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延遲享受指數」是多少?
你寧願每個月爽花 3 萬,還是用 3 萬去付房貸?
這個問題,其實在測的就是你的 「延遲享受指數」 —— 決定你未來能不能財富自由的心理能力。
什麼是延遲享受指數?
延遲享受指數(Delay Gratification Index),描述的是一個人能否「忍住當下的慾望」,選擇等待更大或更長遠的獎勵。
用白話講,就是能不能抵抗「現在買下去好爽」的誘惑,去選擇「未來會更爽」的生活。
棉花糖實驗(Marshmallow Test)
在 1972 年,心理學家 Walter Mischel 在史丹福大學做了一個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
研究人員給小孩一顆棉花糖,告訴他如果等 15 分鐘不吃,會再獲得一顆。結果發現,能忍耐的孩子,多年後在學業、收入、健康上都表現更好。關鍵在於這群孩子展現出「延遲享受」的能力!
行為經濟學的「時間折現」理論
人們往往高估現在的價值、低估未來的獎勵。
「時間折現」(Time Discounting)指的是:我們會傾向選擇「立刻的好處」而不是「未來更大的好處」。
其實跟我們的演化本能、大腦結構,甚至基因組成都有密切關聯。在人類還生活在原始社會的時候:
- 資源有限(食物、水源不穩)
- 危機隨時可能發生(天災、猛獸、戰爭)
所以「立刻擁有」才有生存保障
誰懂得「即時行樂」,誰比較能保命。
這種對「眼前回報」的偏好,其實是演化給我們的一種生存機制,只是放到現代社會裡,卻反而成了讓人「月光、負債」的陷阱。
所以當我們考慮立即獲得好處(例如現在買新手機)時,會啟動 情緒腦區(如伏隔核 nucleus accumbens);而當我們願意選擇延遲回報(例如每月儲蓄1萬),則需要靠 理性腦區(如前額葉皮質 prefrontal cortex)來「煞車」。
當你的理性腦得戰勝情緒腦,才能做出長期有利的選擇。
你的延遲享受能力,不是你懶、沒自律,而是「天生 + 後天習慣」共同決定!
你不是真的不會存錢,只是你的大腦和祖先聯手讓你想「現在快樂就好」。
雖然基因和大腦影響你的傾向,但我們還是可以透過後天訓練(如預設儲蓄、自動轉帳、限制誘惑)改變自己的「財務」。
為什麼越年輕越該開始存錢? 破除3大常見迷思
我們常常這樣告訴自己:
- ❌「我收入太低,存了也沒用」
- ❌「等我賺多一點再說吧」
- ❌「存錢就代表我得犧牲生活品質?」
但你知道嗎?真正的問題根本不是存不存錢,而是你知道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嗎?錢,能幫你抵達那裡嗎?
存錢不是目的,是幫助你達成人生目標的工具
想一想:
- 你想環遊世界、換工作、創業,還是提早退休?
- 那你知道需要多少錢嗎?什麼時候用到?
- 如果你不開始儲備,那些夢想可能永遠只是夢。
問題不在於你要不要存錢,而是:
錢,能不能幫你抵達你真正想過的生活?
這才是存錢真正的意義。
迷思一:「收入太低,不值得存」
很多人會說:「我才月薪三萬,還要付房租、吃飯、生活費,存什麼錢?」
但其實,年輕才是最該開始存錢的時候。
不只是因為你擁有最多的時間優勢,可以讓複利慢慢滾,也因為:
👉 你現在犯錯的成本,最小!
