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前的一杯手搖飲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4月19日,週五下午兩點,天氣剛好,我帶著八位學生來到台中某區的茶藝老師手搖飲教室。這是微學分課程的延伸活動,也是這學期最後一次與這群學生見面——對他們來說,或許也是大學裡最後一次參加這種動手體驗的課程。

我一直很喜歡泡茶,喜歡那種緩慢的節奏與專注的空氣感。幾年前,我曾在台北某博物館,為四位來自日本的觀光系學生與他們的老師進行一場茶席展演。那場展演其實只是一次交流,但我記得我一邊泡茶、一邊講解台灣茶文化與日常飲茶的差異時,坐在對面的日本老師微微點頭,最後用日文說:「原來茶可以這麼靜,也可以這麼開放。」

那句話一直留在我心裡。

這幾年,我與博士班同學茶藝老師一起辦了十幾場茶藝體驗課,從磨抹茶、泡冷泡、講茶具器型,一直到這兩年慢慢轉入手搖飲教學。

我們不是在追流行,而是想試試看:如果「泡茶」可以進入美術館,那「搖茶」能不能進入學生的生活?

這次我們選用了台灣茶藝協會正在開發的澄茶與橘茶。這些茶不是市面上的通路商品,而是還在研發階段的新茶。我們安排學生從香氣開始、到口感、再到組合風味,讓他們一口一口地喝,並給出自己的感受與建議。

最受歡迎的是「橘茶+牛奶」,那味道讓學生眼睛一亮;而「橘茶+水蜜桃」則被一致評為「戀愛談崩的味道」。

但有趣的不是哪杯最好喝,而是學生說出:「好喝的不是因為它是新鮮的,而是我們也有參與。」

的確,這批茶是由學生作為第一線測試者給出回饋的,他們的味覺、描述、建議,都將回到茶藝協會的資料庫裡。那是一種從「品嚐者」轉變為「參與者」的角色轉換。

我記得學期初有學生問過我:「老師,茶葉泡出來的茶真的比便利商店的罐裝茶好喝嗎?」

當時他不是挑釁,只是好奇。對他來說,茶就是解渴的東西——跟水差不多。

但這堂課我們做的事情,就是慢慢把那個「差不多」打開,讓他看見其中的選擇、設計與感受。

所以我問他們:「為什麼一杯手搖飲能賣得比罐裝茶還貴?」

學生的答案比我預期的還多:

「因為是現泡的。」

「因為我可以決定糖冰,這杯是我自己選的。」

「因為我還可以幫它命名,那杯就真的變成我自己的。」

接著進入實作,茶藝老師看著我搖茶的方式笑說:「你是不是男人啊?這麼溫柔不行啦!」

然後他示範:「記得,上七下八,搖出節奏才會混得均勻,茶香才會開。」

學生邊笑邊搖,還各自為自己的作品取名。「芝橙慢行」、「畢業不加冰」、「酸甜就像我」——每一杯茶,都是一段個人故事。

我們原本排到五點,結果延到六點都沒結束。

學生拍照、聊天、重喝,最後被店長請到店外的陽台拍照打卡。他說:「光很好,幫我們打個卡就好。」

學生當然開心,全場拍照氣氛高漲。但這時也出現一段小插曲。

有對男男情侶,其中一位拍得太入戲,另一位在旁邊等了快三十分鐘,從一開始的配合,到後來臉色逐漸冷卻。

他們後來站到店門口小聲講話,沒吵架,但氣氛明顯變了。

那瞬間我突然覺得:對,這才是真實的課堂——一杯手搖飲的快樂、一段關係的摩擦,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活動結束後,有位學生跟我說:「老師,我明天要去宗教單位的烤豬肉營,我要帶這杯去,這是我人生第一杯自己搖的茶耶。」

