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馬來西亞馬六甲某畫廊舉辦「東南亞百位書法名家春聯邀請展」,除了大馬書法家,尚有較為罕見的印尼、泰國、緬甸,汶萊、新加坡、柬埔寨等,東南亞各國書法家的作品。其中一位緬甸書法家,將和諧的「和」,寫為繁體字,清末名臣翁同龢的「龢」,從選字便見用心。
先生提醒我,一旁知名書法家符永剛現場揮毫的「任性逍遙」四字,線條靈動,狂放灑脫,形式呼應內容,相當精彩。在人聲鼎沸的現場,書法家不受環境影響,照樣完成優秀的作品,想來相當不容易。
我很喜歡「讀書隨處淨土,閉門即是深山」這副春聯。書法秀麗,文辭雅致,顯見詩禮之家的氣度。未能成長於書香世家,其實無須遺憾,讀書不妨從自己開始。無論如何,鼓勵自己和家人多讀書,總是好的。掛在末端的「又是新年,依然故我」,書法和文辭同樣桀驁不馴,看似不俗。此聯的書法家或許是自詡,一身傲骨不為俗務折腰。又或者其實是自傷進步緩慢,新的一年,自己卻原地踏步。欣賞文藝作品,讀者大可有自己的詮釋,未必非以作者為準,反正世上也沒多少事有標準答案。
春聯一般多是五七言,那是由近體詩發展而來的的傳統。四六言雖相對少見,倒也不是變體,而是源自另一個更古老的傳統:駢文。駢文盛於魏晉、六朝、唐朝,優點是雕章鏤句,文辭華美,不過優點同時亦是缺點,太過講究字詞雕琢,難免華而不實。駢文雖於宋代沒落,卻仍頑強地在文學界保留一個位置,歷代知名祭文,幾乎都以駢文寫就。四六文展現另一種文字的韻律,也很有趣。
部份春聯用語如瑞雪,或歌頌新春之類,讓我有點驚嚇。在全年皆夏,攝氏二十二度就人人喊冷,足以上新聞的南洋。大家日常生活在「四時不謝之花,八節不凋之草」的環境,根本未曾歷經多時的冷冽、蕭索,怎能明白瑞雪的意義,和冬去春來的喜悅?老是書寫瑞雪、春來之喜,全是套用陳腔濫調,並非書法家心底的感受,沒什麼意思。
春聯是書法與文學的結合,書法自然不可馬虎,但文詞也該講究一二,總要發自內心才好。春聯書寫吉祥、發財、平安之類,雖然略顯俗氣,但至少真心,比言不由衷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