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VIDIA 的復甦之路堪稱近年科技股最驚人的逆轉之一。自 2025 年 4 月低點每股 94.21 美元反彈至 6 月底接近 157.75 美元,公司市值一舉重返約 3.8 兆美元,恢復超過 1.4 兆美元的市值損失。這波強勢上漲的主因在於人工智慧基礎建設需求激增,特別是 NVIDIA Blackwell AI 平台獲得雲端運算與企業端廣泛採用,讓市場對其資料中心主導地位重新定價。
然而,這波股價上漲背後並非僅憑市場情緒推動。NVIDIA 最新毛利率已擴張至 61%,而根據 Barclays 的預測,未來在 Blackwell Ultra 產品效能提升與供應鏈順利的情況下,毛利率有望上看 70% 中段。這樣的利潤率增長反映其高階晶片在市場上的定價優勢與製造規模。儘管美中科技限制帶來壓力,例如禁止向中國出口 H20 GPU 晶片,但市場已將約 80 億美元的潛在損失納入基準預測,分析師普遍認為這些限制風險已部分反映在股價中,若未來政策鬆綁反而可能成為利多。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場對 NVIDIA 的估值已達到歷史高點。以市值推算,若股價漲至華爾街如 Loop Capital 預期的 250 美元,市值將突破 6 兆美元。這一預測是以未來數年全球 AI 基礎建設支出將升至 2 兆美元為基礎,而 NVIDIA 將持續主導 AI 訓練與推論所需的 GPU 領域。這類預測雖具前瞻性,但若全球資本支出出現放緩,或企業 AI 投資未如預期成長,將對估值構成壓力。估值高企下,任何業績未達預期或外部風險,都可能成為觸發回調的誘因。儘管今年 5 月財報優於市場預期,但市場對下季財報的期待也相對升高,任何「不夠驚豔」的數據都可能導致股價修正。
在產業競爭力方面,NVIDIA 仍保有極強的技術護城河。從 CUDA 軟體生態系、DGX 超級電腦、到 Omniverse 虛擬模擬平台,其產品深植於微軟、亞馬遜、Google 等超大型雲端平台,以及全球主要 AI 實驗室。這些客戶的整合性與依賴度,使競爭者如 AMD、Intel 或新興的 ASIC 業者難以短期內撼動其領導地位。
但風險亦不容忽視。地緣政治與供應鏈仍是不可控因素。尤其台灣的晶片代工若出現任何政治風險,或美國進一步擴大出口限制,恐對 NVIDIA 供應鏈與銷售產生實質影響。
資本配置方面,NVIDIA 近期展現出良好的財務策略。公司利用強勁自由現金流擴大研發支出,同時啟動股票回購支持 EPS 成長,兼顧技術創新與股東報酬,進一步鞏固投資人信心。
機構持股方面,像 BlackRock、Vanguard 等資產管理巨頭近幾季持續增持 NVDA,同時相關 ETF 和選擇權市場的多頭部位也顯著增強,顯示市場對其長線發展仍持高度肯定。
技術面來看,NVIDIA 股價近期完成「黃金交叉」形態,即 50 日均線上穿 200 日均線,吸引大量短線資金進場。不過,相對強弱指數(RSI)顯示動能已接近過熱,投資人需留意短期震盪與修正風險。
總結來說,NVIDIA 在 AI 世代的領導地位難以撼動,但當前市場對其的定價已近乎「完美」。這意味著,公司未來每一季財報都必須持續超預期,每一項新產品都需順利推出,並且持續化解外部風險,才能維持估值水準。
對投資人而言,是否追價 NVDA,取決於你對 AI 長期成長趨勢的信仰程度。如果你堅信人工智慧將滲透至每一個產業環節,NVIDIA 仍可能具備向上空間;但若你傾向風險控制與估值合理性,則建議等待財報數據或宏觀環境更為明朗後再行決策。不論選擇哪條路,持續關注 AI 資本支出、毛利變化、出口政策與機構動向,將是未來判斷 NVIDIA 投資價值的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