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視角
前幾天中午我在便利商店尋找想買的午餐,在架上看到一棵被塑膠罐包裝的蘋果,第一眼是被包裝上的蘋果人圖吸引,它如果只是一個塑膠袋蘋果,我不一定會在便利商店將它拿起。
接著我注意到它寫「幸運罐(含籤詩) 59元」,一瞬間腦海裡閃過很多想法:
59元 → 恩~ 產地紐西蘭,幸運罐籤詩 → 籤詩!在哪我看一下 (發現籤詩在蓋子跟蘋果中間、捲起來的),塑膠罐圖案可愛 → 罐子也是可以留著(?)


令人失望的行銷籤詩
嗯? 籤詩寫著「保持微笑,帶來一點小幸運」,宜吃它的品牌蘋果,幸運就可以增加 60%。
🤨❓
看完覺得「...喔 」,我思考了一下這顆蘋果的行銷手法、自己為什麼會購買?又為什麼會失望,以及最終,這個行銷留下了什麼記憶。
蘋果的行銷手法
它利用「幸運籤詩、占卜」來吸引到會在乎的客群,如果它的旁邊放著其他蘋果,而消費者只是需要一顆蘋果,那消費者選擇時會考慮新鮮度、產地、大小、價格、賣相來挑選哪顆蘋果。可是當消費者同時也會在乎「占卜、籤詩、幸運期待、命運之語、心靈小語」這些範圍的受眾時,他可能就會因為「期待籤詩給我什麼」而增強對這顆蘋果的購買行為與慾望。
品牌方可能想要達到的就是以籤詩吸引購買,及籤詩被拍照上傳網路時會有的曝光效益。
為什麼買
我的午餐是沙拉、無糖豆漿(配乳清蛋白粉),原本還在地瓜、茶葉蛋、香蕉之間考慮,看到蘋果的尺寸時原本是不想買的(因為有點小顆),在看到幸運籤詩的瞬間,腦波弱的我就買了。因為蘋果比茶葉蛋、地瓜、香蕉,它多了幸運籤!
所以我不在乎這個商品是不是蘋果,真正促使我結帳的是對幸運籤詩的期待嚮往。
當我抽塔羅牌時,期待塔羅牌可以給我指引。當我在廟裡請示神明是否有關于某事賜予我籤詩時,我嚮往的是神明給予的指引,還有籤詩給的衍伸義。所以我也想知道,這張幸運籤詩能不能給我一些提示或指引,讓我看完之後可能產生一些個人感觸或是連結。
就是一種儀式感!我想在這顆蘋果的幸運籤身上感受到抽籤的儀式感。
為什麼失望
蘋果籤詩的內容「保持微笑,帶來一點小幸運」,下方提出吃它的蘋果可以提升幸運,這是什麼內容?這只是帶著「推銷它自己的無感式心靈雞湯」而已。無感的原因是這兩句話太常見也太普通了,就像上網滑社群時會看見的心靈雞湯,不特別、不突出,更沒有和「我」的連結感。然後籤詩下面還再次打了品牌廣告
蘋果的幸運籤詩吸引購買,籤詩的實際內容卻又破壞期待
為什麼廟裡的籤詩無論抽籤的人看不看得懂,都會有期待與嚮往?神明賜予是主因,再來則是籤詩內容可以讓看的人產生「個人連結感與情感投射」,一樣的四句籤詩給不同的人看會有不同的視角與聯想、判斷,因為籤詩內容加上情感投射後,我會有我的解讀,也就產生個人連結了。
下面放上兩張我做的蘋果幸運籤詩圖,如果是這一類的內容,有帶到蘋果,也有產生「宇宙給的一段話後的連結感」,當然這兩張的內容是不是可以適用許多人?是!看的人會想到「自己在努力的事情、自己對自己的想像」,然後從幸運籤詩中帶入自己的思考點與衍伸意義,我以為籤詩應該要具備這樣的效果才行。

裴恩幸運籤詩,如有雷同都是巧合

裴恩幸運籤詩,如有雷同都是巧合
留下的記憶
關於這顆幸運籤詩的蘋果,做為消費者的我留下了什麼記憶嗎?蘋果的口感?可以繼續用的罐子?籤詩給我的內容?都不是,罐子我丟回收了,蘋果吃掉了,口感不記得,籤詩也丟掉了,最後只留下幾張照片、我的失望、應該不會再次購買的感受,以及這篇文章。
好吧,它貢獻了我寫這篇文章的靈感。
以本次消費體驗來看,想嘗鮮的人會買、「突然很想吃蘋果而身邊只有便利商店」的人會買、對幸運籤詩好奇的人會買,但是它沒有滿足身為消費者的我,對它的持續嚮往與期待,沒有提供足夠的滿足價值與情感價值連結。所以這個單次消費會達到後續持續消費、回購、對品牌有好感嗎? → 這個可以好好思考。
如果是喜歡上它的品種、產地、口感、品牌的人,和我就是不同受眾,可能就不會認同本篇文章的觀察論點了。如果我喜歡這個品種的蘋果,如果我就是想要吃的話,那張籤詩就只是附加的東西,它不是重點、有沒有幸運籤詩就都不重要,它不會影響到愛吃這顆蘋果的消費者,買不買這顆蘋果的決定。因為「有送籤詩?不錯耶~ 沒送籤詩?那不重要啦!我要買的是這顆蘋果!」
不同的受眾會有不同的在乎點,這篇文章只是以我的在乎和視角來寫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