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這邊是科技碎碎念,資訊 x AI時代下,我們將從海量的全球新聞與新知中,透過生成式 AI 彙整出精華懶人包,聚焦全球科技關鍵話題,讓您輕鬆透過閱讀或聆聽掌握趨勢變革。
快速重點摘要
- 臺灣量子科技取得重大進展:
- 中央研究院成功開發八吋晶圓機台的超導量子位元製造技術,並設立臺灣首座專用量子晶片製造與測試設施。
- 這項成就強化了臺灣在量子計算領域的策略地位,並促進基礎研究與實際應用的垂直整合。
(Image credit: 中央研究院)- 全球能源轉型面臨多重挑戰與複雜性:
- 儘管全球在能源轉型上有所進步,但進展不均,面臨地緣政治緊張、資本成本上升及供應鏈脆弱等挑戰。
- AI 驅動的資料中心需求激增,預計將大幅增加全球電力消耗,對電網構成新的壓力。
- 人工智慧(AI)的社會影響日益顯著:
- 內容審核員因審查 AI 訓練資料而面臨嚴重的精神創傷,凸顯了制定全球安全規範的迫切性。
- AI 正悄然改變人類的語言模式,甚至影響對內容來源的信任度,引發了對個人思維和表達自主性的深層擔憂。
- 科技產業持續創新與變革:
- 科技巨頭如 Meta 積極佈局 AI 人才與新硬體,推出整合 AI 功能的智慧眼鏡。
- 家庭智慧攝影機的安全漏洞成為國家安全隱憂,同時 AI 生成內容的激增引發了對「前 AI 時代」網際網路資料保存的討論。
臺灣量子科技發展
中央研究院於 2025 年 6 月 10 日宣布在量子電腦晶片製程科學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利用八吋晶圓機台製造出高品質的超導量子位元,並同步啟用臺灣首座專用的量子晶片製造研發平台(QC-Fab)與量子計算測試平台(QC-Test)。
- 里程碑與願景:
- 廖俊智院長指出,量子科學的發展需要高階製程研發人力與尖端硬體設施的共同投入。
- 中央研究院期盼藉由整合資源與共享平台,加速臺灣量子科技的發展,並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入此關鍵研究領域。
- 此次揭牌標誌著臺灣量子晶片研發的重要里程碑,將有助於實現從基礎研究到實際應用的垂直整合。
- 這些努力旨在為臺灣在全球量子科技競賽中奠定堅實基礎,並扮演關鍵角色。
- 技術突破與合作夥伴:
- 中央研究院關鍵議題研究中心量子電腦專題中心執行長陳啟東特聘研究員解釋,隨著量子位元數量的增加,對製程控制和均勻性的要求日益嚴格。儘管臺灣在傳統半導體晶片製造方面居全球領先地位,但量子晶片製造涉及截然不同的技術要求。
- 在過去三年中,中央研究院團隊主導了相關研究計畫,成功在傳統四吋機台上驗證了尖端超導量子位元製程,並達到國際水準。
- 透過與工研院電光所(ITRI)及國研院半導體中心(TSRI)的緊密合作,該團隊進一步在自動化八吋機台上成功開發了多種新型超導量子位元製程。
- 新設施功能:
- 量子晶片製程研發平台(QC-Fab):這是臺灣首座專門用於超導量子晶片製造的八吋晶圓加工設施。它配備了全面的製程能力和即時檢測工具,支援各種超導量子位元製程的開發,以及高品質量子晶片和參數放大器的研究。該團隊也正在推進三維堆疊技術,以開發多層晶片為目標。
- 量子計算測試平台(QC-Test):此平台包含了多套基於稀釋製冷機的量測系統,配備高速、高精度的儀器和自動化控制。這有助於快速優化量子邏輯閘操作並降低訓練成本。該團隊已開發並測試多種晶片封裝和電磁屏蔽技術,以提供低雜訊、高精度的特性量測環境,從而提升晶片的性能和穩定度。
- 值得注意的是,一個具備可調耦合功能的五位元超導處理器也將在不久的將來開放,以支援上層軟體堆疊的研發。此前,中央研究院已於 2024 年成功打造了臺灣首部自主研發的五位元超導量子電腦並完成理論驗證。
全球能源轉型現況與挑戰
世界經濟論壇(WEF)於 2025 年 6 月發布的《促進有效能源轉型報告》指出,全球能源系統正經歷一場由地緣政治、技術進步和氣候變遷共同驅動的廣泛轉型。儘管清潔能源投資達到新高,但轉型進程仍存在顯著的區域差異與挑戰。- 全球能源趨勢與挑戰:
- 在 2024 年,全球能源需求增長了 2.2%,這是多年來最快的速度,部分原因歸因於電氣化需求,其中包括人工智慧(AI)驅動的資料中心。預計到 2030 年,資料中心將佔全球電力需求增長的 10%。
- 儘管再生能源持續擴張且能源效率有所提升,但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在 2024 年達到創紀錄的 378 億噸。
