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對懸疑故事頗有興趣,我帶著滿懷期待的心情,一本本嗑完廣受好評的家弒系列,結果是否真如書封上所寫「一讀就完全停不下來」呢?

以下內容有暴雷嫌疑,請斟酌觀看。
作者開篇描寫主角米莉在上冊事件平息後,逐漸回歸穩定的家庭生活。然而,平靜的日常終將被打破,一家人搬進新居,卻在新環境中面臨潛藏的危機。
首先,我認為作者在刻畫家庭生活十分細膩,對話也貼近角色形象。前期大部分文本都是在營造米莉進入家庭生活之後的改變,之後慢慢帶入兩位鄰居的視野,並烘托讀者對於其中一位富太太舒瑟特的負面觀感。
讀到這裏還能夠理解,作者想要透過舒瑟特的負面形象,帶出丈夫恩佐在選邊站時的不理解,再加上家中連連發生詭異事件,讓讀者及早進入重頭戲要開始的心情,但我認為本篇解決家中謎題(小房間)的時間過早,與後面實際事件有些許斷層感。
另外,作者擅長描繪角色心聲,因此我們經常能讀到各種角色的畫外音,這在某程度上其實能夠讓讀者更快進入狀況,也是屬於小說的一大迷人之處(畢竟影劇若一直出現角色心聲其實很尷尬)。過往主角米莉的心聲多出現在事件發生當下,但這次因為要鋪陳丈夫恩佐的嫌疑,便在前期大量描繪米莉吃醋、懷疑的態度,不免俗在後期感到疲乏。
事實上,將角色的形象從正面慢慢推到負面、或是待商榷的作法非常危險,很容易將米莉的猜忌導向不理性的樣貌。儘管意圖篇幅不小,但讀者心中仍難以將恩佐趨向於懷疑對象。與其如此,我認為將篇幅轉向來描寫舒瑟特丈夫的角色形象更為值得。
其次,我認為結尾處舒瑟特是否得知丈夫惡行其實都無所謂,因為她早已脫離主要劇情的軌道,頂多能補上為何她要提醒社區安全一事而已,但未給作品添加色彩。而且另外一位鄰居珍妮絲被點到的次數太少,作用僅限於等校車時聊天,以及米莉兒子要找同學玩時會被提起,或者是擔任關鍵的報警角色?(若角色形象更為明確,或許可以在懸疑感上幫到忙)
最後,該系列一向以「正直的人最危險」,貫徹在三部曲之中,但到了第三部主要兇手的角色塑造過少,導致讀者無法真正產生共鳴。再來,本篇從心理操控的罪行變為兒少剝削,內涵大不相同、描述也僅停於蜻蜓點水。反倒女傭是真正的兇手這點有神來一筆(以「扳回一城」感覺太過草率),雖然不知道是否為貫徹書標的掙扎,但的確有為作品帶來深度與震撼感。
雖然前綴可能多以批判角度思考,但我認為家弒三部曲神似帶有偵探意味的懸崖小時,讀到第一部《家弒服務》的震撼仍歷歷在目,但我認為不能限於「首部曲就是好」的迷思,反而更帶給我喘最後一口氣之意味,在閱讀第三部《家弒對決》之前,心中仍好奇為何這系列可以出到第三冊?但看完之後還是覺得有再出一冊的可能,我們就拭目以待,也期待電影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