- 存錯方式了?沒關係,改就好。
- 投資小額失利?學到經驗就賺了。
- 預算抓不準?每個月都有機會優化。
越早開始摸索、試錯、建立金錢感知,越早擁有駕馭人生的能力。
而且當你有存款,就連換跑道、休息、學技能的自由,都來得更早、更穩。
迷思二:「等賺多一點再開始」
大多數人都高估未來的紀律,低估現在的慾望。
你以為賺多一點就能開始存,但事實是:當慾望沒有被界線限制,收入再高也會花光。
與其等賺更多,不如現在就練習:簡單生活、設定比例、自動轉帳。
迷思三:「存錢是不是等於讓生活很委屈?」
不,真正讓你委屈的,是沒錢時什麼都不能選。
- 存錢,不是限制,是自由的開始;
- 它不是讓你變窮,而是讓你有「不靠別人也可以好好活」的能力。
「存錢的本質,是讓你擁有決定未來生活樣子的權利。」
補充:女人,更要存錢
「經濟獨立,才是真正的底氣。」
對女人來說,有錢不是虛榮,而是選擇權、尊嚴感和安全感。
有錢,讓你在感情裡更有底氣
當你手裡攥著的,是自己辛苦賺來的錢,你不需要為了一個新款包包、一次出國旅行,去委屈自己、撒嬌討好、跟誰商量。
金星曾在訪問楊冪時問她:「如果妳想幫爸媽買套房,會跟劉愷威商量嗎?」
楊冪答得很簡單:「不會啊,我買得起。」
那種底氣與自信,正是來自於:「這些錢,都是我自己賺的。」
有錢,讓你照顧家人不再委屈
你努力存下的錢,不只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讓父母:
- 不再為幾百塊的車費走上一整天
- 不再在有錢親戚面前低聲下氣
- 不再被問:「養女兒有什麼用?」
而是被稱讚:「你家女兒真有出息、真孝順。」
你可以為他們買下好看的衣服、帶他們去旅行、吃大餐、看世界,讓他們驕傲地說出:『我女兒自己賺的。』
有錢的你,可以愛得更自由,過得更體面,活得更像自己。

存錢的三個階段:不同月薪層級該怎麼分配才合理?
在過去幾年,我用過很多方法來試著「好好存錢」,但後來我才發現,每個人其實都該根據「收入階段」做不同的理財策略。
就像打遊戲一樣,你不能拿「新手村的武器」去打魔王關卡。
月薪 3 萬族的小資族:從「記帳」開始建立金錢感知
剛畢業時,我對錢真的沒什麼概念。
總覺得「夠用就好」,但「夠用」的定義是什麼?對我來說是:「月底帳戶還沒見底」。
直到有一次出國旅行、換了手機,我才發現自己
根本沒存款,一花錢就破產。
所以,對月薪 3 萬的小資族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投資,而是先搞懂錢到底跑去哪了。
建議起手式:
- 記帳,幫你建立金錢敏感度
- 拆分支出類別(餐費/娛樂/交通/意外開支)
- 分辨固定開銷 vs 非必要花費
月薪 4 萬族:建立「333 理財思維」,讓錢有目標
當收入提升到 4 萬左右,就進入了「可以開始規劃」的階段。這時候,我發現:
光靠存錢,沒有方向,很容易又花回去。
延伸閱讀:
月薪 5 萬+:從「儲蓄」走向「增值」
到了月薪 5 萬以上,不再只是「存得下來」這麼簡單。
你開始思考「錢能不能幫我工作」了。
這時候,你該問的問題就變成:
- 我的錢現在放在哪裡?
- 有沒有更有效率的管道讓它增值?
- 我承受多少風險?可以每月固定投入多少?
用 AI 算一下,如果你每月投資 1 萬元、年報酬率不同,30 年後差多少?

結果看一下:
- 🟡 10% 投資報酬率:約 2,260 萬 TWD
- 🔵 7% 投資報酬率:約 1,220 萬 TWD
- 🔴 5% 投資報酬率:約 834 萬 TWD
- ⚫ 純儲蓄(不投資):僅 360 萬 TWD
看到這裡你會發現:
👉 同樣是「存」,會不會讓錢幫你工作,差了 將近 1,900 萬!
這不只是數學,而是你「會不會用錢為你工作」的差別。
免費 AI 圖表產生 Prompt:定期定額
你是一位資料視覺化助手,請幫我繪製一張圖表:
情境設定:
- 每月定期投入:10,000 TWD
- 投資期間:30 年
- 報酬率:包含 5%、7%、10% 三種
- 加入「純儲蓄」對照線(無投資報酬)
- 單位:以「萬 TWD」為單位
- 時間軸(x軸):以「年」為單位
- 數值軸(y軸):累積金額(單位萬 TWD)
圖表需求:
1. 繪製 4 條線:5%、7%、10% 投資型儲蓄線與純儲蓄線
2. 7% 線條請用粗線(加強視覺對比)
3. 在第30年(最終點)標註各線的累積金額(以萬TWD為單位)
4. 英文標題與標籤
5. 美觀、適合報告或簡報使用
輸出圖表標題為:
**"Monthly Investment of 10,000 TWD: Growth Over 30 Years"**
請用 matplotlib 繪圖,並考慮複利計算(每月複利 reinvest)。
最後輸出圖表即可,無需文字說明。
如何不用委屈的存錢:在生活與存款中找到平衡?