- 清潔能源投資在 2024 年超過 2 兆美元,是 2020 年的兩倍,但仍遠低於為實現淨零排放目標,到 2030 年每年所需的 5.6 兆美元。此外,年度投資增長速度已從過去三年的 24% 至 29% 放緩至 11%。
- 全球能源轉型指數(ETI)在 2025 年的全球平均得分年增長 1.1%,是過去三年平均速度的兩倍多,顯示轉型進程正在加速。然而,進展並不均衡。
- 系統績效與轉型準備度:
- 系統績效:在 2025 年提高了 1.2%,其中「公平性」指標顯著反彈(+2.2%),接近新冠疫情前水準,這得益於能源價格趨穩和補貼改革。「永續性」指標也保持穩定上升(+1.2%),主要因為清潔能源使用增加和能源排放強度降低,但仍是最低分維度,顯示氣候目標達成仍有長路要走。
- 安全指標:則停滯不前(+0.4%),主要受到許多國家多元化不足、高度進口依賴和電網彈性不足的限制。
- 轉型準備度:在 2025 年僅增長 0.8%,低於其十年平均水平(1.2%),且首次慢於系統績效的增長。這表明在法規、基礎設施、教育、創新和投資能力等關鍵推動因素方面存在滯後。如果準備度持續落後,未來在能源安全、公平和永續性方面的進展可能會面臨風險。
- 國家與區域差異:
- 在 2025 年,有 65% 的國家 ETI 總體得分有所提高,但僅有 28% 的國家在安全、公平和永續性三個維度上同時取得進展,顯示轉型進程呈多速且多面向的特性。
- 瑞典、芬蘭和丹麥繼續位居榜首,反映了其強大的基礎設施、多元的低碳能源系統和長期的政策穩定性。
- 中國在 2025 年排名上升至第 12 位,主要得益於其強大的創新能力和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投資量。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 2025 年第 1 季首次出現年減 1.6%。
- 美國排名第 17 位,主要因為其強大的能源安全和永續性提升。印度則在能源效率和投資能力方面有所進步。
- 拉脫維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奈及利亞等國透過有針對性的改革展現了快速進步。
- 能源系統的再定義與應對策略:
- 全球能源系統正從集中化的模式轉向更趨在地化、具韌性且由數位技術驅動的結構。能源轉型策略已超越單純的氣候目標,更將公平、安全、競爭力和技術顛覆納入考量。
- 政府正透過收緊供應鏈和強化國內生產能力,將能源系統重新塑造成具備韌性、安全和價值的核心經濟策略。
- 為了增強韌性,各國必須投資於彈性基礎設施、在地化生產和區域合作,同時確保關鍵技術和材料的取得。
- 報告建議五項優先行動:採用穩定且具適應性的政策框架、現代化能源基礎設施(特別是電網和儲能)、投資於技術人才、加速清潔技術的商業化,以及增加對發展中經濟體的資本投資。
人工智慧(AI)對社會與產業的影響
- 內容審核員的創傷與安全規範呼籲:
- 全球工會組織呼籲大型科技公司採納首份針對內容審核員的全球安全協議。這些審核員負責移除社群媒體上的不當內容,而這些內容常被用於訓練 AI 系統。
- 此類工作伴隨高風險的創傷,根據報告,81% 的內容審核員認為雇主在心理健康支援方面做得不足。
- 提出的八項安全協議包括:限制每日接觸創傷內容的時間、取消「不切實際」的配額和生產力目標、提供離職後至少兩年的 24/7 心理健康支持、確保生活工資、職場民主、對審核員和主管進行心理健康培訓、保障移工權益以及組織工會的權利。
- 科技公司通常透過外包公司僱用內容審核員,這使得平台得以在保持營運控制的同時,規避對工作條件的直接責任。例如,Meta 在肯亞的惡劣條件被揭露後,將業務轉移到條件更差的迦納外包公司。
- AI 對網路內容生態的影響:
- 雲端安全公司 Cloudflare 的執行長馬修·普林斯(Matthew Prince)指出,谷歌(Google)對發布者頁面的爬蟲與實際訪問者比例已從十年前的 2:1 變為現在的 18:1。對於 OpenAI,這個比例更高達 1,500:1。
- 普林斯表示,人們現在更信任 AI,不再點擊原始來源連結,這導致發布者的廣告收入減少。他認為網路的未來將越來越像 AI,人們將閱讀內容的摘要而非原始內容。
- Cloudflare 正在開發一種新工具,用於阻止內容抓取。這項舉措反映出業界對於 AI 大量爬取網路內容,卻不回饋原始創作者的深切擔憂。
- AI 對人類語言與溝通的影響:
- 研究顯示,在聊天生成式預訓練轉換器(ChatGPT)發布後的 18 個月內,某些 AI 偏好的詞彙(如「精確」、「深入探討」、「領域」、「熟練」)在學術 YouTube 影片中的使用頻率增加了高達 51%。
