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碎碎念 EP10 - 蘋果考慮收購 Perplexity AI,Siri 將迎來 AI 革命?

更新 發佈閱讀 22 分鐘

哈囉!這邊是科技碎碎念,資訊 x AI時代下,我們將從海量的全球新聞與新知中,透過生成式 AI 彙整出精華懶人包,聚焦全球科技關鍵話題,讓您輕鬆透過閱讀或聆聽掌握趨勢變革。

快速重點摘要

  1. 人工智慧(AI)技術發展與企業佈局
    • Adobe 推出 Firefly AI 行動應用程式,擴大與 Google、Runway 等第三方的合作,並推出協作式心情板工具 Firefly Boards,顯示其在生成式 AI 領域的積極策略,特別是透過「不對客戶內容進行模型訓練」的政策來吸引專業創作者。
    • 蘋果公司 (Apple) 因人工智慧發展面臨挑戰,考慮收購 AI 新創公司 Perplexity AI 或與其合作,以期強化 Siri 並開發基於 AI 的搜尋引擎,此舉也可能影響其與 Google 的長期合作關係。
    raw-image
    (Image credit: pexels / Pixabay)
    • 音樂產業正從「阻擋」AI 歌曲轉向「追蹤與變現」,發展出多種偵測系統和歸因工具,如 Vermillio 的 TraceID 和 Musical AI 的技術,預計 AI 相關授權市場將顯著增長。
    • OpenAI 執行長山姆 · 阿特曼 (Sam Altman) 認為,人工智慧將持續推動工作型態演變,未來可能會出現現今看來「愈來愈愚蠢」的新職業,但他對人類社會適應變化的能力抱持樂觀態度。
  2. 網路安全威脅與數位生活議題
    • 網路安全研究人員發現高達 160 億筆來自 Google、臉書 (Facebook)、蘋果等平台的登入憑證遭到洩漏,主要歸因於惡意軟體 (infostealers) 的攻擊,提醒使用者加強網路安全衛生習慣的重要性。
    • 雲端服務商 Cloudflare 成功阻止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阻斷服務攻擊 (DDoS attack),攻擊者在 45 秒內向單一 IP 位址傳送了 37.4 TB 的垃圾流量,顯示網路攻擊的規模和複雜度正在不斷提升。
    • 行動裝置的使用習慣會影響電池壽命和人際互動品質,將手機螢幕朝下放置有助於減少干擾、節省電量並展現對同伴的尊重,反映了現代人面對數位成癮的自我管理與反思。
    raw-image
    (Image credit: Jason Chun/CNET) 