我看著她手裡那杯封膜寫著「我不再喝罐裝茶了」,沒有說太多,只是點頭。那一刻我知道,我們做對了一件事。

後來還有兩位學生,私下開始做手搖飲店的比較。他們一間間試,一間間記錄。

他們發現「某家手搖飲」的粉粿系列是一種融合傳統與創新的手搖飲形式。他們甚至討論出粉粿是「加料」但也可視為「主體」,是一種「模糊界線」的產品策略。

這些討論,不只是消費經驗,而是課堂與生活產生連結的結果。

這不是一門要培養專業調茶師的課。

而是一門,讓你知道你其實可以參與、可以選擇、可以命名、可以定義的課。

那一杯茶,不是最好喝的一杯。

但會是你最記得的那一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走讀城市創生─許正賢的沙龍
32會員
225內容數
歡迎喜歡地方創生的朋友,一同討論。
2025/06/21
從吃到飽到桌遊小王子,我們用十五年養出一段不散的友情 你還記得國中時的好友嗎? 我們五個人,從十三歲起,每年固定相聚四次。 沒有特別的社群經營、沒有群組裡的每日問候,只有一件事從未中斷:為彼此慶生。 十五年過去了,生活不斷變動,我們卻始終維持著這段簡單又深厚的連結。 而在這十五年的聚會
Thumbnail
2025/06/21
從吃到飽到桌遊小王子,我們用十五年養出一段不散的友情 你還記得國中時的好友嗎? 我們五個人,從十三歲起,每年固定相聚四次。 沒有特別的社群經營、沒有群組裡的每日問候,只有一件事從未中斷:為彼此慶生。 十五年過去了,生活不斷變動,我們卻始終維持著這段簡單又深厚的連結。 而在這十五年的聚會
Thumbnail
2025/06/21
──當我們在體制內努力,是否真的能留下?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英雄不怕出身低。」然而在現實社會中,那些出身平凡、默默努力的人,卻往往在體制內逐漸被邊緣化。在組織文化中,若無法融入主流體系,就只能選擇加入他人陣營,或是黯然離開。要想憑藉一己之力突破現狀、實現獨立升級,實屬不易。 健身產業中的制
Thumbnail
2025/06/21
──當我們在體制內努力,是否真的能留下?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英雄不怕出身低。」然而在現實社會中,那些出身平凡、默默努力的人,卻往往在體制內逐漸被邊緣化。在組織文化中,若無法融入主流體系,就只能選擇加入他人陣營,或是黯然離開。要想憑藉一己之力突破現狀、實現獨立升級,實屬不易。 健身產業中的制
Thumbnail
2025/06/20
當我們學會笑著說「你好棒」,卻其實已無力繼續 對筆者而言,隨著專案不斷推進,我逐漸發現,「敷衍」這個行為,往往在我們感到疲憊時悄然浮現。有時,人們會快速地回應一句「對對對」,有時則會刻意說出「你好棒」,這些看似熱情的話語,其實只是為了暫時結束對話,爭取片刻的喘息空間。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
Thumbnail
2025/06/20
當我們學會笑著說「你好棒」,卻其實已無力繼續 對筆者而言,隨著專案不斷推進,我逐漸發現,「敷衍」這個行為,往往在我們感到疲憊時悄然浮現。有時,人們會快速地回應一句「對對對」,有時則會刻意說出「你好棒」,這些看似熱情的話語,其實只是為了暫時結束對話,爭取片刻的喘息空間。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畢業前的四堂轉銜課程,是很重要的一個尾聲。 但上了這麼多年,很少像今年這樣前面有畢業生, 後面有爸爸媽媽跟著一起上課。 以前都是畢業生與兩個老師跟著上課,什麼時候開始有這番方面貌呢? 應該開始於有家長想要參與,參與了之後覺得這個課程特別重要。 然後就會跟家長們分享,於是上上屆,跟上一屆,
