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險產品雖具吸引力,但也伴隨外匯、稅務、法律、理賠與後續管理等風險,需審慎評估。以下是根據實務經驗與監管實情整理的建議,幫助你判斷:什麼樣的台灣人比較適合赴港投保?
⸻
✅ 適合赴港買保單的台灣人特徵
1. 有港幣或美元資產/收入者
若本身就有穩定的外幣收入(例如港幣、美金),或投資帳戶以外幣計價,香港保單以外幣為主(多為港幣、美元),不會因匯率造成太大負擔,資金也更容易調動。
📌 案例:台灣貿易公司老闆林先生(45歲)
林先生從事進出口貿易,每年有約20%的營收以港幣和美元結算,平常也會將盈餘放在境外帳戶投資。因為手上已有不少外幣,匯入香港買保單不需額外換匯,又能選擇保單幣別與資產配置搭配。
林先生選擇了一張美元分紅終身壽險,搭配傳承架構,未來資產轉移也較具彈性。
2. 有資產傳承/財富保值需求
香港壽險多為高槓桿壽險(如終身壽險、萬用壽險),具有保單價值累積快、可作資產傳承與家族信託規劃之用。
→ 特別適合資產規模達千萬以上、有傳承意識的家庭。
📌 案例:退休醫師張女士(63歲)
張女士退休後擁有約7,000萬元台幣資產,但名下不動產多、金融資產相對單一。她擔心未來子女因遺產稅、資產分割問題產生紛爭。經獨立理財顧問建議,她可將部分資金轉為具保障與現金價值的終身壽險,指定子女為後備受保人,完成明確分配。
✅ 她選擇赴港投保一張回本快速的分紅型壽險,不僅傳承效率高,還能維持流動性。
3. 想分散資金與法律風險的人
香港法制獨立、保單資產常可納入信託架構,具資產保護功能。部分高資產人士會將部分資產放於香港保單,以降低單一法域風險。
📌 案例:台商林董(50歲)在兩岸營運公司
林董在台灣與中國大陸各有實體企業,但為了避開單一法域風險與可能出現的政治不確定性,他希望將部分流動資產移至香港,用於資產隔離與穩定增值。
✅ 林董以公司盈餘匯入香港帳戶,轉購一張可增值又可質押貸款的萬用壽險保單,作為長期資金「保底艙」,也能配合資產再融資需求。
4.有高額保單需求,又不想處理複雜的核保程序
📌 案例:金融背景出身的王小姐(28歲)
王小姐經常赴港,熟悉保單結構與核保要求,她發現台灣核保額度偏低,不足夠她的配置需求。她比對後發現香港某些分紅壽險與重疾險的免體檢額度高的設計更符合其投保所需的要求。
✅ 她赴港投保一張可重複多次理賠保額50萬美金的重疾險、投保一張保額200萬美金的終身壽險,未來可搭配傳承規劃與海外銀行帳戶進行整合管理。
5. 對保單設計、槓桿結構有進一步要求者
📌 案例:財務背景出身的蔡小姐(38歲)
蔡小姐熟悉保單現金流結構與內部報酬率,她發現台灣某些儲蓄險的解約成本與回本期過長,不符合她的配置需求。她比對後發現香港某些分紅壽險與彈性設計更符合高資產活化目的。
✅ 她赴港投保一張可彈性提領、利息結構透明的分紅壽險,未來可搭配美元計價資產與外幣進行整合管理。
⸻
🔍 補充說明:這些案例共通的三大前提條件
1. 具備一定的資金規模或外幣資源
• 多數香港保單的起保門檻為10,000美元以上(約30萬台幣)
• 有外幣/海外帳戶會更順利
2. 對保單用途有清楚規劃
• 保障、資產配置、傳承目的清楚,不是單純追求「高收益」
3. 能負擔與管理後續操作
• 包括匯款、申報、理賠管理
⸻
不是「有錢人」才該買,是「有目的、有規劃」才值得買
香港保單不是萬靈丹,也不是特權產品。若你符合以上案例特徵之一,且有中長期資產配置或傳承目標,香港保單可以是很有價值的工具。但前提是,你清楚需求、理解結構、合規持有,才能真正發揮它的優勢。
M.
M&P 傳承誌主筆
Mind & Purpose in Every 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