人工智慧 (AI) 科技發展與企業佈局

  1. Adobe 在生成式 AI 領域的拓展
    • Adobe 於 2025 年 6 月 21 日宣布,其 Firefly AI 影像和影片生成功能已正式推出行動應用程式,適用於 iPhone 和 Android 裝置。這項發布顯示 Adobe 旨在讓使用者能夠隨時隨地利用人工智慧進行創作,特別是在 2025 年初 Firefly 影片功能上線後,行動網路使用量顯著增加,促使其推出專用行動程式。
    • Firefly 行動應用程式將支援文字轉圖片 (text-to-image)、文字與圖片轉影片 (text-and image-to-video)、生成式填色 (generative fill) 和生成式擴充 (generative expand) 等功能。儘管應用程式本身可免費下載,但使用者需訂閱包含 Firefly 的 Adobe 方案才能充分使用所有功能;Adobe 提供 12 個免費生成點數 (10 個圖片、2 個影片) 供使用者體驗。付費方案每月從 10 美元起跳,提供 2,000 個點數。
    • Adobe 還擴展了其第三方 AI 合作夥伴,新增了 Ideogram、Pika、Luma 和 Runway 等六個模型。其中,Google 最新的人工智慧模型,包括網路知名的 Veo 3 AI 影片生成模型 (具備原生音訊功能) 和 Imagen 4 文字轉圖片模型也已加入合作陣容。這是 Adobe 第二批引進的第三方模型,此前已與 OpenAI、Google 及 Black Forest(Flux 的創作者)合作。
    • Adobe 為了吸引專業創作者,特別強調所有第三方模型都必須遵守其 AI 政策,這項政策禁止合作夥伴在客戶內容上進行模型訓練,即使這些公司自身沒有類似政策,這項標準也統一適用於透過 Adobe 平台提供的所有模型。這對於對人工智慧持謹慎態度的專業創作者來說,無疑是一項利多。
    • 除了生成式功能,Adobe 還全面推出了心情板 (moodboarding) 程式 Firefly Boards,該程式自 2025 年 4 月開始測試,現在已正式上線。Firefly Boards 提供無限畫布,允許使用者集結顏色、形狀等元素,營造特定氛圍和美學,是內容企劃的初步工具。使用者可以在 Boards 中利用 Adobe 和非 Adobe 模型生成圖片和影片,並且支援多人協作,新增的一鍵排版功能也方便使用者整理檔案。Boards 與 Adobe 帳戶同步,使用者可以在 Photoshop 中編輯 Board 中的圖片,修改會在一分鐘內同步回 Board。
  2. 蘋果 (Apple) 在 AI 領域的挑戰與潛在收購策略
    • 蘋果公司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進展相對緩慢,尤其是在其數位助理 Siri 的升級方面,多次延遲推出更智慧的功能。儘管蘋果在 2025 年推出 Apple Intelligence,並計劃改造 Siri,但該功能目前仍未實現。相較之下,Google 在其 I/O 大會上大力展示了 Gemini 與其服務的深度整合,如 Gmail、Google Meet,甚至是未來的 Android XR 智慧眼鏡。
    • 鑑於在人工智慧發展上的瓶頸,有報導指出蘋果內部已就可能收購 AI 新創公司 Perplexity AI 進行初步討論。這次討論涉及蘋果公司發展部門副總裁艾德里安 · 佩里卡 (Adrian Perica) 和服務資深副總裁艾迪 · 庫伊 (Eddy Cue) 等高層。雖然目前尚未提出正式報價,但這顯示了蘋果在 AI 領域尋求外部技術和人才的意圖。
    • 收購 Perplexity AI 對蘋果而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一方面,它能幫助蘋果獲得更多人工智慧人才,以彌補其在 AI 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由於 Google 與蘋果簽訂了巨額協議 (2021 年達 180 億美元),確保 Google 成為 Safari 的預設搜尋引擎。如果監管機構命令蘋果終止與 Google 的合作,收購 Perplexity 將使其更容易開發基於 AI 的搜尋引擎,從而降低對 Google 的依賴,並在搜尋市場中保持競爭力。
    • Perplexity AI 的 AI 搜尋技術,能讓使用者更高效地獲取資訊,這與傳統的 Google 搜尋模式有所不同,因為數據顯示越來越多使用者轉向 AI 尋求答案以節省時間。雖然 iPhone 使用者可以在即將推出的 iOS 26 中透過某些方式使用 AI 聊天機器人,但蘋果仍在努力讓 Siri 更具自然語言理解和執行複雜任務的能力。
  3. 音樂產業應對 AI 歌曲的策略轉變
    • 由於 AI 生成音樂的興起,音樂產業正經歷一場從「阻止」到「追蹤並變現」的戰略轉變。在 2023 年,一首由 AI 模仿 Drake 和 The Weeknd 聲音生成的歌曲「Heart on My Sleeve」爆紅,暴露了產業在控制生成式音樂方面的不足。
    • 為應對此挑戰,產業內部正建立新的基礎設施,旨在使生成式音樂可追溯。偵測系統被嵌入到音樂創作的各個環節中,包括模型訓練工具、歌曲上傳平台、授權資料庫以及音樂發現演算法。其目標不僅是事後捕捉合成內容,更是在早期階段識別、標記中繼資料 (metadata),並管理其在系統中的流動方式。
    • 多家新創公司正在將偵測技術整合到授權流程中,例如 Vermillio 和 Musical AI。Vermillio 的 TraceID 框架能將歌曲分解成音軌 (stems),如人聲聲調、旋律短語和歌詞模式,並標記特定的 AI 生成片段,即使新曲只借用部分元素,版權持有者也能在音軌層面偵測到模仿行為。
    • TraceID 的重點不在於移除內容,而是主動進行授權和驗證發布,旨在取代 YouTube Content ID 等現有系統,這些系統可能無法捕捉細微或部分模仿。Vermillio 預計,由 TraceID 等工具驅動的驗證授權市場,將從 2023 年的 7,500 萬美元增長到 2025 年的 100 億美元。
    • Musical AI 則致力於更上游的偵測,追蹤生成內容的來源,甚至從模型學習數據開始,以量化創作影響力,而非僅僅複製內容。
    • 串流服務商 Deezer 也開發了內部工具,可在上傳時標記完全由 AI 生成的歌曲,並減少它們在演算法和編輯推薦中的可見度,尤其是那些看似垃圾內容的歌曲。Deezer 的創新長表示,雖然不反對 AI,但很多此類內容被濫用於平台,因此他們正密切關注並計劃在未來幾週或幾個月內直接向使用者標示這些歌曲。
    • 「請勿訓練協議」(DNTP,Do Not Train Protocol) 旨在讓藝術家和版權持有者將其作品標記為模型訓練的禁用內容。然而,目前在音訊領域,對於標準化同意、透明度和大規模授權方面仍缺乏共識。評論指出,該協議需要由多個獨立方監督,才能獲得信任並廣泛採用。 

