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季花海! 以硫華菊為主題
前些日子工作繁忙,距離上次更新一轉眼就過三個月了。
這段期間,感謝讀者私訊我討論園藝相關問題,這有助我改善日後的文章內容。
也有讀者詢問我發文狀況,也是非常感謝,這讓我知道我的文章是有人關注的,這是很大的動力。
除了讀者外,VOCUS也在前幾天寄了一封「您打算隱入山林當賢者了嗎?」的信給我,提醒我繼續創作。
原來官方催更這麼嗆的嗎?
看得我都心生愧疚,趁這幾天空檔,我趕緊收集素材,寫文章分享園藝。
那麼,我這次要分享什麼呢?
首先詢問各位讀者,是否還記得我在今年二月分享的大波斯菊花海?
那是籌備了快5個月,經歷颱風、寒流、豪雨等天災,好不容易完成的冬季粉色花海。(回顧: <鋒面到,雲雨中的大波斯菊花海>)
而這次~ Season II~
是夏季的金色花海 - 硫華菊!
來看看這片花海的故事吧~
硫華菊? 那是什麼?
硫華菊?
沒聽過,那是什麼特殊的草花嗎?
好吧,其實它的另一個名字叫黃波斯菊。
這個名字應該很多人熟悉了吧?
硫華菊是「硫磺菊」的近似音,之所以叫這個名稱,據說是因為它的金黃色花瓣與硫磺的顏色相近。
它的學名是Cosmos sulphureus。
其中的 'sulphureus' 就有硫磺的意思。
那為什麼又叫作黃波斯菊呢? 這很容易聯想,因為它的形態和大波斯菊很相近。
相近到許多人會混淆,包括以前的我。
大波斯菊(Cosmos bipinnatus)不是黃波斯菊,兩者雖然都被歸類在秋英屬(Cosmos),但卻是不同種植物。
並不是同一種植物不同花色。
在生長習性上,兩者有明顯的差異:
大波斯菊是短日照植物,比較不耐臺灣的暑熱,所以通常在秋-冬季開始種植,是冬-春季花海常用的草花。
黃波斯菊則相反,它不是短日照植物,全年都可以開花,加上耐熱性強,即便是在酷熱的高屏地區也是可以開得很好,所以是夏秋季常見的觀賞性草花。
另外,硫華菊的葉片比較寬大,這也是一個用來與大波斯菊區別的特徵。
在規劃這次花海時,因為預計要在夏季開放,所選用的植物需要有一定的耐熱性與易開花性,硫華菊於是被納入我的候選名單中。
最後,在眾多適合夏季的植物中,硫華菊脫穎而出,原因是它的花色。
金黃色花朵能夠充分映照出夏天的意象 - 陽光明媚、活潑熱情 – 而這正是我想營造出的夏日氛圍。

金燦的硫華菊可以映照出夏季的活力
綠肥掩施,養成更滿的花海
與上次的大波斯菊花海不同,這季花海的花量更多,籌備過程也更加順利。
天氣是一大主因,這次沒有遇到什麼大風大雨,人員與機具的施作相對容易,植物也因此順利抽高開花。
此外,土壤品質的改善也是讓本季花海更為「豐滿」的原因。
這次的硫華菊花海,是將上次的大波斯菊翻耕當作綠肥1後,再次整地、播種而形成的花海。
事實上,這塊種植花海的土地在早期是一個高爾夫球場,場地中的土壤是從外地運來的客土。
經過檢驗,這些客土缺乏養分、pH值過低、排水不佳,實在不適合種植作物。
經過了這一次綠肥掩施,讓土壤有機質(SOM)2增加,有助形成土壤團粒結構3,這提高了土壤的排水能力。
掩施後的植物殘體經過微生物分解,成為堆肥,增加了土中養分。
排水性與肥分的提高,塑造出更好的花海。
當然,像這樣以相對永續的方式改良土壤,也節省了肥料成本。
而這次的硫華菊之後也會成為綠肥,做為下一季花海的肥料。
經過多次的綠肥花海輪作,逐漸將土壤的品質帶起來。
沒錯,也就是說,之後還會有花海!
各位可以好好期待~
擴展範圍,延伸更大的花海
如果你上次有來看過大波斯菊花海,那這次來,會發現更為壯觀。
是的,這次的花海除了花量更滿外,範圍也增加了一倍,也就是從2分地擴大至4分地。
上一次的2分地除了硫華菊外,還有大波絲菊共存其中,兩者一起構成五彩繽紛的景色。
因為上一季的大波斯菊開花結果後,種子(應該稱為瘦果)落入土中再次發芽生長,到了現在也一起開花。

