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你知道消費的類型,也分成3大類嗎?
第一種:滿足型消費
讓我分享我的個人故事。
一直以來我都很嚮往擁有一台Mac電腦,卻因為價格關係一直無法下手。因為當初一台Mac要將近四萬元,相比之下一台普通筆電只要1萬5以下就能買到,然而,花的少就代表得到更多嗎?
在疫情之前,我就已經從事遠端工作了,當時我的老闆人在花蓮,一位同事在韓國,兩位在高雄,我們每天透過線上會議運作公司專案。
也因為在家容易分心,所以我時常帶著電腦到咖啡廳或圖書館工作。
而一般的筆記電腦重量很重,即使充滿電量,只要開始使用,最久2小時一定會沒電,加上Windows系統蠻容易當機, 所以時常覺得很麻煩。
相比之下,我的同事幾乎都是使用Mac,有時候看著他們都覺得「好羨慕」,但又有一種「真的要花這麼多錢嗎?」的疑慮。
直到某一天,我又因為電腦當機問題花了許多時間處理,終於讓我受不了了,於是我把自己這段時間累積的儲蓄,換了一台二手的Mac想說先試試看,沒想到這一換真的完全改變了我的生活!
用過Mac的人就知道,重量很輕、幾乎不會當機,我使用到現在換了第二台Mac,也完全沒有中毒過!而且工作不充電的待機時間長達6到8小時!簡直完美解決我的各種問題!
當時我只覺得,真的應該早點換一台Mac!雖然看似花了更多錢,但卻幾乎把我使用電腦上的問題完美解決!
這就是我一個非常滿足的消費決定,一直到現在,我都還是相當享受能夠使用Mac!
滿足型消費,就是「花了以後讓你感覺非常滿足」的消費!我們透過金錢,換取到了長期的快樂與價值!
那麼,在你的生活中有過類似的「Mac經驗」嗎?
#滿足型消費覺察
- 你曾經有過滿足的消費經驗是什麼?
- 在消費之後,真正帶給你滿足與快樂的價值,又是什麼呢?
- 你能夠讓生活中的消費,有更多這樣的價值嗎?
接著我們來聊聊第二種,也是最常見的開銷
第二種:基本開銷
這邊所謂的基本開銷,指的是生活必需的花費,包含兩種情形
- 不買,活不下去,例如人活著要吃飯、喝水、穿衣保暖等等「基本需求」
- 沒有會造成生活「極大不便」,例如基本的交通、工作必須支出等
此外的開銷,就不屬於基本開銷了!
例如,很多人會說玩遊戲、打電動是基本開銷,事實上我們都知道,他並不符合上述兩種基本開銷的定義!
那麼「玩遊戲」屬於哪種開銷哪?真的要展開來說,其實應該要探究的是做這件事情背後的動機以及帶來的成果:
- 如果玩遊戲能帶給你極大的滿足與快樂,毫無疑問這是一種滿足型的消費!
- 假如反過來,每次打完遊戲你只能當下感覺很開心,事後卻有各種糾結、後悔或是其他負面情緒,那就很值得更深入探討了!(容我在最後一種消費中詳述)
第三種:衝動消費
衝動消費顧名思義,他有一個衝動的情緒作為區分!
簡單來說,買完之後你出現任何「事後後悔」的情緒,我們就可以歸納成衝動消費!
相反的,滿足型消費,則是任何時間你回想起來都覺得真是做對決定了!
(例如我買Mac電腦,到現在我想起來還是認為這是個正確決定!)
對我來說,曾經有過的衝動消費像是遊戲課金。
為什麼我會把遊戲課金歸納為衝動消費呢?這是根據我的思考跟感覺來判斷的:
- 首先,遊戲課金之後帶給我的體驗反而是「更快覺得遊戲不好玩了」,所以我會說這反而是帶給我一種負面體驗
- 再來,遊戲課金之後還帶給我一種「空虛感」,一種「錢就這樣沒了嗎?」的感覺!我也把這歸納為負面體驗!
當然,以上僅是我個人經驗,看到這邊,我相信你可能有發現,其實所謂衝動消費或是滿足型消費,並不是一種絕對的定義,而是「個人主觀的感受」!
所以,如何判斷你是否是衝動消費呢?
你可以用下面清單做自我檢視:
#衝動型消費覺察
- 買了之後,覺得「好像不應該買」
- 買了之後出現後悔的感覺...
- 任何負面的情緒或體驗,例如:空虛感、罪惡感、覺得浪費等
那麼,有沒有可能消費同時帶來滿足,又同時有衝動消費的負面情感呢?當然是有可能的!不過假如消費會為你帶來負面情緒,可能值得進一步反思是否為衝動成分更多一些!
因為,每一筆消費都是我們花了寶貴的資源去換取的,而這交換,應該要帶來的是明確的滿足跟快樂!而不是帶有副作用的體驗!
消費,是用來交換豐盛與滿足的體驗,我們不需要妥協、不需要忍讓,而是要練習讓每一塊錢都花得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