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發現有個日本網站會現場直播日本甲子園的比賽,連地區大會的比賽都會直播,於是空閒的時候就會看一下被台灣日職迷捧上天的甲子園比賽強度倒底是如何?
去年甲子園球場開賽後才看到比賽,不是從第一場比賽就開始看,所以對球員的印象可能不是很精確,尤其是投手的球速,日本高中棒球操投手的現象很常見,每場比賽背號1號的投手丟個100多球比比皆是,還可能連續出場,雖然每場比賽有不同天數的間隔時間,但是球隊的第三場比賽時,同樣的投手的球速可能因為疲累而降低。
賽制影響養成效果
夏季甲子園(全國高等學校野球選手權大會)的賽制是每個府和縣一間學校參加,北海道和東京都因為學校數量較多,所以名額是兩間學校。每個都道府縣的代表學校由地方大會產生,以2025年為例,地方大會從六月底開始,選出八月初在大阪甲子園球場舉行的夏季甲子園大賽的代表校。地方大會和甲子園比賽都是採用單敗淘汰制。今年我從北海道和沖繩的地方大會比賽開始看,第一階段的學校實力落差很大,會出現41:2這種懸殊比數,就像台灣的黑豹旗比賽,一開始的賽事水準落差很大,但是地方大會裡實力比較差的學校,還是比台灣那些一看就知道沒打過球的社團球隊好多了。
整體來看,地方大會球隊的實力一般,要看到比較強的球隊可能要等到8強甚至4強的比賽才有機會。如果拿剛結束的玉山盃來比較,北海道和沖繩這兩個地方大會實力前兩名的學校,大概是玉山盃或木棒聯賽中段好一點的水準。
至於晉級到甲子園比賽學校的實力,等8月初開始再來評論。不過根據前兩年觀賽經驗,台灣木棒聯賽的前四強進甲子園前四強沒什麼問題。
如果就選手能力養成這個面向來說,甲子園相關比賽這種沒有實力分級的單敗淘汰賽制並不是個好賽制,因為強度不夠。強度不夠可以分成兩個層面來說,第一個是比賽場數量,第二個是對手實力。
棒球是一個重視技術大於先天運動能力的運動,因為棒球難度很高,不管是打擊守備還是投球,都需要大量的練習和比賽才能精通,而且有品質的比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有些經驗必須透過實戰比賽才能累積,無法光靠練球獲得。
以打擊來說,除了需要大量的練習來調整和最佳化擊球機制,還需要大量的實戰比賽,從對戰投手的各種球速,各種進壘角度,不同的變化球才能累積經驗,打出好成績。而且從高強度比賽遇到的強投所累積的經驗是低強度比賽遠不及的。
我常舉一個例子,在日本職棒球隊中,通常只有中心棒次少數幾個打者是好的,多數打者的打擊能力都普通甚至不合格,但是這些普通打者可以也是可以從整體水準很高的日本投手中擊出安打,為什麼?因為他們看優質投手看多了,偶而打幾支安打是合理的。
高品質比賽很要的另一個原因是,在一個選手的成長過程中,在特定的年齡必須學得相應的能力,才能夠繼續往下一個層級走,和其他球員競爭。例如你缺乏大量少棒比賽得到的經驗,跳關從青少棒開始比賽,你先天就比從少棒打上來的球員處於劣勢。當然凡事都有例外,天才可以跳級,但是這個世界上天才很少。
比賽強度不夠
回到甲子園,光靠夏季與春季甲子園相關的比賽,一個球員每一年可以累積到的打席數,投球局數和經驗都是很有限。我不了解日本高中球隊每年的比賽狀況,從網路找到的資料來說,春夏甲子園相關的比賽,加上國民體育大會,明治神宮大會等四大賽以外,我找不到固定的中小型賽事。
根據強者我朋友的說法,近年來日本球界也意識到比賽的重要性,光是練習的效果有限。除了四大賽,強校通常會找同一地區的學校,幾個學校一起打短期的比賽,這種比賽通常不是公開的比賽,而強校一年的比賽可能有80場。
