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詐騙事件頻傳,當我們談論詐騙時,往往帶著警戒與憤怒的情緒。但若從行銷與行為設計的角度來看,這些層出不窮的詐騙手法,或許能反過來提供一些反思與學習的機會。畢竟,詐騙集團能夠在各個年齡層與不同通路中持續得手,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他們對於目標對象的理解、使用者路徑的設計、訊息傳遞的鋪排,遠比許多正規企業更為到位。
詐騙對人性的深刻洞察
詐騙之所以能得逞,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非常了解人性中的兩大驅動力:貪婪與恐懼。例如:
- 為了「賺更多錢」,受害者選擇加入陌生的投資社團;
- 害怕失去關係、被感情綁架,讓人願意借出巨額金錢;
- 面對已投入的金錢和時間,出現「沉沒成本效應」,進而一再加碼;
從中可以反思:企業在行銷與品牌傳播時,是否也足夠了解自己的TA(目標客群)?是否掌握他們做出行為的情感動力?
使用者路徑規劃的高明手法
詐騙在使用者路徑(User Journey)上的規劃,幾乎是一套完整的「銷售漏斗」。從第一接觸(例如一封看似中立的私訊、一個推薦連結),到後續的多次加強(假檢警、群組成員熱情回應、獲利截圖等社會證明),再到實際「購買」(填寫假表單、轉帳操作、如何回應銀行行員)——整個過程就像一場高明的轉換設計,讓人一步步陷入,無法抽身。
對照正規企業在行銷中遇到的問題:使用者找不到付款按鈕、導購過程斷裂、客服無法即時應對、表單太長導致填寫中止……詐騙集團彷彿反而是更懂得「設計轉換」的高手。
這提醒了企業:光是吸引注意力不夠,整體的流程設計、每一個節點的用戶體驗,才是真正促成轉換的關鍵。
行銷應用與反思
詐騙行為無論在道德或法律層面都不可取,但他們所運用的心理機制與技術流程,卻值得我們在合法與合情的框架內借鏡:
- 深入研究TA:理解用戶的動機、習慣與潛在情緒需求
- 優化觸點體驗:像是強化 SEO 提升搜尋能見度、調整官網 UI 讓操作更直覺、避免冗長的轉換流程等等
- 設計動機引導:適當運用行為心理學,讓用戶在情感與理性的平衡中做出行動決策
- 建立信任感與社會證明:真實的用戶故事、公開透明的運作流程,會比誇大其詞的廣告更能說服人
詐騙的可怕在於它對人性的利用與流程設計的精準,但這也正反映出一個事實:人不是永遠理性的生物,而是情緒與情境共同驅動的生物。在做行銷、設計產品或經營品牌時,企業也需要更認真地面對這個現實。畢竟,設計一個人會「願意走完」的路,比只設計一個好看的廣告或一個強調功能的產品,來得更有用。
這也是我們從詐騙學到的最現實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