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開始看到《像這樣的小事》,首先是被書名吸引,下一秒則是視線完全無法離開這雅致又平靜的書封,當指尖甫過白雪皚皚的書皮,彷彿一股冷風吹過,跟著作者的文字,在僅僅四萬字的故事中,感受到的是精煉卻扣人心弦、平凡卻引發省思,而是怎樣的「小事」帶來這般後座力?
進到故事以前,必須先瞭解「愛爾蘭瑪德蓮洗衣中心」的事件,其指的是在1922至1996年間,當地的天主教會將犯罪、未婚生子、弱勢少女們送入其營運的洗衣中心工作,然而少女們沒有被支付工資甚遭到虐待,只能不斷工作藉以洗去「罪孽」──儘管她們才是受害者,而最後一批瑪德蓮洗衣中心已於1996年關閉。
為了安穩而被選擇忽略的「小事」
故事即以此真實事件為基底,描述在1985年愛爾蘭的冬天裡,煤炭商人比爾‧費隆偶然在聖誕節之際為當地修道院運送煤炭時,意外發現一名衣衫不整且赤腳的女孩被鎖在煤倉裡⋯⋯。父親下落不明、母親早逝,費隆在母親的雇主威爾遜夫人的照顧下順遂成長,如今與精明的妻子愛琳和五名女兒一起生活,不算優渥,但因著他腳踏實地且認命工作,也與鄰居和客戶都算處得融洽,與書中其餘人家相比已算是幸福。
然而,這份平凡卻在充滿慶祝氛圍的聖誕佳節中起了變化,這偶發的事件,讓心思細膩的費隆內心動搖。
費隆時常在工作與生活之間自省與叩問:
「除了愛琳和女兒們,還有什麼東西是重要的呢?他就要四十歲了,卻感覺自己庸庸碌碌,一事無成,偶爾無法不納悶人生在世所為何來。」
「雖則回憶使人哀愁,但比起專注於機械式的日常繁瑣以及前方或許永遠不會真正降臨的困難,爾緬懷緬懷過往豈不挺好?」

擁有慈悲之心的他,在運送煤炭之時,都不忘關心人們,偶爾的施捨,是他在維持生活的餘裕之外能做的事,但那一天,他把女孩交還給院長、拿了錢後即離去,像個偽善者一樣令他痛苦難當,而在此也點出了書名:「像這樣的小事」,於此延展開來的是:為了安穩,沉默又何以是錯?
沉默以外更好的選擇:選擇「善良」
在聖誕節事件以前,費隆先遇到另一個事件,這邊就不劇透了,而回家後費隆跟太太分享,愛琳卻這樣回:「如果你要好好過生活,有些事情就必須視而不見,才有辦法繼續走下去。」
費隆無法否認,但如果當年,照顧他與他母親的威爾森太太像妻子一樣抱持這樣的想法,是否就沒有此刻的費隆?
沒有複雜的架構或是史詩般的劇情,作者克萊爾.吉根(Claire Keegan)卻花了近十年寫下這個小小的故事,閱讀過程中心情卻難以撫平,也是平民百姓的自己,如同主角費隆一樣,都必須日復一日機械式地度日才能維持餘裕,若連自身都無法照顧,要該如何幫助他人?
但費隆的掙扎以及對未來的困惑,自己又何曾沒有感受過?而深入去看愛琳的考量,其實也難以咎責,畢竟我想,應該沒有人想當壞人,只是在這樣的兩難中,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很喜歡費隆這段自問——

所以此刻自己能夠有這些思考,還能有所選擇,也是因為擁有某種一種特權啊,所以我能不能選擇「善良」,能否在有餘裕的情況下允許一點點不舒服,也許只是一件小事,但構築成漫長人生的,不就是這些一件件小事嗎?
決定每年聖誕夜都要重讀一遍
十分喜歡書腰上的文案:「聖誕夜總是會激發出人們最好的一面和最壞的一面。」
想起耶穌是如何醫治瞎眼的、瘸腿的、長大痲瘋的、耳聾的,祂靠近傷心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擁有信仰的費隆自問:「如果一次也不會挺身與現行的狀況相抗衡,你還能稱自己為基督的信徒,還有臉面面對鏡中的自己嗎?」
費隆不願就這樣,而故事最後停在一個正要進入高潮的頓點,但跟著費隆每日的自省,留下的疑問早已足以讓人思考一生。
謝謝這樣輕薄卻充滿份量的故事,再次挑起內心的漣漪,決定以後每年聖誕節都要重讀一遍,才能用感官回憶一整年所擁有的幸運,以及向費隆看齊,不輕忽那些日常裡的小事,才能守護好自己所重視的重要的每一件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