網路安全挑戰與使用者防護

raw-image

(Image credit: pexels/cottonbro studio) 

  1. 大規模登入憑證洩漏事件
    • 網路安全媒體 Cybernews 的研究人員揭露了一起大規模的登入憑證洩漏事件,數十億筆的使用者登入憑證被彙編並公開在網路資料集中。
    • 此事件共計發現 30 個公開的資料集,包含多達 160 億筆被洩漏的登入資訊,其中包括 Google、臉書 (Facebook) 和蘋果 (Apple) 等熱門平台的帳號密碼。
    • 值得注意的是,160 億筆的數量約是目前全球人口的兩倍,這表示許多使用者可能有不只一個帳號的憑證被洩漏。雖然資料中存在重複項,導致無法確定具體有多少人或帳號受到影響,但此規模仍令人震驚。
    • 這次洩漏並非源於單一公司遭到攻擊,而是駭客透過多起事件竊取資料後,再將其彙編並短暫公開,隨後被 Cybernews 研究人員發現。惡意軟體 (infostealers) 被認為是這次竊取敏感資訊的主要原因。
    • 面對日益頻繁的資料洩漏,專家們強調維持「網路衛生習慣」的重要性。建議使用者應立即更改密碼,並避免在不同網站上使用相同或相似的登入憑證。此外,使用密碼管理器 (password manager) 或通行密鑰 (passkey),以及啟用多重要素驗證 (multi-factor authentication) 作為額外的驗證層,都能有效提升帳號安全性。
  2. 史上最大規模的阻斷服務攻擊 (DDoS attack)
    • 雲端服務和網路安全公司 Cloudflare 近期成功阻止了有史以來記錄的最大規模阻斷服務攻擊 (DDoS attack),其中一個客戶的 IP 位址在 45 秒內遭到 37.4 TB 的垃圾流量攻擊,峰值流量達到 7.3 Tbps。這相當於在不到一分鐘內傳輸了近 9,350 部高清電影、900 萬首歌曲或 1,250 萬張照片的資料量。
    • 攻擊者使用了多種攻擊向量,主要利用使用者資料報協定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因為 UDP 相較於常用於網路流量的 TCP 協定,其傳輸速度更快。UDP 常用於即時應用程式,如影片串流、線上遊戲和視訊會議,因為它不需要雙方裝置建立完整的「握手」就能發送資料。因此,UDP 洪水攻擊 (UDP flood attacks) 是 DDoS 攻擊中常見的手段,攻擊者可以向目標的所有埠發送流量,使其資源耗盡。
    • 攻擊者也利用反射攻擊 (reflection attacks) 來增強其攻勢。這種攻擊方式也被稱為反射/放大攻擊 (reflection/amplification attack),攻擊者會偽造目標 IP 位址,然後向第三方服務器 (如網路時間協定服務或 QOTD/Echo 協定) 發送資訊請求,第三方服務器隨後將資料回傳給受害者 IP,若請求量夠大,便能使目標 IP 不堪負荷。
    • 這並非近期首次破紀錄的 DDoS 攻擊。在 2022 年 1 月,微軟 (Microsoft) 曾遭受 3.47 Tbps 的 DDoS 攻擊。2024 年 10 月,東亞一家網路供應商遭到 5.6 Tbps 的攻擊,而 2025 年 4 月,Cloudflare 又報告了一次持續近 49 秒的 6.5 Tbps 攻擊。
    • 儘管已有許多保護措施來防止 DDoS 攻擊導致伺服器和網站癱瘓,但許多駭客仍利用殭屍網路 (botnets) 控制數萬甚至數十萬台被入侵的裝置來發動攻擊。這是一種相對便宜且簡單的測試目標防禦能力的方式,有些攻擊者甚至利用此方式勒索線上企業,要求支付費用以避免攻擊。 

