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大家好,我是阿牛哥!在前幾集節目的裡面,我們有討論到,中共到底什麼時候會崩潰?我講了一位災胞,期待我們的偉人蔣公反攻大陸,那種「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的心情,引起了不少朋友共鳴,也有人問阿牛哥,在毛匪澤東發動三面紅旗的大躍進,引發淪陷區陷入大饑荒的那幾年,不正是反攻復國的最佳時機,不懂為什麼蔣公會錯失良機呢?
在這裡阿牛哥想告訴大家,其實我們的偉人蔣公,當然也知道這是反攻的最佳時機,還研擬了反攻計畫、甚至是制定了攻擊日期,也就是D日。但是在美國的反對之下,反攻計畫被推遲,最終被迫取消。
今天讓我來重溫,那一段勿忘在莒,枕戈待旦的激情故事吧!先從蔣公成立「國光計畫室」開始說起。蔣公規劃「國光計畫」
話說1958年,毛匪澤東開始在淪陷區,進行以「總路線」、「大躍進」跟「人民公社」為主體,統稱「三面紅旗」的社會主義建設,期待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然而在推行以後,就走向了徹底失敗,還帶來三年大饑荒跟經濟崩潰。當數以千萬計的災胞,被活活餓死的消息傳回臺灣,有「民胞物與」情懷的蔣公痛徹心扉,肩負消滅萬惡共匪,解救大陸同胞使命的蔣公,開始了不是象徵性突擊大陸,而是實質性反攻大陸的整軍備戰。
1961年4月1日,蔣公下令成立「國光計畫室」,秘密研擬各項反攻計畫,把握時機實施反攻。在1962年元旦,蔣公發佈《告全國同胞書》,喊話淪陷區同胞:你們報家仇、雪國恥的時間,你們向共匪要求「還我食糧」、「還我土地」、「還我家庭」、「還我自由」的共同行動的時間,都已經到了。蔣公號召全國軍民同胞,共同一致遵守國父革命的教訓,效法先烈犧牲的精神,向反攻復國的目標,並肩奮鬥,邁步前進,讓民國重新回到神州大陸,指日可待!
「國光計畫室」總共制定出了,26項反攻大陸的計畫,214個參謀研究案。其中26項反攻大陸計畫,分為敵前登陸、敵後特戰、敵前襲擊、乘勢反攻、應援抗暴等5大類。
但其實美國,一直以來對蔣公,反攻大陸的軍事計畫,都是投下「反對票」的,所以我們的國光計畫,一開始就瞞著美方秘密進行。蔣公希望能夠制定,足以克服一切障礙的反攻方案,在美方反對之前,形成軍事上的既成事實,生米已經煮成熟飯了,讓美國不得不援助我們反攻大陸。
「國光計畫」直接受到了,蔣中正的戰略思想,以及50、60年代,國內外動盪局勢因素的影響。根據反攻作戰計畫,在D日,也就是攻擊日,國軍先以特種作戰部隊,以及情報心戰相互配合,在華南跟東南沿海附近地區,實施非正規作戰。在非正規作戰獲得成果的同時, 迅速以主力在閩南跟粵東地區,實施兩棲突擊登陸的正規作戰,攻下泉州、漳州、廈門,建構起互為犄角的立足之地。隨後視戰場情況演變,分別向南平、福州等地,繼續展開攻勢,擴展立足地區,建立攻勢基地,以奠定全面反攻的基礎。
當然根據計畫,國軍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怎麼把部隊投送到淪陷區。根據國軍的自我評估,在1961年,國軍擁有各式登陸艦艇64艘。而第一階段的登陸作戰,必須運載的兵力,是10個步兵師跟1個裝甲師。國軍欠缺至少33艘的各型登陸艦,來執行運輸任務。
