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旅遊的大門再次敞開,讓憋了好久的台灣人開始飛行,今年我們也計劃要帶家中兩老,兩個小毛頭一起去一場久違的「家族之旅」。
先說我很喜歡旅遊,我是自己甘願會去做很多旅遊功課的超級計畫人,如果不是因為養貓養小孩,我真的會想去考導遊領隊,可惜家裡老貓貓高齡16歲,我無法拋下他離家。
隨著時代的變遷,網路資訊發達,有越來越多的文章或影片傳達:「你應該要趁現在/年輕的時候去旅行,而不是把錢留到老死。」人生不是只有一種活法,如同現代女性也不是只有嫁人生子這一條路,即使嫁人生子,也可以有所選擇。
加上前一陣子我讀了「別把你的錢留到死」這本書(推薦!),覺得裡面的觀念很認同也很新穎,特別是記憶股息的段落,舉例來說:旅遊雖然花掉了錢,但回饋的記憶股息(如果是很好的回憶)是會懷念一輩子的!
可是當我跟身邊的親友分享時,對方卻紛紛抱持著保留的態度,有點像是:你不應該存了錢就拿去旅遊花掉。他們一般認知是,你應該為了以後的退休金、房貸、孩子的教育費,好好認真的賺錢存錢,旅遊就是有錢人在做的事,你現在把錢花掉了,那以後怎麼辦?你已經40歲了,如果沒有好好工作幫自己存老本,以後只會過得更慘。
聽起來,也沒有哪裡錯誤。
從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到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大部分的人都遵循著社會的價值觀,拼命努力的工作賺錢,等到組成家庭,要買房、要買車、要生小孩,要扶養父母,每天都周旋在柴米油鹽的煩惱中,根本很難再想旅遊世界的事。
不過我很欽佩一個大學同學,她在畢業後雖然放棄打工度假的夢想,步入婚姻、生小孩,可是等孩子上國中了,她研究便宜機票住宿,一樣帶著孩子飛去歐洲圓夢,真的很了不起。
基本上,我很鼓勵年輕人能旅遊就去旅遊,沒有很多錢也沒關係,因為身體是有本錢窮遊的,回想我自己去柬埔寨旅行時才20幾歲,可以穿著牛仔褲上山下海一整天、忍受高溫炎熱、蚊蟲叮咬、房間漏水,甚至可以蹲在糞坑上廁所🤣......你如果說我現在40歲了,還要出國去忍受這些“煎熬”,那必定是那個地方有我人生的夢想。
而且,年輕的空白處能夠接受很多文化、飲食上的不同,相較於口味、習慣已經固定的長輩,更能去嘗試許許多多的新鮮事物。
我還記得我30歲蜜月去歐洲自助,在義大利波西塔諾的公車站因為等車太無聊,跟同樣等車的人胡亂聊了起來,有一對年邁的夫妻說,他們每年的結婚紀念日都約好要一起旅行(是啦,歐洲人要跨國旅行比我們方便也平價多了...),他們沒有因為老了、習慣了就不想出門,而是繼續好好的編織專屬他們的人生。

波西塔諾怎麼拍都像是明信片一樣
那,我這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婦女,到底要什麼時候去旅行?
這也是我今年開始認真執行不消費計畫的起因。因為我發現,旅行帶給我的「記憶股息」是如此的甜美動人:
像是跟老公去峇里島,第一次入住號稱「天堂」的烏布Vila
像是全家第一次家族旅行,在滑雪場玩雪盆翻車的爆笑景象
像是第一次帶長輩去日本,過了N年,外公還會說當時的我把他牽得牢牢的怕他走丟(我聽了真的眼眶泛淚)
如果我知道下個月人生就要結束,我一定會很後悔我還沒看到埃及的金字塔,還沒跟老公去他打工度假過的澳洲紐西蘭~~
可能有些人覺得賺大錢、住好房、買好車、吃大餐是他的人生夢想清單,那都沒有關係,重點是你的人生,你得知道自己沒達成哪些事會後悔。
因為存錢去旅行是我人生的夢想清單,我想要老的時候、走不動的時候,可以細細回味我走過的每一塊土地,在過世的那一刻想著:啊,真是太好玩了。(這句話甚至想拿來寫墓誌銘,但後來想到我想要環保點沒有要土葬啊哈哈哈哈哈)
如果你問我:人生在世的意義是什麼?
不就是希望老死的時候盡量沒有重大遺憾不是嗎?
現在還不晚,趕快列出你的人生夢想清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