人工智慧對就業市場的影響與產業調適

  1. AI 對就業型態的重塑
    • OpenAI 執行長山姆 · 阿特曼 (Sam Altman) 預測,人工智慧將導致現今的許多工作在未來看來「愈來愈愚蠢」,就如同過去的農民會覺得「播客主持人」這種職業很奇怪一樣。他表示,雖然 AI 將使許多工作消失,但社會總能找到新的方式來活動、佔據自己,或相互提供價值。
    • 數據顯示,人工智慧已經開始取代部分工作,例如 Shopify 和 Duolingo 的高階主管已要求經理說明為何 AI 無法填補新職位,且線上職位發布中可由 AI 完成的任務比例已減少了 19%。客服相關的工作也已經開始被人工智慧取代。
    • 儘管如此,阿特曼對社會適應這種變革的能力表示樂觀。他認為,下一代在成長過程中,將會自然地習慣電腦比自己更聰明,並能流暢地運用它們來完成更多驚人的事物。
  2. AI 在知識工作中的應用
    • 知名投資人霍華德 · 馬克斯 (Howard Marks),橡樹資本管理公司 (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 的聯合創始人兼聯合主席,透露他使用人工智慧工具 Perplexity AI 來協助撰寫其最新的投資備忘錄。這份備忘錄探討了監管如何扭曲加州火災保險市場,導致保險範圍縮減的問題。
    • 馬克斯表示,Perplexity AI 生成的內容「幾乎與自己一兩個小時內能完成的內容相近」,並且他「一個字都沒改」就直接採用了 AI 的輸出。這表明 AI 工具在提升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方面,展現了顯著的潛力。
    • 他還引用了 AI 的分析,指出保險公司因法規限制,無法根據森林火災頻率和嚴重程度的增加來調整保費,也無法轉嫁再保險公司收取的更高保費。這案例凸顯了 AI 在複雜經濟分析和論證中的輔助作用,能有效提升決策效率與資訊處理能力。
    • 馬克斯儘管已是經驗豐富的投資人,但他對創新抱持開放態度,例如他從最初對比特幣 (bitcoin) 的懷疑轉變為肯定其隱私性和便利性,並現在也開始擁抱人工智慧。

 

