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前碎碎唸
最近大家對於防災避難包的準備討論越來越熱絡,網路上也早已有許多完整的準備模式可以參考了,所以今天想寫的分享也就差不多到這裡⋯⋯
開玩笑的,既然對於基本生存物資準備,已經有這麼多參考了,那我就以另一個不專業資訊人的面相來思考看看,自己會如何做好避難準備,不過這裡應該不會寫到太過技術性的部分,單純分享個人對於一些可能情境下的想法。
那麼開始吧!
斷的恐懼
災害發生時,除了基本生存外,資訊的流通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在現代人的生活中,網路應該已經是難以割捨的元素之一,除了平常習以為常的搜尋、串流媒體、雲端存儲外,隨著 AI 服務的發展及線上訂閱工具的普及,許多人的生活與工作重心也逐漸離不開連線的世界。

不過,我們眼前所建立的網路環境,其實並非想像的如此穩固,除了天災導致的能源中斷、節點設施如基地台損壞之外,其他像是伺服器當機、串聯服務中的一環出狀況等,都有可能導致整體的暫時性崩壞,其中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前陣子的 GPT 大當機,還有發生在某日臺灣時間凌晨的各大服務中斷等事件。
而除此之外,另外一個可能導致網路系統「問題」的,便是人為因素的介入,諸如特定或全面的訊息封鎖、刻意且針對性的連線干擾、破壞等因素,都有機會造成訊息交流中斷,影響戰略決策甚至造成心理恐慌。
聚點成網
要應對可能的離線,雖然政府已有一定的靭性加強建設,如衛星網路合作、微波通訊系統、行動基地台等,但仍舊難保不會出現備援措施難以即時銜接的狀況。
如果是一般通訊以及即時消息接收的部分,最直接簡易的辦法,就是備妥一組對講機以及一台收音機,相信這套組合對於常接觸喪屍或核災等主題遊戲或電影的朋友,應該不陌生。
至於在智慧型手機普及的現代,也有開發者針對網路受阻甚至中斷的情境,設計了如 Bridgefy、Larzio 等應用,可以在電信訊號微弱、封鎖的情況下,僅依靠手機本身訊號傳送訊息的應用工具,而在過去 某些大事件 中,此類工具也都曾經發揮了一定的關鍵作用。

無網路亦可通訊
其實說到底,這種交流模式最基本的原理,就是讓行動通訊設備成為傳輸節點,並透過硬體中藍芽、Wifi、LoRa 等訊號源,交互形成交流網,以取代網際網路做內容傳送。
不過這種形式的網路,其最大缺點在於它的穩定性,十分依賴附近的節點密集度。
如果在一定區域內很多人在使用的話,其組成的 MESH 網路便能擴大訊息流通的範圍,甚至其中一個節點具有網路連線,也可以透過他將訊息傳上網,但反之則依然會面臨訊息的孤立。
箱中智慧
除了人與人之間的訊息傳遞,對於平時早已習慣萬事「Google 一下」或是「問個 GPT」的那些特定知識以及媒體的存取,也可以開始思考有甚麼可行的方案,讓我們在特別情況下,依然還是能取得生存所必要的資訊。
過去在國外一些創客型 Youtuber 教學中,我經常可以看到所謂的「Internet in a box」概念,也就是利用可移動式的小型裝置為介質,濃縮 Wiki、醫療急救知識、地圖、電子書籍等現行網際網路上必要的重要資訊,並讓連上此裝置的人可以下載取用。
簡單來說就是建立一間可攜、開放,且可供快速存取的數位圖書館。
這類設備可以是專門的產品,也可以是自行以諸如樹梅派這類開源硬體所建立的裝置,而隨著效能的進步,我們甚至能在上面額外搭載私人的大語言模型,並搭配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進行離線資料庫檢索來更快速取得所需內容,不過我個人不太建議在緊急情況下使用,除非能夠保證能源穩定充足,不然執行 AI 只會增加設備的資源消耗。