Thumbnail
畢業前的四堂轉銜課程,是很重要的一個尾聲。 但上了這麼多年,很少像今年這樣前面有畢業生, 後面有爸爸媽媽跟著一起上課。 以前都是畢業生與兩個老師跟著上課,什麼時候開始有這番方面貌呢? 應該開始於有家長想要參與,參與了之後覺得這個課程特別重要。 然後就會跟家長們分享,於是上上屆,跟上一屆,
Thumbnail
期待已久的讀劇課終於開始了,下午來到師大推廣教育中心,跟老師同學們在一起三小時,一起講講話,做活動,我覺得很有趣,儘管過程中有點壓力,但是嘗試新的事物,對我本來就是會感到有點困難的。
Thumbnail
期待已久的讀劇課終於開始了,下午來到師大推廣教育中心,跟老師同學們在一起三小時,一起講講話,做活動,我覺得很有趣,儘管過程中有點壓力,但是嘗試新的事物,對我本來就是會感到有點困難的。
Thumbnail
謝謝各位陪我走過的國中三年
Thumbnail
謝謝各位陪我走過的國中三年
Thumbnail
畢業旅行每晚住訓練所還可以 從新進到退休這地方充滿回憶 喜歡豆漿饅頭早餐與晨昏漫步 課程思之茫然或已内化非忘記
Thumbnail
畢業旅行每晚住訓練所還可以 從新進到退休這地方充滿回憶 喜歡豆漿饅頭早餐與晨昏漫步 課程思之茫然或已内化非忘記
Thumbnail
某日,打掃時間。 但是教室最後面的公用櫃子上,有一杯手搖飲,一直沒有人領回。 於是我從地緣關係上,問了座位最接近的學生,「這是誰的飲料?」 生:「英文老師的。」 蛤?老師的飲料為什麼不是在講台上(例如忘了帶走),而是在教室最後面的公用櫃上? 生:「就剛才英文課的時候,英文老師帶飲料
Thumbnail
某日,打掃時間。 但是教室最後面的公用櫃子上,有一杯手搖飲,一直沒有人領回。 於是我從地緣關係上,問了座位最接近的學生,「這是誰的飲料?」 生:「英文老師的。」 蛤?老師的飲料為什麼不是在講台上(例如忘了帶走),而是在教室最後面的公用櫃上? 生:「就剛才英文課的時候,英文老師帶飲料
Thumbnail
每次開課第一堂課,讓我期待又好奇,因為學生們來自不同的地方,各有各的背景,各有不同的需求,對課程也有不同的期待。在同學的自我介紹中,我發現大家不管歲月的多寡,快樂、美麗有自信的過每一天,是每個人最大的期盼。 洳
Thumbnail
每次開課第一堂課,讓我期待又好奇,因為學生們來自不同的地方,各有各的背景,各有不同的需求,對課程也有不同的期待。在同學的自我介紹中,我發現大家不管歲月的多寡,快樂、美麗有自信的過每一天,是每個人最大的期盼。 洳
Thumbnail
大學時,參加了社團,認識了一幫愛喝功夫茶的學長學姐,於是,在許多個夜晚或假日,一票社團朋友便相約在某位學長的宿舍中,準備開爐泡茶。那時候,少則三四人,多則十來人,大家互不嫌棄,圍繞在簡單的茶几四周旁就席地而坐。 茶几上,不過就是一組簡單的茶盤,配上簡單的陶壺和陶杯。主人除了忙著招
Thumbnail
大學時,參加了社團,認識了一幫愛喝功夫茶的學長學姐,於是,在許多個夜晚或假日,一票社團朋友便相約在某位學長的宿舍中,準備開爐泡茶。那時候,少則三四人,多則十來人,大家互不嫌棄,圍繞在簡單的茶几四周旁就席地而坐。 茶几上,不過就是一組簡單的茶盤,配上簡單的陶壺和陶杯。主人除了忙著招
Thumbnail
在吳寓林所討論區提到的精油課程話題,當下是因為不知道怎麼寫出快樂精油課,所以就把上精油課大意寫在討論區。思緒之後,把文章寫在這裡。
Thumbnail
在吳寓林所討論區提到的精油課程話題,當下是因為不知道怎麼寫出快樂精油課,所以就把上精油課大意寫在討論區。思緒之後,把文章寫在這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