數位生活與個人行為的省思

  1. 智慧型手機使用習慣對生活的影響
    • CNET 的文章探討了將手機螢幕朝上放置在桌上 (face up on the table) 的壞習慣,並建議使用者在不使用手機時應將螢幕朝下放置 (face down)。
    • 螢幕朝下放置手機有多重益處。首先,它可以幫助節省手機電池電量,因為每次通知都不會點亮螢幕,尤其是在收到大量通知時,這可以顯著減少電量消耗。
    • 其次,這也是一種良好的社交禮儀。在與人相處時,將螢幕隱藏起來,能暗示自己不會被手機分散注意力,避免突如其來的通知燈光打斷對話,特別是在光線較暗的環境中。神經科學研究指出,直接的眼神交流可以同步大腦活動,支持更有效的溝通並增強同理心,而手機的出現會干擾這種同步。
    • 最後,從個人層面來看,將手機螢幕朝下放置有助於減少手機在生活中所佔據的「存在感」。隨著手機螢幕越來越大,功能也更具吸引力,它們不斷與朋友、家人、書籍、電影甚至整個外界爭奪人們的注意力。因此,控制手機螢幕是否持續吸引自己的目光,成為一種簡單而有效的自我管理方式,有助於人們更專注於當下的生活和人際互動。
  2. 2025 年上半年科技產品的消亡與演變
    • 2025 年上半年,多項科技產品和服務走入歷史或發生重大轉型,反映出科技產業的快速變化和激烈競爭。
    • 其中,Humane AI Pin 在上市不到一年後就宣告終止支援。這款旨在取代智慧型手機、將螢幕投影到使用者手掌或物體表面的 AI 穿戴裝置,因其投影故障、手勢反應遲鈍、AI 回應不準確以及過熱等問題而廣受批評,並導致大量退貨。雖然 Humane 失敗了,但 OpenAI 在其執行長山姆 · 阿特曼 (Sam Altman) 的引導下,與 iPhone 設計師喬尼 · 艾維 (Jony Ive) 合作,預計將開發新的 AI 裝置。
    • Skype 也在 2025 年 2 月被微軟 (Microsoft) 宣布將於 5 月退役,並將使用者遷移至其另一個視訊平台 Teams。Skype 於 2003 年推出,以其免費的網路語音通話顛覆了電信產業,並在 2006 年加入視訊功能,成為視訊通話的先驅,為後來的 Zoom 和 FaceTime 等應用程式鋪平了道路。
    • Mozilla 旗下的書籤應用程式 Pocket 也在 2025 年 5 月宣布將於 7 月 8 日停止服務。Pocket 於 2007 年以「Read It Later」之名推出,曾擁有 3,000 萬用戶,但由於使用者網路使用習慣的演變,Mozilla 決定將資源投入到更符合當前需求的專案中。
    • 支付服務 Zelle 的獨立行動應用程式也在 2025 年 4 月停用,但其支付服務將繼續透過合作的金融機構提供。Zelle 的營運方表示,絕大多數使用者都是透過銀行應用程式或線上銀行使用該服務,因此決定將資源集中於此。
    • 社交媒體公司 Meta 終止了其事實查核計畫,取而代之的是類似 Elon Musk 的 X 平台上的群眾外包社群筆記 (community notes) 方式。
    • TikTok Creator Marketplace 轉型為 TikTok One,將其品牌與創作者連結的平台功能整合到新的廣告平台中,並加入了生成式 AI 工具,如 AI 虛擬人物功能。
    raw-image
    (Image credit: pexels/cottonbro studio) 
    • 惡名昭彰的非自願深度偽造色情網站 Mr. Deepfakes 也於 2025 年 5 月初被迫關閉,其網址已重定向到「關閉通知」頁面。這一關閉發生在美國國會通過「Take It Down Act」後不久,該法案將發布非自願私密圖像定為聯邦罪行,並為受害者提供更強大的追索權,這顯示了監管機構在打擊惡意 AI 應用方面的努力。 

