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新政府深化碳交易系統 低碳轉型兼顧工業競爭力
在2025年6月26日的報導中,德國梅爾茨政府在氣候政策方面的延續性受到關注。聯邦環境署碳排交易管理局的專家克林根費爾德(Daniel Klingenfeld)強調,碳定價與碳交易是德國氣候政策的核心工具,並不會因政黨更替而改變。他指出,設定碳價時需兼顧產業競爭力與低碳轉型的需求。
德國的碳市場制度
德國目前運作兩套主要的碳市場制度:
1. 歐盟碳排放交易制度(EU ETS):
* 涵蓋工業與能源等高排放部門。
2. 全國排放交易制度(nETS):
* 自2021年起施行,針對建築與交通等未納入歐盟碳市場的領域。
這兩者皆以市場機制為基礎,旨在引導企業減碳,推動氣候中立目標。
政策改革與未來展望
德國正配合歐盟政策進行制度改革,預計在2027年啟動第二套歐盟碳排放交易制度(ETS2),將建築與交通部門納入碳市場。此外,為避免高碳產業外移,歐盟將推動「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自2026年起對特定進口產品課徵碳成本。
克林根費爾德表示,氣候政策必須與產業發展相容,並強調碳有價是一種具成本效益的市場機制,能以最小代價實現減碳目標。
對台灣的建議
面對台灣推動碳費與碳交易制度的努力,克林根費爾德建議應從政策組合的角度思考不同減碳機制的搭配,以提升政策的彈性與整體效能。他期待德台雙方能在現有合作基礎上持續深化交流,攜手支持台灣的永續轉型。
這些措施不僅有助於應對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挑戰,也能促進台灣的工業競爭力與環境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