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吃到飽到桌遊小王子,我們用十五年養出一段不散的友情
你還記得國中時的好友嗎?
我們五個人,從十三歲起,每年固定相聚四次。沒有特別的社群經營、沒有群組裡的每日問候,只有一件事從未中斷:為彼此慶生。
十五年過去了,生活不斷變動,我們卻始終維持著這段簡單又深厚的連結。
而在這十五年的聚會裡,最讓我感動的,不是豪華的場地或高級的料理,而是我們一起玩了三次桌遊。
沒錯,三次桌遊,讓我們重新找回彼此之間的默契與笑聲。
🎂 五個人,四場慶生,十五年
從學生時代開始,我們就定下了一個習慣:每年幫彼此慶生。
五個人,一年四次。為什麼不是五次?因為有兩位生日同月,乾脆合併辦,久而久之就成了固定模式。
我們一開始就分好工:
- 一人訂餐廳
- 一人寫卡片
- 一人準備禮物
大家輪流換,誰都不會落單。後來出社會,有人開始開車,我們就挑有停車位的餐廳,變得更有效率。
而在眾多餐廳選擇中,我們形成共識:「吃到飽」最實在。
有肉有飯有酒,才有屬於男人聚會的儀式感。
🎲 三次桌遊,打開成年後的默契
桌遊原本是我為課堂設計教案時的測試工具。
有天靈光一閃:「何不先找兄弟們一起玩?」
他們一口答應,玩得比學生還投入。從此,我們的聚會不再只有吃飯聊天,還多了桌遊環節。
更好笑的是,我們還會選出「小王子」——當天表現最亮眼或最悲劇的那位。
一場桌遊,不只是娛樂,更成了友情的重新校準:你知道他會吐槽,你知道他會作弊,這些熟悉的互動,就是安全感的來源。
🛵 騎腳踏車去聚會,竟然成了記憶高光
這次的聚會,因為大家的車剛好都送修,我們臨時決定改騎 YouBike。
從餐廳出來,大家本來昏昏沉沉,一路吹風騎車到朋友店裡,整個人都醒了。
那段路上,我們互相超車、亂叫大笑,就像一群少年。風在耳邊呼嘯,像是青春又被召喚了一次。
你知道嗎?這是這場聚會中我最喜歡的片段。
🧠 UX 不是 App 專屬,是友情設計的一環
現在,我已習慣在每次聚會後,就立刻敲好下一次的時間。
我發現:只要拖超過兩週沒敲定,這場聚會就有 70% 機率泡湯。
這種「提前規劃、即時對焦」的做法,根本就是 UX 的思維——
只不過這次不是應用在使用者介面,而是應用在友情的使用體驗。
怎麼設計一段關係能被延續下去?也許答案不是「感情深就自然不會散」,而是你是否願意多設計一點點空間與節奏,留給彼此靠近的機會。
🙋♂️ 我在這段友情裡,扮演了什麼角色?
從一開始的參與者,我慢慢成了發起者、召集者、甚至是氣氛營造者。
有時候要催訂位、有時候要主動提醒生日,有時候要幫忙協調交通。
一開始我會想:「為什麼都是我在做?」
但現在,我會想:「我願意做,是因為我想讓這段友情持續下去。」
這也是一種愛吧,一種不張揚、不語言化的情誼設計。
🧩 結語:簡單的聚會,是我們最深的羈絆
三次桌遊,不過是十五年友情的一小段插曲。
但也正因為它是「刻意安排的設計」,所以才更顯珍貴。
或許我們之後還會一起露營、打 Switch、出國旅行;
但無論形式怎麼變,只要我們還願意為彼此「做一點點設計」,這段友情就會一直在。
💬 如果你也有這樣一群好友,
留言告訴我:你們的友情維繫儀式是什麼?
或標記他們,一起來設計下次的「友情 UX」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