不過以當時的國軍來講,美援是主要戰力來源,也是臺灣民心士氣,為什麼可以對於,反攻大陸還抱有希望的原因。沒有美援就很難實施,這樣大規模的反攻登陸作戰。因為其實認真說起來,中華民國那時候比較像,美國的海外軍事基地,當時,光是美援就佔了,國民生產毛額的一半了。所以沒有美援根本養不活,在臺灣的60萬國軍。
所以,要反攻大陸,第一階段的兵力運輸,算上美軍的運輸能力,再加上中華民國的空軍,出動所有的軍機,以沒有被共軍發現作為前提,最多可以空投3500名傘兵到淪陷區,隨後最多可以堅持42天,每天空投300噸的補給。而海軍理論上具有,運輸15000人的兵力,這些兵力可以進行兩棲作戰,不過跟剛剛一樣有一個前提條件,必須要共軍的抵抗很小,或是沒有抵抗。
所以由此可見,不論是我們還是美國,都知道國軍基本上,根本沒有足夠的運輸能力,可以投送所有的作戰部隊,並且在投送部隊了以後,後勤保障也是難以維持下去。
國軍針對運力不足的問題,採取了自製登陸艇、徵用商船、登陸艇前置金門、對外採購之類的解決辦法,但是只能說收效甚微。一直到1964年,國軍實際運輸的能力依然有限。在進行兩棲攻擊,遇到共軍中等強度的抵抗時,海軍可以提供的最大運輸能量,是10000人的部隊,以及這支部隊配置的坦克、火砲、輪式車輛跟補給,但是如果只需要載人,不去考慮部隊的戰術完整性,也就是部隊自身的重型裝備,那可以載大概 36000 名官兵。
與此同時,國軍在登陸以後的後勤補給,這也是一個大問題,缺口總計約為 150萬噸。時任副總統陳誠,在聽取國光計畫報告時指出,根據臺灣現有的後勤能力,只能支援國軍6個月的登陸作戰。也就是說,在臺灣的軍備物資,可以讓國軍在淪陷區,打6個月的仗,6個月以後的補給,就只能以戰養戰了。也就是正像在抗戰裡面,《遊擊隊歌》所唱的那樣:「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敵人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砲,敵人給我們造。」
但是以戰養戰,卻在淪陷區難以執行。因為共軍以蘇式武器為主,國軍以美式武器為主,所以國軍在開戰了以後,還是需要靠美國,持續提供我們物資以維持戰力。而且淪陷區剛剛經歷了大饑荒,民眾普遍面臨糧食不足、物資短缺。反攻復國的國軍部隊,為了爭取民心,反而需要向淪陷區的災胞們,供應這些缺乏的資源,來激發人民起義。
所以國軍不只要面對,軍事物資缺乏的問題,還要同時解決在登陸以後,應該怎麼向淪陷區的災胞們,分配本來就很有限的物資,從而保障我們的國軍,能夠獲得足夠的民意支持,喚起人民的反共決心。因此國軍只靠自身的能力,是沒辦法解決物資問題的,只有仰賴美國的支援,才能解決反攻的後勤問題。
除了運輸補給困難以外,國軍的海、空軍戰力,也沒法承擔大規模兩棲登陸作戰。海軍可以艦砲支援的軍艦只有9艘,到了戰時必須巡航臺海,難以分兵對登陸作戰,實施有效的艦砲支援。空軍的空運能力有限,沒有遠程轟炸機,戰機航程短,美軍所提供的彈藥都是防禦用的,而不是進攻用的。
