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盤剛採收的福山萵苣與綠火焰萵苣
去年(2024年)十月,應工作需求,我臨時需上北部山區以有機的方式種植一批蔬菜。
當時已經要秋末了,理所當然是要種植冬季蔬菜。
說到冬季蔬菜,格友們首先想到什麼呢?
相信許多人想到的是高麗菜、白菜、花椰菜等蔬菜吧?
這些冬季產出的十字花科蔬菜,無論形態、顏色、質地與口感,往往都比夏季產出的優良,好吃程度也讓人印象深刻。
然而,雖然冬季是栽培適期,要種出品質良好的十字花科蔬菜,仍是沒有想像中的簡單。
我自己出於興趣,曾經在入冬時隨意種植一批也屬於十字花科的青江菜,打算過年期間採收好好享用。
但後來以失敗收場,主要是因為蟲害。
之前種植的青江菜,上面爬滿黃條葉蚤,跳躍能力非常強
黃條葉蚤!
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蟲之一,黃條葉蚤(農民又稱作「跳仔」),那時蜂擁而至,瘋狂啃食我的青江菜。
那可怕的跳躍遷徙能力,即便我ㄘㄟˋ心使用化學農藥,牠們也在我噴藥時跳走,噴完後跳回來繼續吃菜。
最後我只好提早採收,從葉蚤手中搶幾棵能看的菜來吃。
那時我真的深刻的體會到,要種出漂亮的蔬菜,需要付出多少努力。
基於自己的慘痛經驗,這次北上種菜的任務我不考慮十字花科蔬菜。
因為是要用有機栽培,不能夠噴藥,且當地是露天環境,沒有設施可以防蟲。
我需要更不易有病蟲害的作物。
一番思考後,我選擇屬於菊科的萵苣。
我考量三個因素:
第一,萵苣病蟲害較少。
第二,現在也是萵苣種植適期。
第三,在飲食精緻的北部,對於可做成生菜的萵苣,接受度應不錯,加上都市地區步調繁忙,許多人沒辦法花太多時間做菜,萵苣只需要簡單烹調就可以食用,簡單方便,適合忙碌的大眾。
現採的福山萵苣,只要簡單川燙就可食用
打定主意後,我便匆匆前往購買苗栽。
我主要找半結球萵苣。
不像結球萵苣那樣葉片會包成一顆密實的球,當你想吃的時候,半結球萵苣可依你的食量,從外層輕易剝取適量的葉片來吃。
同時,也不像不結球萵苣那樣葉片散生,而是具有一定的聚生性,這在栽培管理上相對方便,而個人認為,賣相也較佳。
現採的綠火焰萵苣,是做生菜沙啦的好食材
種類上,我選擇福山萵苣和綠火焰萵苣。
福山萵苣就是大家常聽到的大陸妹,為什麼叫大陸妹? 據說是誤傳,因為是從大陸引進的萵苣,原本稱作大陸萵苣或大陸A菜(台灣產的萵苣俗稱A菜),後來傳來傳去,就被誤稱為大陸妹。
福山萵苣只要快速川燙就可以食用,對於不太能接受生菜的人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當然也可以當生菜,拿來包烤肉也不錯。
綠火焰萵苣,葉片呈鋸齒狀,形似火焰,在生菜沙拉中常見到它的身影。
當然,不同的萵苣,各有各的優點,這只是我這次的選擇條件。
原本預計定植後兩個月採收,但萵苣生長速率卻不符期待。
北部山區氣溫太低,萵苣生長緩慢以致採收延後,這是我忽略的一個因子。
生育期太長的缺點,除了產能下降外,進入春季後逐日增加的光週期(Photoperiod)1將會影響萵苣的開花生理。
萵苣頂部出現花蕾
一般來說,萵苣屬於長日照植物,逐日增加的日照時數(實際上是逐日減少的黑暗時數),誘導萵苣頂芽花芽分化(Flower bud differentiation)2。
原本不斷分生出葉片的頂芽,因變成花芽而不再產生新葉,葉片產量因此下降。
隨著花芽發育(Flower bud development)3,萵苣中心形成花苔並向上抽出(稱作抽苔, Bolting),植株外觀開始變成寶塔型,葉片形態也出現變形、縮小。
花苔是一個很強的代謝庫(Metabolic sink)4,可以從葉片強奪養分,葉片中的營養物質(主要是醣類)轉往花苔運送,造成葉片的營養價值降低、甜味減少。
另外,一些具有苦味的萜類化合物(Terpenoids)5,將隨萵苣生長時間增加而增加,也隨抽苔開花而增加,造成葉片吃起來苦苦的。
總之,萵苣一旦進入開花階段,將失去商品價值。
這僅僅是一個氣溫上的失誤,卻可能造成全盤皆輸的局面。
然而還有另一個失誤。
北部連日降雨,一直下!
