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利了結與不如預期。
投資股票在買入一定部位後,通常整個投資案就已經完成了一半以上。如果在評斷一筆買賣時你沒有預設進出場價,要嘛你實在很有信心可以跟一家公司天長地老,不然就是沒有想過這類的問題。當然我們可以隨著時間推移與公司的變化(不論好壞)、無法預料的狀況發生等來做因應對策。或許買了一段時間發現發展不如所願(常常有的事),或發現有更好的標的要轉換。不論如何,我們都要去思考下一步該怎麼做,但最忌諱的就是一點風吹草動就緊張兮兮地想賣掉。
在當時大洋-KY(5907)買入後,我所觀察到的幾個東西就是:
一、營收變化,變好還是變壞?幅度多少?月營收這指標太敏感,我通常不會因為一次月營收不如預期而做買賣決定,儘量選擇一個季度的財報週期來判斷公司目前發展符不符合預期。由於大洋-KY(5907)是屬於百貨業,所以營收會有很強烈的週期特性,什麼樣的特性?百貨週年慶促銷是一個重點,節慶活動也是一個觀察重點。要從當月或當季營收與去年同期(YoY)去判斷,變好還是變壞,為什麼?是否符合預期?有問題可以打電話去問發言人了解營收變化原因。
二、季盈餘變化是變好還是壞?有符合管理階層當初回覆我的問題的方向去走嗎?如果沒有,為什麼?可以寫信或打電話去問,但不要太針對一些非經常性損益的項目,有時是稅金的變化,有時是匯率,甚至會計師因穩健原則要求提列一筆金額等等。儘量平滑化你預期的業績表現來符合將來每期的目標變化,做到可以直覺地量化分析。
三、股東會是一個很好與管理階層溝通的時機點,可以準備一些問題在會後詢問,如果公司管理階層願意回覆問題的話,這會是一個很好的觀察點。而參加股東會也可以順便認識一些股東同好,會後可以聊聊大家為什麼投資這家公司?想法是否雷同?是否有激進股東主義人士存在?通常股東會有一些所謂的「職業股東」存在,他們會問一些刁鑽的財報細節,或一些公司年報有錯誤的地方。我個人認為有些確實蠻惡劣的會刻意製造衝突使會議停擺,而他們這麼做的目的竟然是為了一些個人利益,滿不可取的。
記得股東會時,有一位股東對當時的董事長說你買不買自家的股票?是否要對我們這些股東們負責?董事長也當場說明會自掏腰包買股,他跟大家一樣對公司轉型有信心,他說他來就是要來整頓公司的。事後來看董事長確實有買股票,至少持股有增加了,也算是言而有信。而公司在之前已庫藏股6000多張,並以每股24.59元的價格轉讓給管理階層,這亦是一種信心的宣示。
在當時參加股東會後,我與投資朋友一同參與小股東自行邀約的會後活動。果然股東會容易遇到一些平常不會看到的人,特別是股東名冊上有名字的股東更是值得認識。在場的一位大哥手上有2000張,另一位5、600張,其他也有上百張的。在場的股東們加起來股數確實是不少,但由於益航所持有的股份還是最多佔了五成左右,所以其實也改變不了什麼事。能做的還是多溝通、多觀察,業績是否好轉才是最重要的X因子。
2018年大洋-KY(5907)確實有谷底反彈,第一、二季EPS都開出0.89元,股價也從底部20元左右一舉拉升到32、33元左右超過五成的漲幅,(如圖示)完成第一階段估值恢復,很高興努力做工了超過半年有了收穫。

(k線圖截自https://goodinfo.tw/)
市場熱度出來後,各種股市週刊報導也不斷提到大洋-KY(5907)今年是好年可持續關注,但很奇怪後來股價就很容易衝高回落並區間盤整在30元上下。果然第三季開出EPS又變虧損的,與當時管理階層給出的展望不同,我也開始懷疑起是否有我不知道的事。

(圖截自https://goodinfo.tw/)
經過詢問之後,發言人表示第三季為傳統淡季導致本業小虧,但市場已經提高預期心理很久了,整個股價被財爆大瀉千里,從最高快40元跌了三成到28元左右再被拉上去。(如下圖示)

(k線圖截自https://goodinfo.tw/)
在2018年中期開始大洋-KY(5907)股價似乎在一個區間上下震盪,管理階層給出的展望也似乎無法如預期般,慢慢地一些小股東也不耐煩了。有人提議要公司把底下一些百貨出售,至少土地仍有清算價值,而經過他的計算出售土地可讓獲利提升不少。必須說當時我並不認同這種做法這簡直是殺雞取卵,不是一種永續經營的方式非常冷血。我有加入大洋百貨各分店的微信公眾號,也與當地經營團隊的總裁有微信聯絡。我有看到百貨的經營團隊確實非常認真工作,從業人員士氣高昂。更甚之我的朋友還去武漢與成都旅遊並探訪當地的大洋百貨。老實說,大洋百貨跟一些新開的百貨業者相比之下真的顯得老舊,可是它所在的位置都是當地的精華地段仍有人潮聚集,改裝一下再加大力度推廣仍有機會。
但經過幾年之後來看,天啊!該股東真是太有遠見了!
就算他當初只是想儘快獲利了結,並提出激進的訴求,事後看來如果確實執行出售百貨與土地,那公司股價應會有最後一波行情並綻放著美麗燦爛的火花。
可惜沒有如果,當年我們研究中國百貨業在彼此競爭激烈下,加上有電商平台的夾擊並不看好大洋百貨的後市,也不覺得該股東的提案有成真的可能性。我自己也判斷估值模型的第二階段每季盈餘回到每股1元的目標應該是難以實現。還有股價在週刊不斷報導利多卻量增不漲的情況下,我們懷疑公司應該還有很多問題是我們不知道的,另一方面也嗅到股價似乎有在出貨的味道所以最後在32~34元左右全數出清了。
現在(2025年)看到大洋-KY(5907)的股價只剩6元左右有點感傷,悲的是就算百貨的員工們再努力也無法抵擋趨勢下行的慘況。記得去年底總裁還詢問我是否有譚木匠的朋友,他想讓自家的百貨引進譚木匠的櫃位,儘管我已沒有了股票,但也幫他牽線介紹了譚木匠的管理階層聯繫。
拉開k線圖,我可以看到一個時代的故事,關於我與一家公司的漣漪加上一點哀愁,從股市體驗生命中的過客所帶給我的記憶,這就是我的人生經歷,一個在股市中尋覓生命意義的小散戶。而我的故事未完待續。

(k線圖截自https://goodinfo.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