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學會笑著說「你好棒」,卻其實已無力繼續

對筆者而言,隨著專案不斷推進,我逐漸發現,「敷衍」這個行為,往往在我們感到疲憊時悄然浮現。有時,人們會快速地回應一句「對對對」,有時則會刻意說出「你好棒」,這些看似熱情的話語,其實只是為了暫時結束對話,爭取片刻的喘息空間。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與立場。例如,有些人積極經營個人品牌,頻繁參與各類活動,是為了拓展與業界或學界的合作機會。然而,對於企業或學校的高層而言,這樣的行為有時可能被誤解為對本職工作的忽視,進而產生「敷衍職責」的觀感。如何在形象經營與本業表現之間取得平衡,是一項不容忽視的課題。或許,我們可以透過設計適切的交流機會與溝通機制——例如選擇合適的時機舉辦迎新活動、成果發表會,或安排師長甘苦談等場合,讓主管與同仁更清楚了解目前所推動的實質工作。不僅止於網路上的成果展示,這些面對面的互動,也有助於消除誤解、建立信任,避免「錯覺資產」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當敷衍出現在親密關係中,情況又有所不同。若對方是熟悉的朋友,他們可能會直言不諱地指出:「你是不是在敷衍我?」這時,我們才會驚覺,自己已陷入一種「半自動」的應對模式。在長期壓力與疲憊之下,人們的語言與行為容易失去溫度與真誠。這不一定代表冷漠,更可能是一種潛意識的自我防禦機制。
然而,若我們長期忽略身心疲態,並持續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強行突破極限,最終可能會導致所謂的「斷弦」——那是一種心理與情感上的崩潰。一旦「斷弦」,我們便難以再以全心全意的狀態投入任何事物,甚至對原本充滿熱情的事物也失去動力與期待。
此外,「敷衍」有時並非出於怠惰,而是源自現實中的選擇困境。以筆者自身為例,在面試期間曾遇到兩所學校於同日舉行面試,並且與重要課程時間重疊。面對這樣的衝突,只能選擇其一,而任何決定都有可能被外界解讀為「敷衍」另一方的表現。
當類似情況發生時,我們或許應進一步思考:每個選擇背後可能帶來的利與弊為何?又該如何在做出抉擇後,主動與相關人員溝通、釐清誤會,以避免誤解擴大?否則,這些被視為敷衍的行為,可能會在無形中種下誤解的「壞種子」,日後引發不必要的衝突與信任危機。
筆者也曾在生活中遇過一段讓人難以忽視的「敷衍感」。當初租屋時,我與父親一同前往看房,房仲在簽約時承諾交屋前會進行清潔;但實際交屋時卻完全未清理,這讓我感到些許失望。隨後,每次洗澡後浴室都會發生排水堵塞的問題。我將狀況反映給房仲,他請來水電師傅檢查。第一位師傅建議將地板打掉進行大修,需時四到五天,費用約一萬元。房仲認為價格過高,便又找了另一家水電行,改為更換水塔,雖有些改善,但問題仍偶有發生。
最終,我自行購買通水管工具並比較不同品牌,才真正解決問題。這位房仲表面上看似積極處理,實則並未真正站在租客的角度設想或負責。這樣的行為,雖說不上明顯敷衍,但卻讓人感受到一種「形式上積極,實質上推責」的無力與疏離。
更令人無奈的是,後續接連出現更多小問題。冷氣遙控器無法使用時,房仲提供了一個多功能遙控器,卻要我自行測試。雖然最終確實可以使用,但處理方式讓人感到被推卸責任。再來是陽台問題:由於附近有大量鴿子,經常在晾曬的衣物上排泄,房仲則表示無法處理。最後,我只好自己到五金行購買鐵絲,動手架設防護,才解決這個困擾。
若從設計思考與實踐的角度來看,這位房仲在整個過程中並未真正針對問題提出有效解方,而是以「形式回應」來掩蓋問題本質的處理不足。這樣的行為,是否就是一種「敷衍」?或許每個人心中自有一把尺,但從使用者的感受出發,這份冷淡與缺乏實感的處理方式,無疑留下了許多遺憾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