位的資安事件,進行關聯分析,提早發現潛在威脅。
透過這些平台,金融機構能夠共享情資,共同抵禦威脅,就像組建一支資安「國家隊」。
一般大眾該如何自保?
看到這裡,大家或許心想:「我又不是銀行,遇到這種大規模網攻也無能為力啊!」,但賽帕銀行事件告訴我們,網路攻擊的影響可能直接衝擊個人。以下是一些大家可以做的:
提高資安意識:小心詐騙
許多網路攻擊都從「社交工程」開始,也就是利用人性弱點進行詐騙,例如:
- 不點不明連結:無論是郵件、簡訊或社群訊息,看到不明連結都別點。
- 驗證發送者:仔細檢查寄件者的 Email 或電話號碼,詐騙集團常用假冒的帳號。
- 官方管道查證:如果收到任何要求提供個人資料的訊息,請直接透過銀行或官方網站上的聯絡電話進行查證,不要回覆訊息中的號碼。
強化帳戶安全:密碼與多重驗證
- 強密碼:為每個帳戶設定獨特且複雜的密碼,不要重複使用。
- 多重驗證(MFA):所有敏感帳戶務必開啟 MFA,例如除了密碼外,還要輸入手機驗證碼或指紋。即使密碼被盜,駭客也無法登入。
- 密碼管理器:考慮使用密碼管理器,它能幫你自動生成和儲存複雜密碼。
設備與網路安全:定期更新與安全連線
- 保持軟體更新:手機、電腦的作業系統和應用程式都要定期更新,這能修補漏洞,防止惡意軟體入侵。
- 安裝防毒軟體:在所有設備上安裝可靠的防毒軟體。
- 謹慎使用公共 Wi-Fi:在公共場所使用 Wi-Fi 時要特別小心,避免進行敏感交易,最好使用手機網路或 VPN。
資產配置與應變:多元配置資產與支付工具
- 準備備用現金:為了預防較大的地緣政治事件,或許可以考慮在家中保留一些現金和備用支付工具(例如不同銀行的卡片),以防金融服務臨時中斷。
- 多元資產配置:對於高資產族群,可以考慮將資產分散在不同銀行或不同種類的投資上,降低單一機構出問題時的風險。
定期檢視與通報:監控帳戶
- 定期查看帳單:每月仔細檢查銀行對帳單和交易紀錄,及時發現任何異常。
- 限制社群媒體資訊:不要在社群媒體上分享過多個人資訊,因為詐騙者可能利用這些資訊來攻擊你。
- 留意銀行通知與異常訊息:養成關注銀行即時通知的習慣,許多銀行提供簡訊或 App 推播,一旦有異常登入、轉帳或系統維護都會提醒。
上述措施聽起來或許有點小題大作,但我們已見識到銀行體系也可能成為網攻拳下的受害者正;「強化數位韌性」不只是金融機構的責任,也是每位民眾對自身財產安全該盡的一份心力,提升警覺、做好基本的資安功課,才能在風險來臨時從容應對。
以下為個人資安防護速查表,提供快速參考:

個人資安防護速查表
結語:從駭客攻擊到日常反思
試想某天早晨醒來,打開手機銀行 App,卻驚愕地發現帳戶餘額顯示 0 元。接著趕往最近的 ATM 提款,機器螢幕卻跳出一串錯誤碼,卡片被退回。打電話給銀行客服,不是忙線就是無人接聽——彷彿世界突然與你的財務連結切斷。這聽來像是都市傳說,卻正是真真實實發生在伊朗賽帕銀行客戶身上的情景。在這次事件中,我們看到網路攻擊如何能瞬間影響尋常百姓的生活:加油加不了、錢領不出、刷卡刷不過,每一項都直接擊中日常所需。對遠在臺灣的我們來說,或許伊朗政經局勢非常遙遠,但這起駭客攻擊帶來的省思卻近在眼前。
在高度互聯的數位世界裡,安全不再只是大機構的事,而是我們每個人的共同責任。自己就是自己數位安全的第一道防線。透過落實啟用多重驗證、使用強密碼、警惕釣魚詐騙、定期更新軟體,並為潛在服務中斷做好備用計畫,就能大幅提升個人防護。
再者,事件也凸顯了信任分散的重要性。過去我們習慣把錢交給銀行,認為存款有保障、高枕無憂。然而在極端情況下,銀行本身也可能成為攻擊目標。這並非鼓勵大家把錢藏在家中床底下,而是建議在信任科技便利的同時,也要有備用計畫,比如考慮多跨幾家銀行開戶、不同支付工具靈活運用等等,做到「居安思危」。當然,希望類似的災難不要發生,但防患未然總比事後懊悔來得好。
資安威脅會一直存在,但只要積極學習並採取行動,大家都能為自己的數位生活築起堅固的屏障;希望大家在了解這起事件始末後,都能有所啟發,從現在開始打造屬於自己的「數位防護罩」,共同守護我們的美好生活。
延伸閱讀
Suspected Israeli hackers claim to destroy data at Iran's Bank Sepah,2025年6月18日,路透社
網路犯罪迎來三大變革 代理式AI成資安關鍵,2025年6月2日,EETimes
銀行遭駭刪光資料,民眾存款一夕歸零!專家提醒台灣金融體系潛藏風險,2025年6月18日,風傳媒
供應鏈資安風險管理將成2025年關鍵議題,2025年 1月 03日,資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