- 馬克斯·普朗克人類發展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萊文·布林克曼(Levin Brinkmann)指出,語言學家懷疑 AI 的影響也開始體現在語氣上,呈現出更長、更有結構且情感表達更為隱藏的說話方式。
(Image credit: Jackson Gibbs for The Verge)- 雖然智慧回覆(Smart Replies)能提升對話中的合作和親近感,但如果人們懷疑對方使用 AI,則會降低信任。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資訊科學副教授馬爾特·容格(Malte Jung)表示,人們對語言線索形成感知,而正是這些語言屬性驅動了印象,並導致深層信任的喪失。
- 康乃爾科技大學(Cornell Tech)資訊科學教授莫爾·納曼(Mor Naaman)指出,AI 媒介的溝通導致我們失去了人性的信號,如脆弱性、付出的努力和真實的自我表達。他警告,如果沒有這些信號,我們最終將只信任面對面的溝通,而非視訊通話。
-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研究發現,AI 在處理非標準美式英語方言時,常會產生刻板印象或不準確的近似語句,這不僅使 AI 偏好標準美式英語,更積極地扁平化其他方言,貶低其使用者。
- 最深層的風險並非語言的統一性,而是失去對我們自身思維和表達的意識控制。這是一個重要的提醒,人類需要積極選擇是否保留語言中的獨特性和情感混亂,以維持人際溝通的真實性。
科技產業動態與創新
- Meta 的智慧眼鏡與 AI 佈局:
- Meta 公司推出了與奧克利(Oakley)合作的新款智慧眼鏡「Oakley Meta Hston」。這款眼鏡售價 399 美元起,具備與 Meta Ray-Ban 眼鏡相同的功能,但升級為 3K 影像錄製、IPX4 防水等級,並將電池續航力提升一倍,單次使用可達 8 小時,配合充電盒可達 48 小時。
- 這款眼鏡專為運動員設計,可連接手機聆聽音樂、接聽電話或與 Meta AI 互動。Meta AI 能夠透過內建的攝影機和麥克風回答用戶所見事物,甚至翻譯語言。
- Meta 近期與依視路.陸遜梯卡(EssilorLuxottica)簽署了多年協議,目標是到 2026 年每年銷售 1,000 萬副 Meta 智慧眼鏡。
- 在 AI 領域的人才競爭方面,Meta 曾試圖收購安全超級智慧(Safe Superintelligence, SSI)公司,後者在 2024 年 4 月的一輪募資中估值達 320 億美元,但遭到創始人回絕。隨後,Meta 轉而聘用了 SSI 的丹尼爾·格羅斯(Daniel Gross)。OpenAI 的執行長山姆·阿特曼(Sam Altman)透露,Meta 曾向 OpenAI 員工提供高達 1 億美元的簽約獎金,但未成功挖角。阿特曼表示,Meta 將 OpenAI 視為其最大的競爭對手。
- 特斯拉無人計程車與安全隱憂:

(Image credit: Cath Virginia / The Verge)
- 特斯拉已開始向影響者和投資者發送其備受期待的無人計程車服務邀請,但有一個重要的但書:乘車時乘客座位上將配備一名「安全監控員」。
- 這與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此前承諾的「無人」且「無監督」服務相矛盾。
- 該服務於 2025 年 6 月 22 日啟動,要求在劃定區域內(不含機場)於上午 6 時至午夜期間預約服務。在惡劣天氣下,服務可能受限或無法使用。
- 特斯拉面臨來自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和德州立法者的壓力,他們要求特斯拉提供更多關於其系統在能見度降低條件下反應能力的信息,並要求延遲服務啟動,直至德州自動駕駛法律在 9 月生效,該法律將要求無人計程車服務在無人駕駛營運前獲得機動車輛部門的授權。
- 家庭智慧攝影機的國家安全風險:
- 以色列當局呼籲公民關閉家庭攝影機,因為伊朗正利用這些監控設備收集即時情報以發動襲擊。這顯示出政府和安全專家多年來關於科技作為家庭安全脆弱環節的警告正成為現實。
- 哈馬斯在 2023 年 10 月 7 日的入侵前,曾入侵私人安全攝影機以收集情報。俄羅斯在入侵烏克蘭後也使用了類似的策略,入侵私人攝影機來追蹤物資移動。烏克蘭因此於 2022 年禁止了監控攝影機。
- 前 AI 時代網路數據的價值與保存:
- 前 Cloudflare 執行長約翰·格雷厄姆·卡明(John Graham Cumming)推出了 lowbackgroundsteel.ai 網站,旨在保存 AI 蓬勃發展之前人類創造的內容。