資料來源

  1. Billions of login credentials have been leaked online, Cybernews researchers say
  2. Howard Marks says he used AI tool Perplexity to help write his latest memo
  3. Stop Putting Your Phone Face Up on the Table
  4. In Memoriam: All the tech that died in 2025 (so far)
  5. Farming vs. podcast bros: Sam Altman predicts jobs will continue to evolve to look 'sillier and sillier'
  6. The music industry is building the tech to hunt down AI songs
  7. Adobe's New iOS and Android AI Apps Let You Use Google's Veo 3, Runway and More
  8. Apple’s next big AI move might be buying Perplexity, signaling a shift in strategy
  9. Apple is reportedly considering the acquisition of Perplexity AI
  10. Massive DDoS attack delivered 37.4TB in 45 seconds, equivalent to 10,000 HD movies, to one victim IP address — Cloudflare blocks largest cyber assault ever recorded

聽完碎碎念後,記得按讚、收藏、分享喔~, 科技碎碎念將繼續為您追蹤最新時事,讓您通勤時、空閒時一樣能持續了解最新關鍵話題,下次見!

請注意,內容由 AI 產生,目前仍處於培訓階段,可能存在邏輯偏差或資訊誤差,內容僅供參考,如有謬誤請以原文資訊為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科技碎碎念
4會員
99內容數
哈囉!這邊是科技碎碎念,資訊 x AI時代下,我們將從海量的全球新聞與新知中,透過生成式 AI 彙整出精華懶人包,聚焦全球科技關鍵話題,讓您輕鬆透過閱讀或聆聽掌握趨勢變革。 請注意,內容由 AI 產生,目前仍處於培訓階段,可能存在邏輯偏差或資訊誤差,內容僅供參考,如有謬誤請以原文資訊為主。
科技碎碎念的其他內容
2025/06/22
## 快速重點摘要 1. 臺灣量子科技取得重大進展 2. 全球能源轉型面臨多重挑戰與複雜性 3. 人工智慧(AI)的社會影響日益顯著 4. 科技產業持續創新與變革
Thumbnail
2025/06/22
## 快速重點摘要 1. 臺灣量子科技取得重大進展 2. 全球能源轉型面臨多重挑戰與複雜性 3. 人工智慧(AI)的社會影響日益顯著 4. 科技產業持續創新與變革
Thumbnail
2025/06/20
## 快速重點摘要 1. 人工智慧(AI)與科技發展現況與影響 2. 技術創新與產業變革 3. 策略與地緣政治考量
Thumbnail
2025/06/20
## 快速重點摘要 1. 人工智慧(AI)與科技發展現況與影響 2. 技術創新與產業變革 3. 策略與地緣政治考量
Thumbnail
2025/06/19
## 快速重點摘要 1. 人工智慧技術與應用呈現多元化發展,並對多個產業帶來深遠影響 2. 半導體與供應鏈領域正經歷重大變革與策略調整
Thumbnail
2025/06/19
## 快速重點摘要 1. 人工智慧技術與應用呈現多元化發展,並對多個產業帶來深遠影響 2. 半導體與供應鏈領域正經歷重大變革與策略調整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蘋果跨入生成式AI的時間比對手晚,雖然該公司已開發出小型AI模型,但較複雜或特殊的任務,仍希望交由AI夥伴接手。蘋果軟體負責人Craig Federighi先前表示,該公司希望一開始就提供最優秀選項;ChatGPT是蘋果用戶當今的最佳選擇。他並說,蘋果也想整合Google AI模型「Gemini」
Thumbnail
