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已近七月,下半年預計將在全球經濟、科技發展、地緣政治和氣候環境等面向,持續面對挑戰與轉變。
全球經濟與台灣展望
- 全球經濟放緩: 2025年下半年全球經濟預計進入放緩模式,尤其在新興市場會更為明顯。美國經濟放緩最顯著,可能降至1%以下,全年約1.35%。歐元區、英國、日本和中國的經濟展望也相對不樂觀。
- 關稅與貿易戰: 美國的關稅政策將持續對全球貿易產生衝擊,企業盈利受到影響,導致投資決策停擺。亞洲貨幣,包括台幣,在下半年甚至明年可能維持在較高價位,以利美國縮減貿易逆差。
- 台灣的挑戰與機會: 台灣作為全球AI供應鏈的關鍵一環,AI需求持續看好,這將是支撐台灣經濟增長的關鍵。然而,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特別是與中國的關係,以及全球貿易規則的重塑,都將對台灣的製造業和出口造成衝擊。企業將持續佈局東南亞市場,但需留意當地政治風險。
- 通膨與利率: 全球通膨預計保持可控,但勞動市場仍有緊張跡象。各國央行在降息決策上可能面臨兩難,因為關稅和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增加了經濟前景的複雜性。
科技發展趨勢
- AI持續引領: 生成式AI將持續飆速發展,資料中心擴建以支援其龐大算力,同時也帶來能源消耗和環境永續的挑戰。代理型AI將崛起,智慧裝置有望整合生成式AI,改變人機互動模式。
- 半導體產業: 2025年半導體市場預計成長15%,主要由AI驅動。高階記憶體(如HBM3、HBM3e)滲透率持續提升,新一代HBM4預計在下半年問世。
- 先進製程與封測: 2nm技術將是2025年晶圓製造的關鍵年,台積電、三星、英特爾都將進入2nm量產。先進封裝技術如CoWoS將持續擴產,台灣廠商將鞏固在AI晶片高階封裝的優勢。
- 6G技術: 6G技術仍在開發中,預期將在成像、位置感測及感知技術研發方面累積大量投資。
地緣政治局勢
- 美中科技戰: 美中兩國在半導體、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前沿科技領域的競爭將持續深化,供應鏈的「去風險化」或「本土化」仍是主旋律。
- 俄烏衝突影響: 俄烏衝突的外溢效應將持續影響全球能源和糧食供應鏈,能源價格波動和供應穩定性仍是焦點。
- 全球地緣政治複雜化: 世界經濟論壇(WEF)指出,全球正經歷數十年來「最複雜」的地緣政治局勢,波動與衝突正在衝擊全球成長。企業面臨的挑戰加劇,特別是關稅和貿易壁壘的影響。
- 台灣周邊情勢: 台灣企業對地緣政治風險的擔憂較全球更高,因為台灣的產業特性與地理位置使其易受牽動。
氣候與環境變化
- 極端天氣事件: 2025年極有可能成為有史以來五個最熱的年份之一。氣候變遷將導致更頻繁、更嚴重的極端天氣事件,包括高溫、乾旱、洪水和颱風,增加傳染病擴散、營養不良和糧食危機的風險。
- 颱風季: 西北太平洋在下半年預計將有21至25個颱風形成,影響台灣的數量約在3至5個,民眾需提前做好防颱準備。
- 氣候變遷挑戰: 氣候變遷將加速傳染病擴散、加劇營養不良與糧食危機,並導致資源供應失衡引發的衝突和流離失所。全球需更積極的減碳計畫和氣候行動,提升氣候韌性。
總體而言,2025年下半年將是一個充滿挑戰與機會並存的時期。全球經濟在貿易戰和地緣政治的陰影下放緩,但AI等科技創新將持續推動產業發展。同時,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繁發生也提醒我們,環境永續議題將日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