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許不妨這樣區分,世上只有兩種人,買書和不買書。
網路因緣,我在臉書認識了好些書友,書友提及逛書店常常哀鴻遍野。某人日前只去台北國際書展一次,忍不住告白花了新台幣八千多元,已用完今年買新書的配額。損友不是第一天認識他,紛紛提議解套,「你還有舊書的配額吧?」、「明年的配額先挪來用。」、「提高配額不就得了?」會弄出買書配額,許是先前與家人協商折衝過的,我不敢直問超出配額的下場。買書可能買出家庭糾紛,這大概是不買書之人無法想像的。
書友若自曝步入書店全身而退,眾人大多連聲恭喜,成熟有克制力、省荷包省空間、「不役於物,自由自在」等等,各人回應幾乎是一場集體的自我懺悔。然而,過不了多久,若有人喜孜孜地炫耀多方蒐羅而來的戰果,不論是難得的版本,珍稀的作者簽名,或了不起的得書因緣,大夥依然歡喜讚嘆,繼續聊起書店與書。忘了之前信誓旦旦,向自己以及眾人宣告,從今以後少買一點。我家也有個買書不知節制的人。上回我大發慈悲,讓先生自行上網路書店買書,他在半夜逛了一、兩個小時,叫醒有信用卡的我結帳。迷迷糊糊的我處理完畢,看了結帳金額突然清醒,馬幣一千多元!先生吞吞吐吐地表示,他很久很久才買一次新書,實在忍不住,也已經刪掉好多本。這次正好又有小王子筆記本,他大小各買一本,很漂亮喔,總之都是小王子惹的禍。帳都結了,還能怎麼辦?我氣炸了,嘮嘮叨叨好幾天,此後再也不讓先生上網買書。
對某些人來說,書店是銷金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