國軍在運輸、後勤、支援三方面,都沒法滿足我們反攻大陸的需求,而共軍應對危機的應變能力,似乎沒有受到淪陷區的政治鬥爭,還有大饑荒的影響。 1962年6月,中共只用了7天的時間,就向福建調入了6個步兵師,還有1個砲兵師,軍隊人數從19萬4,000人,增加到了31萬人。從共軍可以在短時間裡面,調動將近10萬軍隊來看,國軍擁有的登陸兵力,再加上海空軍支援力量,要在反攻作戰裡面,成功建立灘頭陣地的可能性並不高。
因為兵力的優勢,是作戰成功的先決條件,防守的一方,可以透過各種防禦工事,來消滅進攻方,所以有一個比較熟軍事的朋友,都會知道的3比1公式,也就是進攻方必須以3人來對抗1人,才能夠確保勝利。遷臺以後的國軍,總數只有60萬人,陸軍大概是40萬。國軍在執行反攻作戰的時候,還需要保留一部分軍隊,用來作本土的防禦,所以能參加反攻的軍隊只會更少。
另一方面,國軍雖然可以在戰時,動員大概200萬人,但是國軍本身缺乏足夠的裝備,所以即使能在短時間裡面,徵召大批的平民入伍,也會陷入「有人無槍」的困境。換句話說,國軍除了缺乏足夠的裝備跟物資,同時也沒有足夠的兵力,來對淪陷區執行兩樓登陸作戰。所以美國認為國軍不具備,獨立反攻大陸的能力,如果勉強發動反攻作戰的話,很容易演變成一場慘敗,甚至被中共趁勢一舉拿下。
國軍「保密防諜」也存在大問題。由於共軍在沿海,建設了嚴密的監控網,造成國軍幾乎所有的行動,都在中共的監控之中。像是1953年的東山島戰役,共軍就是透過廈門的觀察所,清楚觀察國軍的一舉一動,成功預先部署,對國軍造成了重大打擊。時任海軍總司令黎玉璽,在1961年的報告中提出:共匪在浙、閩、粵沿海,普遍設置雷達跟觀通站,搜索的距離可以達50到76海浬,而且已經有了識別,我們海、空裝備類型的能力,因此國軍的戰機跟艦艇,在臺灣海峽的活動,都在共匪雷達跟觀測站的涵蓋之下,沒有任何機密可言。
還有無孔不入的共諜,也在時刻竊取我們的作戰計畫,時任海軍作戰署,副組長葉昌桐將軍回憶:曾經有一位軍方的保防人員,在金門用餐的時候,閒聊起一份簡報,結果第二天,對岸共軍的廣播站,就廣播簡報的內容了。因此在共軍雷達偵測,以及共諜偵蒐之下,基本上國軍是無所遁形。
綜合以上的情況,我們可以發現,蔣公沒辦法依靠自身的力量,獨立反攻大陸。而韓戰爆發以後,美國就是我們重要的盟友,提供各種援助,讓我們能夠在短時間裡面,恢復經濟跟軍事實力。所以蔣公的國光計畫,雖然是瞞著美國,但一旦反攻作戰開始了,我們也缺少載登陸部隊的艦船,就算真的萬幸登陸成功了,甚至可以建立起根據地了,我們能夠提供的後勤補給,最多也只能堅持六個月,美國如果不提供裝備,運輸跟後勤支援的話,反攻作戰只能說是必敗無疑。那問題來啦!美國對反攻復國的計劃,他們的真實態度又是什麼呢?
美國對反攻大陸的真實態度
其實美國對中華民國,反攻大陸的對應政策,在韓戰爆發以後,就一直固定下來了:維持臺海現狀不變,中華民國在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以前,必須先通報美國,不鼓勵蔣公反攻大陸,除非中共政權出現跨臺的跡象,或是相關行動符合美國利益。
1959年,淪陷區爆發大規模饑荒以後,蔣公認為,這是中共要崩潰的徵兆,也是反攻大陸的絕佳時機,蔣公的如意算盤是,只要國軍發動反攻的話,受盡共匪奴役的災胞們,他們一定會揭竿而起,爆發反共抗暴的革命,美國也就會改變態度了。因為美國對反攻最質疑的,就是淪陷區裡面,是不是有人能裡應外合。
