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Pay與美國的Plaid,看起來都在做「連接銀行帳戶與APP」的事,但本質卻大不相同。Plaid 推動的是一種「開放金融」的自由市場精神,而台灣Pay則反映出一種「銀行主導、平台封閉」的金融體制。本文將從三個角度來解析這兩者的本質差異:平台背景、用戶操作與制度環境。
一、平台性質:Plaid是科技公司,台灣Pay是銀行聯盟
Plaid 是一間美國科技新創公司,致力於打造「連接銀行與應用程式」的開放平台。它的客戶不只是銀行,也包括各式理財App、投資工具、記帳軟體、新創公司等【2】【3】。Plaid的角色是「資料中介」,透過API幫助用戶將銀行帳戶連結到各種第三方服務上。
反觀台灣Pay,則是由多家本地銀行出資成立、共同經營的平台,服務方向與設計都由銀行掌握。要想接入台灣Pay,必須符合銀行聯盟制定的規則與審查標準,等同於由金融機構「畫線劃界」決定誰能參與【1】。二、使用者體驗:Plaid讓民眾自主串接,台灣Pay則需銀行授權
在美國,一般用戶如果想要讓APP讀取自己的銀行資訊(例如帳戶餘額、消費紀錄、付款授權),不需要寫程式、也不用向銀行申請。只要APP整合了Plaid,用戶登入銀行帳戶後,Plaid就會幫他完成授權與資料轉接【2】【3】。
關鍵是:一切由用戶授權決定,而不是由銀行預先審核。這種「由下而上」的數據流動方式,賦予消費者更多金融自由,也讓創新金融服務百花齊放。
反之,在台灣,即便有再多創新的App構想,也必須通過銀行端審查才能使用銀行資料與功能,難以像Plaid一樣「全民可用、自主串接」。
三、制度環境:美國鼓勵開放金融,台灣仍採封閉架構
美國金融監管體系對第三方科技公司的進入保持開放態度,透過如Open Banking API等機制,讓Plaid等公司合法、安全地存取用戶銀行資料(前提是用戶授權)【3】【18】。這種法規環境催生出蓬勃的Fintech生態系。
而台灣目前的金融規則則仍偏向「保守與集中式控管」,缺乏支持第三方科技平台自由接入銀行資料的API制度,也沒有像Plaid這樣的市場角色能夠壯大發展。
結論:一個靠用戶授權,一個靠銀行授權
Plaid 所代表的是「用戶擁有銀行帳戶資料的控制權」,而台灣Pay則是「銀行主導使用場景」。這樣的制度差異,使得台灣無法複製Plaid的創新模式,也限制了許多第三方金融應用的發展空間。
未來若要在台灣實現更開放的金融創新,或許可以從制度面開始思考:我們能否讓民眾更自由地「決定自己的資料去哪裡」?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金融民主化的關鍵一步。
台灣之所以不像美國那樣開放金融資料串接,主要就是擔心詐騙、資安和個資外洩的風險太高。
美國一樣很怕詐騙,只是他們用更先進的科技、跨機構合作和嚴格的法規來防範,並不是放任不管。開放串接和防詐騙可以並行,但需要強大的技術、法規和產業自律來支撐
參考資料:
[1] Reddit - Taiwan Pay 使用現況 [2] Plaid 官方介紹 – How Plaid Works [3] Plaid 資源中心 – Open Banking API [4] Forbes – Plaid 加速銀行付款功能 [18] MX Technologies – The Ultimate Guide to Bank AP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