「我又不是不想存,是每個月一花完才發現又沒剩…」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種小資焦慮?
事實上,真正困難的不是存不下來,而是——我們總以為要犧牲快樂,才有辦法存到錢。
但其實,你可以不用委屈自己,也能存下來。
第一步:反轉順序,從「花剩的」變成「存下的」
多數小資族的消費流程是這樣:
錢進帳 → 想買什麼就買 → 有剩才存 → 結果往往沒剩
這就像「吃完再想運動減肥」,通常只會越來越胖😅
👉 正確順序應該是:
錢進帳 → 先設定好要存多少 → 剩下的才是可以花的
📌 小技巧:用「記帳」來幫助你設定預算,而不是用來責怪自己。
記帳不是讓你感到愧疚,而是幫你看清楚自己到底花快樂在哪裡。慢慢你會發現,用錢買的快樂很短暫。
第二步:用創意「減法」,而不是硬省
存錢,不等於生活變苦。
反而就像減肥一樣,不是「不吃飯」,而是「吃對東西、吃少一點」。
改用「減法」思維 → 節流不節樂:
- 每週只喝一次手搖,而不是天天三杯
- 聚餐選簡單溫馨,而非每次都大餐
- 逛街可以,但帶現金控制預算
第三步:把快樂來源從「花錢」轉成「創造價值」
當你把快樂綁在「花錢」這件事上,存錢就永遠是委屈。
但如果你能找到讓自己邊成長邊有收入的小副業,那存錢就會變得主動又有趣。
例如:
- 拍攝短影音分享興趣、接業配或廣告收益
- 利用 Notion / Canva 做模板販售
- AI 工具操作學起來 → 幫人做簡報、剪片、寫文案
不但增加收入,也讓你的生活成就感不再只靠「買東西」獲得。
「當你能夠存錢,不是因為你過得很委屈,而是因為你過得很有方向。」 有方向的人,知道快樂不等於花光 有計畫的人,才有能力享受真正的自由
AI 數位儲蓄時代:你選對了工具嗎?
在數位銀行、AI自動化工具越來越成熟的今天, 存錢的方式早就不是「Excel手動記帳」這麼辛苦的年代了!
你可以用對工具,讓「存錢變簡單」、「花錢有感覺」、「目標更清楚」。
自己打造 AI 記帳系統(用 n8n 實作)
記帳這麼多年,從手寫到 EXCEL 到 AI ,永遠有一種覺得現有記帳 App 不夠「客製化」、「自動化」,那你可以考慮自己用 n8n 打造一套 AI 記帳流程!
延伸閱讀:
真實情境解方:這些你一定遇過:
存錢最難的不是「怎麼存」,而是「生活老是在插隊」。
情緒與現實的拉扯,是年輕人最真實的財務挑戰。
家人開口借錢怎麼辦?
「欸,你最近不是有在存錢嗎?借一下,下個月就還你…」
熟不熟悉?這句話,可能來自爸媽、兄弟姊妹、甚至親戚。
不借 → 感覺不孝;借了 → 心裡有壓力,而且有可能拿不回來。
我們常說:「幫人是願意,不該是壓力。」
但現實更常見的是:
- 長官要你加班
- 朋友請你幫忙
- 家人開口「暫時借一下」
如果是能力允許、心甘情願、不求回報,當然沒問題。
但更多時候,是你「明明想拒絕,卻沒有說出口」。
那該怎麼辦? 這時候,你應該學習設定「邊界」。
邊界和人際關係都是我們一輩子的課題。我們應該要明確溝通、練習說「我現在沒辦法全額幫忙,但可以…」,並且告訴自己:「成熟,不是全都扛下來,而是知道什麼能幫、什麼該保留給自己」。
讓自己成為有範圍、有原則的大人。
範例句法:
- 「我最近在存緊急預備金,這段時間手頭真的比較緊。」
- 「我可以幫你查資料或問信貸,但金額上我真的無法負擔。」
小技巧:設「情感預算」帳戶,每月提撥一點金額進專用帳戶,能幫時就幫,不能幫也無須愧疚。
準備結婚怎麼存?婚禮基金 × 戀愛預算分配法

「我們想結婚,但錢怎麼分?」「婚禮到底要花多少?」 愛情很甜,但只要提到錢,就容易分歧。
其實,只要提前共識 + 目標明確,婚禮基金也能存得不傷感情、反而加溫感情。
第一步,從「願景」開始討論,再談錢。
兩個人在一起不就是要一起學習、一起往目標進行。所以理解對方的「需求」才能正確方向。
與其一開始就討論誰出多少,不如一起回答這些問題:
- 婚禮是溫馨家宴還是戶外證婚+宴客?