但是美國其實並不覺得真的有人,揭竿起義,一起對抗中共。1962年3月,中華民國請求美國,提供4架具有電子干擾能力的運輸機,希望美國批准一項,涉及向淪陷區南方地區,空投 5 個特種部隊,共計1,200人的行動。美國決定採取「禮貌性拖延」的對策,以拖待變,所以美國同意提供兩架運輸機,但是協助訓練機組人員,卻需要六個月的時間,因此蔣公被迫將行動延後半年。緊接著蔣公希望美國,再提供3架C-123運輸機,一個中隊的 B-57 轟炸機,跟7到10萬噸的兩棲登陸艦運輸能力。
但是美國卻認為,目前幾乎沒有證據顯示,中共對大陸的控制是脆弱的,或是中共政權有機會,在國軍反攻行動裡面瓦解,美國對中華民國的反攻計畫,基本上不抱任何期望。1962年9月,新任不久的美國駐華大使,柯爾克拒絕了蔣介石,希望美國援助中程轟炸機,以及登陸艇的要求,而且根據蔣公日記所敘述,柯爾克的「態度蠻橫,竟以停止美援為脅制之語氣」,引起了蔣介石極大的不滿。
蔣公在1962年,沒能按原定計畫,在最遲12月間發動國光計畫,一方面是受制於國軍本身的缺陷,還有美國的態度。另一方面,就是中共所作出的應對措施。1962年5月,毛匪澤東針對國軍,即將開始的反攻行動提出:「從連雲港到香港,統統不讓他上來。」並且指出國軍反攻大陸的時間,是在秋季以後。這顯示出,中共可以從某個途徑,獲取國軍反攻計畫的細節,毛匪對國軍的潛在登陸時間是清楚的。5月31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出,《關於加強東南沿海地區戰備工作的指示》,毛匪調集了共軍,6個步兵師跟1個砲兵師、840多架飛機、6艘潛艦,176艘水面艦艇增援福建。
為了防止蔣公不聽勸阻,堅持要反攻大陸,把美國拉進國共內戰,美國甚至有計畫,只要蔣公堅持反攻,就會跟蔣公決裂的打算,讓蔣公好好想想。
反攻大陸以後,災胞會不會起義的預測,為什麼美國跟我們會大相徑庭呢?有學者認為,主要原因是兩邊的情報工作,來源跟解讀都不太一樣。
對情報的不同解讀
蔣公根據他所看到的情報認為:1958年以來,大陸反共抗暴的活動,雖然沒有西藏、寧夏回族,武裝抗暴的規模,但是潛在的反共暗流,正在迅速滋長著,如果我們反攻大陸,透過組織動員來提供武器,全面反共會一觸即發,以星火燎原之勢,迅速蔓延整個神州大陸,所以蔣公認為,這是反攻大陸非常好的時機。
美國雖然不反對,中共「三面紅旗」造成的經濟危機,讓淪陷區民怨四起,但是美國卻認為: 北平的反應迅速而有效,到1961年夏天,中共增加了軍隊的口糧,對軍人家屬給予特殊待遇,在農村進行改革,並深入調查軍隊的態度。此外也把徵兵工作,從農村轉向城市,從而減少了因為農村貧困,也影響了部隊士氣,所以他們是不是會一起起身反抗中共,還真不好說。
美國潛伏在淪陷區的情報人員,甚至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整個50年代,正是中共氣焰囂張的時期。清算鬥爭、三反五反、反右反帝,連續不斷的政治運動,讓每個災胞都成了驚弓之鳥,沒有時間去思考推翻共產黨,如何讓自己好好活下去都很困難了,更沒有人相信,國民黨可以反攻大陸。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怎麼可能會自找麻煩,去參加什麼反共的地下組織呢?