- 他將這些資料比作「低背景鋼」(Low Background Steel),即 1945 年核武器試驗前生產的,未受大氣輻射污染的鋼材。
- 隨著 AI 生成內容的激增,人類創作的材料正受到「污染」,使得研究人員難以確定內容是否為人類原創。這引發了關於我們是否需要「儲藏前 AI 時代網路數據」的疑問。
- 該網站指向多個前 AI 內容檔案,包括 2022 年 8 月的維基百科資料庫(在 ChatGPT 於 2022 年 11 月發布之前)、古騰堡計畫(Project Gutenberg)的公共領域書籍、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的照片檔案以及 GitHub 的北極程式碼庫(Arctic Code Vault)。
- 人工智慧代理人(AI Agents)在商業中的轉型作用:

(Image credit: pexels / cottonbro studio)
- 人工智慧代理人正在從根本上改變企業運作方式,透過自主、情境感知的能力來增強業務。
- 到 2026 年,預計每個人都將每天使用 AI 代理人。它們能夠自動化例行決策、提供即時洞察,並加速戰略成果,從而提升營運敏捷性。
- 真正的 AI 代理人比聊天機器人或傳統自動化工具更具資源、主動性和幫助性,能夠自主追求目標並實現更多成果。
- 最好的 AI 代理人需具備以下特點:擁有工具進行網路和社群媒體搜尋及資料分析、對用戶及其目標有深入了解、使用多個大型語言模型(LLM)進行輸出和批判性評估以確保可靠性,以及具備指導標準協議但能適應變化的「劇本」。
- AI 代理人已開始在銷售、行銷和市場分析等專業領域發揮作用,例如在幾秒鐘內生成會議前簡報。
- 這些代理人並非取代團隊,而是將人才從資訊收集和重複性任務中解放出來,使團隊能專注於高影響力的工作,如制定策略、建立關係和推動創新。這創造了一種乘數效應,將數據轉化為方向,將策略轉化為執行。
- 電子郵件在數位時代的重要性不減:
- 儘管人工智慧、即時通訊和雲端協作平台興起,但商業電子郵件的重要性似乎有增無減。
- 當涉及問責制和結構時,電子郵件仍然是主導。
- 根據 Exclaimer 於 2025 年發布的《商業電子郵件現況報告》,近一半的內部和外部通訊仍透過電子郵件進行。
- 電子郵件之所以受到青睞,是因為它能提供敏感或高風險訊息的追溯性、永久性和清晰度。
- 資訊科技(IT)、人力資源(HR)、客戶成功和財務等部門,由於其工作性質要求精確性、可審計性和結構化訊息,仍然高度依賴電子郵件。即時通訊用於速度和非正式交流,而電子郵件則處理需要審查、記錄和回顧的任務。
資料來源
- Fostering Effective Energy Transition 2025
- 中研院發布量子晶片製程科學成果 揭牌兩項研發平台 推動臺灣量子科技研發
- Academia Sinica Announces Quantum Chip Fabrication Science Advances, Unveils Two Research Spaces
- Exclusive: New Global Safety Standards Aim to Protect AI’s Most Traumatized Workers
- Why I use AI Agents, and how they can help transform your business
- Business email is more powerful than ever despite the rise of AI, instant messaging, and other tools - but I'm not surprised
- Fri. 06/20 – A Shenzhen-like Production City In The US?
- You sound like ChatGPT
- Tesla’s first robotaxi rides will have a ‘safety monitor’ in the passenger seat
- Trust in AI Strongest in China, Low-Income Nations, Study Shows
聽完碎碎念後,記得按讚、收藏、分享喔~, 科技碎碎念將繼續為您追蹤最新時事,讓您通勤時、空閒時一樣能持續了解最新關鍵話題,下次見!
請注意,內容由 AI 產生,目前仍處於培訓階段,可能存在邏輯偏差或資訊誤差,內容僅供參考,如有謬誤請以原文資訊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