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當「好相處」成為消耗自我的詛咒
你是否曾努力扮演著那個「好相處的人」?害怕衝突、極力避免讓人失望,總是習慣性地微笑、配合,即使心裡早已疲憊不堪,仍舊勉力支撐。我曾經就是這樣。我以為,這是成熟的表現,善解人意及溫柔。我天真地相信,只要我足夠「好」,就能維繫住所有關係,讓身邊的人都滿意。
然而,現實卻一次次地打醒我。那些被我過度照顧、無限退讓的關係,並沒有因此變得更健康、更穩固,反而像個無底洞,不斷消耗著我的能量。我開始感到自己的界線越來越模糊,自我意識也逐漸消散在無止境的遷就中。我開始懷疑:這樣的溫柔,是不是其實正在不知不覺地傷害我自己?
就在我為此感到困惑和掙扎時,我接觸了阿德勒心理學,特別是其中關於人際關係的深刻洞察。真正的成熟,是在尊重他人的同時,不失去自我。
長久以來我一直誤解「溫柔」的概念。溫柔並非壓抑自己去遷就他人,而是清楚地知道什麼是自己的底線,並且帶著尊重與勇氣,將它清晰地表達出來。這份劃定界線的舉動,並不是為了與誰對抗,而是為了好好照顧自己,同時也給予對方明確的互動界線,讓關係能在健康的土壤中生長。
「社會興趣」的誤區:討好與真正的連結
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之一是「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它強調人是社會性的存在,其幸福感來自於對社群的歸屬感和貢獻感。然而,「討好」行為,看似是為了建立連結,實則卻是社會興趣的一種扭曲。
1. 討好:一種「偽社會興趣」?
過度的討好、犧牲自我來迎合他人,並非真正的社會興趣。真正的社會興趣是發自內心地關懷他人,並在對共同體有所貢獻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自身的價值。而討好者往往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被認可需求」或「避免被討厭」的目的,而非真正為了共同體的福祉。
- 許多心理學家將討好行為視為一種「人際焦慮」的表現。討好者害怕衝突、害怕被拒絕,因此選擇壓抑真實的自我來換取表面的和諧。這種行為模式,雖然可能短期內帶來人際上的「順遂」,但長期而言,卻會侵蝕自我認同,並可能導致人際關係的失衡。
- 這種行為模式背後,其實隱藏著對「被排擠」的深層恐懼,以及對「被喜歡」的強烈渴望。然而,當我發現自己越來越不像自己,關係也變得越來越淺薄時,我才意識到,這種「偽社會興趣」並未帶來真正的連結,反而讓我深陷孤獨。
2. 界線模糊:關係消耗的元兇
當我們過度討好時,最直接的結果就是「界線模糊」。這使得我們的人際關係如同沒有圍籬的花園,任由他人踩踏,最終導致自身的資源耗竭。
- 界線的意義: 心理學中的「界線」是指個人在思想、情感、身體和行為上所設立的範圍。清晰的界線能保護我們的能量,讓我們知道什麼是自己的責任,什麼是他人的課題。
- 模糊的代價: 當界線模糊時,我們容易:
- 承擔不屬於自己的責任: 將他人的情緒、選擇和結果攬在自己身上。
- 被動地付出: 無法拒絕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要求,導致過度付出。
- 失去自我: 在關係中不斷退讓,最終失去個人意見、喜好與需求,變得面目模糊。
- 我身邊不少曾被我「過度照顧」的朋友,反而開始習慣性地依賴我,甚至將我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當我偶爾無法配合時,他們甚至會感到不滿。這讓我痛苦地認識到,我的「無界線溫柔」並沒有提升關係的品質,反而助長了不健康的互動模式。
阿德勒式溫柔:有界線的愛與帶著尊嚴的親密
當我意識到討好的本質和界線模糊的危害後,我開始從阿德勒的理論中尋找真正的解方。我發現,他所倡導的「溫柔」,是一種帶著智慧與勇氣的展現。
1. 真正的成熟:在尊重他人中不失自我
阿德勒心理學強調「個體性」與「社會性」的平衡。它鼓勵我們在追求歸屬感和貢獻感的同時,也必須保持自我的獨立性。
- 真正的溫柔,與阿德勒的「課題分離」概念息息相關。我學會了區分:哪些是「我的課題」(我的感受、我的選擇、我的底線),哪些是「他人的課題」(他人的情緒、他人的選擇、他人的反應)。我不需要為他人的課題負責,也無需讓他人為我的課題負責。
- 劃清界線並非為了對抗,而是為了建立健康的關係。這是一種對自己的負責,也是對他人個體性的尊重。當你清晰地表達界線時,你其實是給予對方一個機會去了解你、尊重你,並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2. 實踐阿德勒式溫柔:從「說不」開始
將理論轉化為行動,往往需要巨大的勇氣。對我而言,最困難但也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學會說「不」。
- 練習說「不」: 我開始練習拒絕那些讓我感到不舒服的邀約,即使那會讓我有些內疚。例如,當我疲憊時,我會直接說:「謝謝你的邀請,但我今天想好好休息。」而不是找藉口推託或勉強自己赴約。
- 坦誠自己的情緒: 我不再用微笑掩蓋內心的失落或不滿。當我感到不舒服時,我會嘗試用「我訊息」表達:「當你這樣說的時候,我感到有點難過/被冒犯了。」這種坦誠,有助於讓關係變得更真實。
- 勇敢結束耗損的關係: 最痛苦但也最必要的一步,是學會放手那些不斷消耗我能量、讓我感到窒息的關係。這不代表我是個冷酷的人,而是我學會了愛自己,不讓自己持續在一段不健康的關係中被消耗。這種告別,並非抱持幻想或背負內疚,而是帶著對過去的感謝和對未來的期許。
3. 真正的連結:在真實與平衡中誕生
這段旅程,並非沒有摩擦或不適。起初,有些人可能因為我不像以前那麼「好說話」而感到不習慣,甚至離開。但我發現,那些真正理解我、尊重我的人,並不會因為我畫出界線而離開,反而讓我們的關係變得更真實、更平衡。
- 篩選關係: 當你開始設定界線時,你會自動篩選掉那些只想佔你便宜或無法尊重你的人。留下來的,才是真正珍視你、願意與你建立健康關係的夥伴。
- 深度連結: 真正的親密關係,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真實自我的基礎之上。當你不再戴著面具生活,對方也能看到你更真實的一面,這反而能促成更深層次的連結。
結語:做一個既溫柔又堅定的自己
阿德勒式的溫柔,是一種帶著尊嚴的親密。它不是無限的付出,而是有界線的愛;它不是無原則的妥協,而是不討好的善意。它教會我,愛他人是重要的,但愛自己更是不容忽視的基石。
這段在人際關係中找回邊界的旅程,讓我從一個討好者,成長為一個更完整、更真實的自己。我終於能自在地在人群中,做一個既溫柔又堅定的自己。我理解到,真正的成熟並非面面俱到,而是清楚知道自己的位置,懂得保護內在的平衡,並在給予的同時,也能被滋養。
願我們都能學會這份阿德勒式的溫柔,在關係中為自己劃定清晰的邊界,讓每份連結都成為彼此成長的助力,而非消耗的來源。
❤️ 更多文章:艾煦的個人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