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這些從事商業與科技應用的人眼中,總在思考一個問題:有沒有機會,能用一點行銷的思維、科技的工具,協助一些偏鄉的零售業、小商家,甚至是整個社區,找到自己獨特的價值與出路?

地方創生
這次我們來到宜蘭壯圍。坦白說,在這之前,我對壯圍的印象不多。多年前從台北騎單車回鄉時曾經路過這裡,但當時腦海裡對這個地方的記憶,說真的,幾乎是空白的——不像烏石港那樣有明確的衝浪印象,也不像羅東那樣有熱鬧的市區場景。這或許正是多數人對壯圍的共同感覺:經過,但從未真正停下來了解。
直到我們和壯圍的村長深入聊了一番,才發現,這個地方,其實有著不一樣的價值與挑戰。壯圍是台灣三大米倉之一,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產出的稻米品質極佳。但由於人口老化、青壯年外移嚴重,現在已經從過去的兩期稻作縮減為一期,產能過剩卻無法有效利用,導致農地閒置、土地利用率低落。
而更深層的問題,是來自制度與政策的侷限——農地被限制只能農用,工業用地缺乏發展空間,讓地方產業難以轉型。即使有土地、有自然資源,卻缺乏足夠的人口與經濟活動支撐。村長說得很直白:「我們好山好水,卻沒有好經濟。」
當我們問到這些年輕人為何留不住,他苦笑了一下:「就算離台北近,但在外縣市工作,也不可能每個禮拜都回來。有空回來一趟就不錯了。」
年輕人留不下,老年人種田也無法維生。即便稻米產量穩定,價格卻30年來幾乎沒有起色,再加上政府控價,農民獲利微薄,導致多數人改用代耕方式,但收入也非常有限。
村長提到,如果政府能將部分農地適度轉型成產業用地,甚至配合高鐵站設立與快速道路建設,形成完整的交通與物流網路,未來像台積電這樣的大企業才有機會進駐、帶動在地經濟。他說:「如果交通穩定、時間掌控容易,產業才會來。時間就是金錢,尤其對高科技產業來說更是如此。」
這次的對談,讓我重新思考了一個問題:
地方創生不是只是返鄉開間咖啡店而已,而是如何讓一個地方“可以住、能賺、有未來”。這意味著地方創生不只是單純的美化環境或引入單一產業,更重要的是透過整體規劃,創造一個能持續吸引並留住人口的環境,例如打造特色活動或節慶,形成固定的觀光或消費人流,才能真正活絡地方經濟。
接下來,我會用這段訪談作為起點,展開一系列的實務探討:地方如何結合品牌行銷、土地活化、基礎設施與人口策略,打造有經濟價值的發展模式?
以及,我們這些不是農民的人,又能怎麼用商業視角去參與、連結,甚至賦能?
工商一下
如今「壯圍生活節」已經來到第六屆,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我們不斷嘗試從在地生活者的視野與實踐出發,重新定義並引領觀遊者認識生活在壯圍的人們歷經世代堆疊的豐饒風土情致。透過藝文展演實踐,逐步勾勒壯圍島、海、沙丘與平原交織的自然地景、農漁勞動風景、藝術人文風情…,並透過一系列沙丘音樂會活動、在地藝文據點串聯體驗活動等等,引領越來越多旅人、觀者來到壯圍沙丘生態園區,領略生活在壯圍的豐盈精彩,此外也凝聚了更多在地生活實踐者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