裝置為示意
另外,對於其他多媒體檔案交換,也曾經有如 PirateBox 這類,可以在離線的情況下,建立私人伺服器與連接節點,並提供匿名的訊息、多媒體檔案交換的特殊系統存在。
不過遺憾的是該專案早在 2019 即終止開發,後續是否有替代方案,我個人尚未研究因此也不大清楚,但相似概念也還能提供被迫離線時的方案參考。
斷,然後呢?
說到這裡,我想應該有人開始疑惑了,面對緊急災難,顧好生存就算了,還要顧慮到這些科技社會的事情,而且還提到這麼多斷網狀況,還有一大堆需要特定創客技術才能建立的解決方案,在我們日常的準備中到底有什麼幫助呢?
其實在前半文中所提到的,幾乎都是強調「通訊維持」以及「必要知識」兩個面向。
這兩部分,雖然不是生存所需,但卻都是我們現代生活中習慣到難以脫離的一塊,同時也是最難瞬間反應的,至於平時的準備,我個人的想法如下。
通訊
除了歷經時間考驗而存活的對講機、收音機等經典傳統設備外,在手機上也可以常備前面所提的兩個,或其他可以離網通訊的工具。
其中 Larzio 為台灣自主研發,可使用語音、文字等溝通,在斷訊狀況也可以使用藍芽做點對點通訊,另外也有提供相關設備,讓手機端能夠介接實體無線電。
至於 Bridgefy 則是墨西哥軟體公司開發,同樣主打離線的藍芽網狀通訊及廣播,不過只能用文字溝通,但先前已有實際應用的案例。
這類應用都存在的特點,就是越多人使用效果越佳,所以在無事時推廣準備,越能在必要時發揮最大作用。
👉 Bridgefy
👉 Larzio
知識庫
雖然看上面敘述,會覺得有些複雜且可能不必要,但就像小抄之於考場,可以讓走投無路的考生,免於一頓竹筍肉絲粗飽一般(別亂教啊!)的關鍵。
因此還是建議可以將最常用資訊,如附近離線避難地圖、急救教學、必要證件數位檔等,整理一份放在手機裡,並確保能夠離線存取,千萬不要存在雲端。
另外,如果覺得這樣還不夠的話,也可以選擇安裝如 Kiwix 這種開放架構的離線維基閱讀器,下載一份最近期的壓縮內容並定期更新作為百科備用。
不過在硬體方面,我個人是會以開放式閱讀器為專用設備,其中最主要原因,是電子紙(Eink)顯示器的耗電量相對低,在斷訊下的待機時間得以拉長至數天。

已進到待機畫面仍維持
而且在設備待機,顯示器斷電時,也可以設定維持在最常用的資訊畫面,使用時不會額外消耗作通訊主力手機的寶貴資源。
👉 Kiwix
其他
最後,既然都牽扯到資訊設備,那麼基本的儲電、發電工具,當然就變成必備資源了。

之前開箱過的小光板
為短期使用續命的行動電源當然不可少,至於中長期,我則是備了一組攜帶式的光電板,可緊急為必要裝置做補充。
👉 我用的光電板(非工商)
如果有餘
至於前面所提的開發者相關的項目,則是提供給有餘力的朋友們的參考方案。
通訊方面,對相關領域較熟悉的朋友,可以研究自架開源硬體的通訊節點,或是購置市面上已組裝的成品,不過要注意目前的通訊相關法律及使用規範,以免造成不必要干擾。
另外要注意的是,目前市售開源節點裝置,有部份核心(應該說大部分)處理器以及通訊模組,是使用中國廠商所生產的 ESP32 系列控制板為基礎,若在意的人也還請斟酌。
而在知識庫與多媒體方面,可以選擇使用樹莓派開發板作為基礎,並以關鍵字「Off Grid Internet」或是「Internet In A Box」應該就能找到現成的設定流程。
👉 PirateBox(已停止開發)
以上,就是作為一個成天掛網人的角度所思考的「額外」防災準備方向啦。
結語
雖然我知道在細部方面,像是資安、實際應用性等,就不太容易全面考慮,這些項目也只是在貧乏的知識框架反覆練習所得的結論,也或許自己還是沒有勇氣(歌詞亂入啊?)去面對斷線後的情景。
不過還是提供給大家做一個參考,面對可能的災禍都能有備無患才是防災的真諦,也希望大家都能萬事平安啦!
我們防範未然,並不是希望他成為必然,而是為了緊握未熄滅的希望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