- 拍婚紗嗎?蜜月去哪?需要幾桌?爸媽要邀幾位親戚?
- 哪些支出「必備」、哪些可以「簡化」?
📝 建議工具:Notion婚禮規劃表 → 先估出目標金額(ex:30萬 / 50萬 / 80萬)
第二步,分工 ≠ 分帳,用戀愛預算打造「互助感」
許多情侶一提到錢就容易吵,往往是因為金錢沒有角色設定。我和隊友的方法是:共同上繳到「戀愛國庫」,一起管理開支。
所以你可以這樣想:

每月自動轉帳,平均每年存下 12 萬。兩年可達標 24 萬~30 萬,還能預留「驚喜金」,不讓浪漫因金錢而壓縮。
💬 重點觀念:婚前金錢觀若不談清楚,婚後問題只會放大。所以比省錢更重要的是學會「設定預算」。
「錢,不該是愛情的阻力,讓它成為共同夢想的助力。」「將結婚,不只是籌備一場典禮,而是學習兩個人如何一起為未來負責任。」
Notion AI Prompt:婚禮基金簡易估算表
建立一份「婚禮基金簡易估算表」,包含以下欄位:
1. **項目(Item)**:婚禮中各大支出項目
2. **估算金額(Estimated Cost)**:預估的支出金額(TWD)
3. **策略(Saving Strategy)**:該項支出的節省或理財策略建議
以下為預設項目:
| 項目 | 估算金額 | 策略 |
|----------------|----------|-------------------------------------------|
| 婚紗&攝影 | 30000 | 提前比價 or 尋找新人互助平台 |
| 宴客費用(20桌) | 200000 | 精簡人數,設計 RSVP 精準報名 |
| 喜餅/小物 | 15000 | 自製小卡 or 選擇電子喜帖 |
| 蜜月基金 | 50000 | 每月定額分期儲蓄 |
| 合計 | 295000 | 平均存款目標:每月約 $12,300,存 24 個月即可達成 |
請為我產出一份 Notion 表格資料庫,可以輸入、調整估算金額,並在右側欄加入備註欄,紀錄付款狀況與商家比較結果。
結果:

案例分享:不工作之後,我怎麼存下 100 萬?
很多人以為存到第一桶金,一定要高薪爆肝、加班熬夜、犧牲生活。
但我想分享一個反過來的故事:「不工作之後,我反而存到 100 萬。」
當時我離開職場,開始專注寫作與交易。
我以為可以靠短線交易實現財務自由,結果發現:
「不盯盤的人,錯過行情;盯盤的人,錯過人生。」
於是我調整了人生節奏:
- 每天上午專注工作,下午就放鬆、運動、散步
- 精簡生活開支,只買真的讓我快樂的東西
- 每月固定投入資產,讓錢自己滾動
從 2020 到現在,我的存款默默新增 100 萬。

心得 & 結語
年輕人不要存錢啦~
存了錢,懂了投資,50 歲就退休了,
結果天天睡到自然醒,煩惱要去哪裡旅行、平日找不到人吃飯、
每天按摩、做醫美,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啦~(笑)
其實能決定工作與否、出國與否、活得像你自己,那才是金錢帶來的真正價值。
再問一次:「年輕人要存錢嗎?」
答案不只是一個「要」或「不要」。
而是你想不想讓未來的你,感謝今天有努力的自己。希望你一切開心如意,不要讓金錢主宰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