在第一片土地中,上一季的大波斯菊陪襯著這一季的硫華菊,形成另一種風格的花海
不過如前面所述,大波斯菊較不適合在夏季開花,所以在這片花海中,大波斯菊是扮演著「陪襯」的腳色。
而擴展出的另外2分地,則是整片的硫華菊,純粹的金黃色花海。
所以這次,你其實可以體驗到兩種夏季風格的花海。
一是活潑奔放的熱情,二是陽光灑落的耀眼,兩者都體現夏日的溫暖與活力。

在延伸的第二片土地上,純粹的硫華菊,給人與第一片花海截然不同的感受
當這兩片花海終於形成時,我自己都感到驚艷,到現場拿起手機就是拍拍拍,想要記錄當下的感動。
但始終拍不出心理的那種感受。
也許我拍照技術不夠好,不過那種臨場感我實在沒辦法在照片中呈現。
當下我只覺得,比起看照片,還是須要身臨現場,才能夠體會所謂的「數大就是美」。
可能,除了映入眼簾的景色外,腳踏土壤的感受、夏日微風的吹拂、花間蜜蜂的嗡鳴,在在加強了這份美感。
好比在電視上看到的美食,你並不會只看看就滿足,因為電視無法呈現香氣、風味與口感。
你總要吃過一次才能體會節目主持人當下的驚艷。
走進花海步道,沉浸在夏日氛圍
為了讓遊客能進一步與花海互動(方便拍照),這次花海中設置了步道。
步道是用碎木屑鋪墊的,為的是之後翻耕時,可將木屑一起拌入土中,達到改良土壤的目的。
步道從花海入口開始,蜿蜒深入花海,彷彿將人帶入某個秘境。
遊客可以沿著步道走進花海中,享受被花包圍的感覺。
你不再是旁觀者,不僅僅是遠距離觀賞,你自己也將融入在這片景色中。
你在花海中看見蝴蝶飛舞、蜜蜂採蜜,同時也感受夏日微風,整片花海就在你身旁隨風擺動。
喔對了,你還有很大的機會可以在花海中仰望天上盤旋的老鷹。
這座山可是老鷹的棲息地。
當地人稱為「老鷹的家」。

走進花海步道,隱身於花海中
場景準備好了,等你來開啟屬於你的夏日物語
我個人認為,本季的花海比上次豐富許多,不只花況,還包括路線與佈景。
這次的花海籌備不光只是讓花盛開,還開始注重遊客如何與場景互動。
因為這麼好的風景,如果只是遠望,那就太可惜了。
就像春季的賞櫻,你不只看櫻花,還要在櫻花樹下鋪上墊子野餐。
試想,當你和家人、朋友或情人,在這樣的充滿夏日氛圍中的花海中漫步、嬉鬧或席地而坐,這會是多好的回憶。
屬於你的夏日物語可能將從此展開~
----------
花海在哪裡?
如果你想參觀文中花海,順便搖曳露營,可點選下面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KpmpAqLwL/
----------
【園藝筆記】
- 綠肥作物(Green Manure Crop): 指栽培後可將莖葉翻埋入土中,用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物,例如:大波斯菊。
- 土壤有機質(Soil Organic Matter, SOM): 泛指土壤中處於不同分解階段的有機物,但不包括尚未分解的的生物殘體與排泄物。例如:土中腐爛的葉子是一種SOM,但剛從樹上落下的葉片則不是。
- 團粒結構(Aggregated Structure): 指土壤顆粒聚集形成的小球結構,這種結構有助改善土壤的保水性與通氣性。
【關於作者】
一位住在南投的園藝技師, 主要從事小果類作物栽培,兼種香藥草與觀賞性植物。閒暇時寫寫園藝文章,分享自己的所學經驗與生活趣事。如果你有想知道的園藝大小事,歡迎留言告訴我,有機會在接下來的文章中討論喔! 我的FB粉絲頁<莓園-園藝工作室>,邀您按讚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