身為中部人的我雖曾經在北部工作,知道會下雨,但沒料到山區更嚴重。
雖然萵苣的病害較少,但連日降雨仍會有很大的機率讓萵苣生病。
例如:菌核病、露菌病,好發於低溫潮濕的環境下。
受感染的萵苣將腐爛、不能食用。
兩個失誤,讓我心中不安,難道這次任務將以失敗收場?
採用有機方式栽培的福山萵苣
燙過的萵苣搭配日式餃子沾醬
心中的不安直到我這個月冒著寒流上山,看到現場的萵苣時,才一掃而空。
萵苣很健康,沒有病蟲害,長得很漂亮,賣相不錯。
不過有個位數的福山萵苣已經出現花蕾。
二月的光週期仍在12小時以內,這樣的環境能夠使萵苣花芽分化嗎? 讓問題我思考了一段時間。
但追本溯源,這些福山萵苣的苗是我臨時在菜苗行買的,品種不明確,對光週期與溫度等開花調節因子的敏感性也可能不同。
撇開這幾棵特例不論,其他的萵苣是具有商品價值的。
這讓我鬆了一口氣,之後是喜悅與興奮。
接著便馬上採一棵福山萵苣到屋內煮來吃。
結果也是出乎意料的好吃:
現採的福山萵苣,洗乾淨並剝好葉。
滾水燙兩分鐘後起鍋上盤,搭配微鹹微酸的日式餃子沾醬(個人喜好)。
咬下去先是清脆口感,然後帶出菜的甜味。
正值寒流,在寒冷的天氣裡吃親手種的、自己煮的、熱呼呼的燙萵苣。
一種在外露營的感覺,伴隨滿滿成就感。
這便是忙裡偷閒的生活樂趣。
在吃的同時,我開始思考前因後果。
我考慮到低溫和降雨2個因子,但少了相互關係。
萵苣的病害,如先前提到的菌核病、露菌病,好發於低溫高濕環境。
約15~25℃的低溫加上多雨,會使病害嚴重。
然而北部山區的氣溫更低,日均溫可小於15℃(像我採收當天日間氣溫只有10℃,夜溫更低),足以抑制病原菌活性。
低溫讓病害減少,雖然北部連日降雨,植株依然健壯,沒有爛掉。
正所謂,因禍得福?
然而,更深入去想,又有一些變因。
例如:去年(2024年)十二月開始是反聖嬰,氣溫本就較往年低,會不會這次只是運氣好?
我若想要繼續用有機的方式栽種萵苣,可能還是需要設施輔助...?
或者我應該要去拉一下當地的歷年氣象資料來做分析?
以及,萵苣品種的來源,可能要追溯一下? 或者下次自己育苗?
越想越複雜...最後,算了,這些問題先擱一邊吧。
現在還是先享受眼前的成果。
反正下次種植至少是半年後呢。
吃完萵苣,我起身到外再採幾顆萵苣入屋,開始拍照。
原本只是想要紀錄,但越拍越有興致,開始擺飾起來。
結果把萵苣拍得像微景觀一樣。
乍看之下還以為是哪個園藝人員的作品(我不就是嗎?)
拍得像是苔蘚微景觀的萵苣與長眼睛的石頭
玩完後,踏出屋子,正好一群臺灣藍鵲飛到眼前的樹上休息。
我趕緊再拿手機拍下這幾隻臺灣特有種的身影。
牠們展翅飛翔的樣子非常華麗,可惜我攝影技術不佳,沒有拍下來。
但這也足夠了,中部地區可是很難看到牠們身影的。
能夠近距離看到台灣藍鵲(而且沒被啄),算是過年過後的好兆頭吧。
恰好飛到眼前的臺灣藍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