中美兩國因為情報來源不同,造成兩種截然不同的結論。1953年,參謀總長周至柔,在呈給蔣公的一份報告中指出:「雖然政府在大陸,擁有107部電臺,但是能夠暢通聯繫的只有29部」。由此可見,我們對淪陷區情蒐是非常有限的。
國安局駐香港情報人員高明輝,向國安局寫了一份報告說:呈給蔣公的很多所謂第一手情報,居然是來自淪陷區,公開發行的報紙,在香港拼接剪貼而成的,顯示出中華民國的情報工作,存在嚴重的弄虛作假問題。敵後情報的單位,很多是名實不符,甚至是子虛烏有的。以香港作為前進基地的功能,應該重新評估,因為當地的情報販子太多,他們販賣的情報,很大程度上是虛構的,這會直接影響蔣公,對實際情況的誤判,導致決策上的錯誤。
除了情報來源跟解讀不同,造成美國不支持,蔣公反攻大陸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1961年古巴的豬玀灣事件,給美國政府帶來的慘痛經歷。1961年4月17日,美國認為支持古巴的流亡分子,推翻共產古巴政權,這個計劃是可行的,在中央情報局的協助下,逃亡美國的古巴人,在古巴西南海岸豬玀灣登陸,向古巴共產政府,發動了一場慘烈的登陸作戰。對美國來說豬玀灣事件,不但是一次軍事上的失敗,而且也是一場政治上的災難。國內外對這次冒險進攻的批評,是非常強烈的,剛上任90天的甘迺迪政府,為此而大失信譽、顏面掃地。 美國就明確告訴蔣經國:「美國在古巴失敗以後,所遭到的打擊己經夠嚴重了,萬一對中共的軍事行動又失敗的話,就沒辦法來領導自由世界、對抗共產的侵略了。」
中美雙方在1954年,簽署的「共同防禦條約」附有秘件,任何重大的軍事行動,均需要雙方同意才能執行,這一點也成為中華民國,反攻大陸的最大枷鎖。同時中央政府遷臺以後,沒辦法擺脫對美援的依賴,這讓蔣公反攻大陸的行動,難以擺脫美國的干預。
美國對華政策一直都是:「服務於美國,跟整個自由世界的廣泛利益,而不只是臺北政權的利益」。為了避免國軍,在蔣介石的指揮之下,獨自反攻大陸,美國一直對國軍進行嚴密監控。國軍營級單位的訓練,軍事裝備的使用,以及軍事的規劃,都受到美國的嚴密監控,只要美國認為相關行動,有可能跟反攻有關,就會強行要求國軍單位解釋。美國的中情局,在一份情報中明確指出:「我們能夠發現任何旨在,佔領跟控制大陸地區的行動。不只是初期登陸部隊必須規模龐大,而且海上支援、空中掩護、後勤跟增援等必要的準備工作,也很難隱藏。」
為了避免美方,過度干預我們的反攻計畫,又不想破壞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蔣公只好設置機密性質的「國光計畫室」,制定秘密的「國光計畫」。然而為了不讓美國察覺,不能有太真實的實兵演習,因此造成了「國光計畫」,始終存在「紙上談兵」的缺陷;其次因為運輸量能不夠,所以很多反攻行動,以離大陸最近的金門為出兵基地。但金門在共軍,密不透風的監控之下,幾乎沒有秘密可言,也沒辦法做到出奇制勝。
1962年的下半年,美國要求蔣公,要搜集更多大陸的情報,來證明中共正在崩潰中,蔣公開始執行「海威行動」,派遣多支的小股部隊,前往淪陷區搜集情報,同時也透過小規模的戰鬥,嘗試激起當地民眾的反共抗暴。由於共軍在東南沿海一帶,實行戰備動員,進行嚴密監控,讓國軍的滲透行動,基本上是以失敗告終。從1962年10月到1965年1月,有40多支國軍的特工隊被全滅,594人在淪陷區犧牲。
直到1965年,「八六海戰」跟「烏坵海戰」失利以後,蔣公才發現「國光計畫」,真的可能只是紙上談兵而已, 我們之前有講「八六海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1967年12月,蔣公把國光作業室縮編為105人,197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2758號決議」,中華民國的席位被中共給取代了,讓蔣公從「反攻大陸」轉向「革新保臺」,1972年7月,連反攻的最後希望,國光作業室也被裁撤了。
蔣公為了完成「反攻大陸」的既定國策,成立了國光作業室,制定了「國光計畫」,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國光計畫」,作為「政治宣示」跟「外交手段」,對於中華民國而言,似乎有更重要的價值。當蔣公發現,原來心心念念的「國光計畫」,也只能是紙上談兵了以後,也還是沒有一意孤行,而是果斷的裁撤了國光作業室,證明了他雖然晚年是疾病纏身,但還是一個頭腦清醒的領導就是了。
用文字看得看累嗎?可以考慮看看我們的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