蘋果跨入生成式AI的時間比對手晚,雖然該公司已開發出小型AI模型,但較複雜或特殊的任務,仍希望交由AI夥伴接手。蘋果軟體負責人Craig Federighi先前表示,該公司希望一開始就提供最優秀選項;ChatGPT是蘋果用戶當今的最佳選擇。他並說,蘋果也想整合Google AI模型「Gemini」
Thumbnail
科技發達,AI智能也越來越發達。 蠢孩子,我每篇小說的圖片都是用AI製作的唷!!
Thumbnail
科技發達,AI智能也越來越發達。 蠢孩子,我每篇小說的圖片都是用AI製作的唷!!
Thumbnail
採用大型語言模型的生成式 AI,是在前年年底 ChatGPT 推出後開始成為話題的,之後各家大廠紛紛推出多種競品,相信各位也都用過,也經歷過去年一整年的 AI hype。但同一時間,大家也都在問:Apple 在幹嘛?
Thumbnail
採用大型語言模型的生成式 AI,是在前年年底 ChatGPT 推出後開始成為話題的,之後各家大廠紛紛推出多種競品,相信各位也都用過,也經歷過去年一整年的 AI hype。但同一時間,大家也都在問:Apple 在幹嘛?
Thumbnail
Apple在10日舉行的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將最新的「蘋果智慧」(Apple Intelligence)融入包括Siri在內的一系列app,並宣稱將與OpenAI結盟 ,未來將準備與ChatGPT整合,Apple當天股價不漲反跌1.91%,但不少機構分析師對於Apple終將趕上AI浪潮...
Thumbnail
Apple在10日舉行的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將最新的「蘋果智慧」(Apple Intelligence)融入包括Siri在內的一系列app,並宣稱將與OpenAI結盟 ,未來將準備與ChatGPT整合,Apple當天股價不漲反跌1.91%,但不少機構分析師對於Apple終將趕上AI浪潮...
Thumbnail
蘋果發表會已經大概講述全新的系統 主要就是Apple Intelligence 全新的個人智慧系統 總結就是AI的輔助可以讓生活想像擴大到哪個階段就是市場的共鳴 這次第二季收尾的題材也就是蘋果手機的AI功能想像 2022~2024第一季都是摺疊手機的想像,主要是成長性爆發最容易算數學,這
Thumbnail
蘋果發表會已經大概講述全新的系統 主要就是Apple Intelligence 全新的個人智慧系統 總結就是AI的輔助可以讓生活想像擴大到哪個階段就是市場的共鳴 這次第二季收尾的題材也就是蘋果手機的AI功能想像 2022~2024第一季都是摺疊手機的想像,主要是成長性爆發最容易算數學,這
Thumbnail
經過生成式AI一年多的洗鍊,相信大家對「AI創造內容」不再感到陌生。然而,AI在數位匯流發展上,仍屬於軟體與應用服務,使用情境也多在智慧型手機與電腦。2007年第一支iPhone誕生,正式開啟數位匯流的大門,智慧型手機上的App(軟體與應用服務)驚艷市場。
Thumbnail
經過生成式AI一年多的洗鍊,相信大家對「AI創造內容」不再感到陌生。然而,AI在數位匯流發展上,仍屬於軟體與應用服務,使用情境也多在智慧型手機與電腦。2007年第一支iPhone誕生,正式開啟數位匯流的大門,智慧型手機上的App(軟體與應用服務)驚艷市場。
Thumbnail
蘋果傳出今年將推AI專用晶片Mac系列電腦,吸引市場資金輪動,穩定的利率環境對公司政策有利,反而在基本面支持下有利股市,並持續關注財報、季度四巫日期權結算與經濟數據發布等中長期布局時機。
Thumbnail
蘋果傳出今年將推AI專用晶片Mac系列電腦,吸引市場資金輪動,穩定的利率環境對公司政策有利,反而在基本面支持下有利股市,並持續關注財報、季度四巫日期權結算與經濟數據發布等中長期布局時機。
Thumbnail
從去年開始,AI 成為了顯學,無論是投資市場、工作習慣、生活環境,強 AI 已然成為無法分割的一環,我們不難預見,這樣的存在必然會如智慧型手機那般,普及全球,甚至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Thumbnail
從去年開始,AI 成為了顯學,無論是投資市場、工作習慣、生活環境,強 AI 已然成為無法分割的一環,我們不難預見,這樣的存在必然會如智慧型手機那般,普及全球,甚至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