但是這些自辦比賽的強度,四大賽加上自辦賽,一個日本高中球員每年可以打的有品質的比賽數量可能不多,如果再考量A隊B隊、先發和替補球員的話,非一線球員或者低年級的球員的比賽數量就更少了。
第二是比賽強度,你的對手越強,比賽的競賽強度越高,你能得到的經驗值累積的就越快,品質也越好。地區大會的比賽,各隊的實力差距很大,實力相近的比賽通常是在地區大會最後的8強4強決賽才開始,而且你只要輸一場,今年的比賽就結束了。在這樣的狀態下,高強度的比賽數量也相對不多。
拿台灣相比,高中聯賽會分成鋁棒組和木棒組,二線的球員也可以在鋁棒組取得出賽數量累積經驗,而木棒組球員可以得到的經驗也比較多。台灣各種大大小小盃賽很多,從年初到年底都有比賽,部分日期相近的比賽可以被視為一個短期的聯賽,所以一整年的賽事可以視為由幾個長度不一的聯賽組成。
賽制方面,台灣常用賽制是預賽使用分組循環賽制,每個小組球隊必須和每一隻同組球隊對戰過,再依照戰績晉級到第二階段以後的賽程,所以就算是實力比較差的學校,在預賽都可以和強隊比賽累積經驗,所以球員每一年可以打的比賽相較日本多,而且賽事也比較集中。
在強度方面,撇開雞肋黑豹旗比賽不說,比賽強度高實力也平均,對選手累積高品質經驗幫助很大。所以就高中這個層級來說,實際觀察,整體平均水準來說,台灣木聯的球隊是高於晉級甲子園的球隊的。其中一個實力的觀察指標是投手球速,台灣中等實力以上的高中都可以看到均速超過140km/h的投手,有時候連實力比較差的學校都可以看到。投手出現偏差很大的投球的機率,台灣高中學校比甲子園少見。另外就是看打者揮擊的狀況,拿鋁棒的甲子園打者可以對付的球速和台灣木棒組比,整體打擊實力台灣還是比較強一些。
當然啦,日本棒球人口基數大,每年出幾個特別強的選手很合理,這就是基數大的優勢。
練球時間真的不長?
台灣日職迷都有一個迷思,日本高中的練球時間比台灣短很多,是真的嗎?
現在網路發達,Youtube都找得到甲子園名校球隊的一日作息,每個學校的作息不一定,根據我看了幾個學校的總結,練習時間很長啊。多數名校的球員都集中住宿,早上一早就開始自主練習,不過也有看過有的學校晨練是強制的,自主練習多是一些體能或簡單的技能練習,練習到上課前結束。
接下來是依據學校和區域不同,14:30~15:30下課後的正式練習,練習時間大概在18:00~19:30結束,之後還有夜練,針對體能和投打技能強化,所以練習完全結束可能是在20:00~21:00,依據學校而定。所以這樣的練習時間還不多嗎? 根據我的觀察,可以讀書的時間就是在吃完晚餐洗完澡洗完衣服的22:00以後,或者選擇不參加晨練,利用早上才有時間讀書。
對那些想要在甲子園打出好成績,夢想進職棒的球員來說,每天的練習時間是很長的,絕對不是台灣那些日職迷想像中的社團型的球隊的練習時間。認為練習時間不長就可以精通棒球的人是不是太瞧不起棒球這項運動。
高中是一個棒球員養成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階段,有天賦的球員高中畢業後就可以在職棒競爭,日本有這麼多棒球人口,但是高中棒球的強度卻沒有成正比是有點可惜的。在美國和台灣,接近聯賽的賽制對高中選手的養成是正面的,高中畢業後,就可以選擇進職棒,而在美國還可以選擇進大學,在更高強度的比賽兩年後,在投入職棒比賽。
台灣比較可惜的是,大學和業餘成棒的競技強度沒有高中比賽高,所以你選擇進大學的風險就是,和高中畢業就進職棒的球員相比,成長的幅度小很多。一個同樣是21歲的球員,你在職棒二軍的比賽和進大學或成棒球隊打三年比賽相比,二軍比賽累積的高品質經驗好多了。這也是為什麼開放高中畢業打職棒後,球探部門功能完整的台灣職棒球隊,選秀選進的高中畢業生比大學生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