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她,活在無聲的期待與壓抑中
她是我認識多年的朋友,我們從學生時代一路走到現在,見證了彼此青澀與成熟的蛻變。她一直是那種乍看之下冷靜理性的人,做事有條不紊,對人客氣有禮,不多話卻總能一語中的。她的言行舉止散發著一種穩重與從容,似乎對任何事都能應對自如。
然而,作為她為數不多的知心好友,我深知,那份看似雲淡風輕的穩重,是經年累月在無數次的壓抑、妥協與自我否定中,一點一滴磨礪出來的。尤其在她面對母親時,那份小心翼翼,那種試圖讓自己「隱形」的努力,幾乎令人心疼。她的眼神總會不自覺地低垂,語氣也變得溫順而輕柔,彷彿生怕激起任何一絲漣漪。
我第一次察覺她和母親之間那股無形的緊張與拉扯,還是在大學時期。那時她滿懷期待準備交換學生的申請,她成績優異、英文流利,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應該是勝券在握。沒想到,她卻在最後一刻突然放棄。我滿心疑惑地問她原因,她只是輕描淡寫地搖搖頭,說:「我媽覺得出去沒有必要,她說女生一個人跑那麼遠去幹嘛。」語氣平靜得像在說一件芝麻綠豆的小事,可我卻從她低垂的眼神深處,讀到了一絲難以言喻的委屈與失落。那一刻,我知道這並非一件小事。「你永遠不夠好」:當愛成為隱形的綑綁
我朋友的案例,是許多人在原生家庭中常見的困境縮影——那些看似無害的「碎念」與「建議」,日積月累地構築成一座名為「你永遠不夠好」的牢籠。
1. 經年累月的「否定」:心理控制的溫柔陷阱
後來我才知道,這種無形的「否定」與「批判」,從朋友國中時期就已如影隨形。她說她從那時候開始,就習慣被母親碎碎念,從穿著打扮、學業成績、到交友選擇,幾乎無一倖免。
- 實例解析:
- 她選擇了文組,母親會說:「文組沒前途,以後怎麼找好工作?」
- 她第一次談戀愛,母親會立刻批判:「那個男孩子看起來沒什麼出息,你跟他不會有未來。」
- 她想搬出去獨立生活,母親會聲淚俱下地指責:「你現在翅膀硬了,開始嫌棄我了?我辛苦養你這麼大,你連一句話都不肯聽,是不是不孝?」
這些話語,並非一時的情緒性發洩,而是長年累月、點滴灌輸給她的「你永遠不夠好」的信念。朋友常說:「我媽好像只會看到我做不好的地方。」這句話說出口時,她沒有哭,語氣甚至帶著一絲麻木,卻比任何眼淚都更讓人心碎。因為那份麻木,是長期壓抑和無數次努力卻未被看見的絕望累積。
2. 「為你好」的糖衣:控制慾與焦慮的投射
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我試著理解朋友的母親。她確實是一位控制慾強、且內心充滿焦慮不安的女性。她並非不愛女兒,甚至可以說,她對女兒的愛是濃烈而深沉的。然而,這份愛卻被扭曲成了掌控,像是一把永遠握得太緊的手,緊緊地企圖拉住女兒的人生方向盤。她沒有惡意,卻讓人窒息。
- 心理學視角:
- 焦慮的投射: 許多控制型父母的行為,源於他們自身對不確定性和未來的焦慮。他們會將這些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試圖透過控制孩子的人生軌跡,來減輕自己的不安感。他們深信,只要孩子按照他們規劃的道路前進,就能規避風險,獲得「安全」和「成功」。
- 「無意識的」操縱: 這些父母常常打著「我是為你好」的旗號,行操縱之實。他們可能真心認為自己的建議是最正確的,但他們並不真正想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需求和渴望。他們更在乎的是孩子是否符合她們心中的「安全標準」,而非孩子自身的幸福感和成長。
- 愛的扭曲: 這種愛,其實是一種「匱乏感」的體現。父母可能將孩子視為自己生命意義的延伸,或透過控制孩子來彌補自己未竟的夢想或遺憾。但他們卻忘了,人生不是一道填空題,沒有唯一正解。孩子的人生不該是父母安全感的代價。
3. 反抗與順從的循環:被消磨的自我
我朋友也不是沒有反抗過。她也曾試圖表達自己的立場,努力讓母親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和選擇。可每次的談話最後,都毫無例外地演變成指責與情緒勒索:
「你現在翅膀硬了,開始嫌棄我了?」 「我辛苦養你那麼大,你連一句話都不肯聽我的嗎?」
面對這樣的指責,原本的溝通意圖被徹底瓦解。朋友在一次次的嘗試與挫敗中,學會了閉嘴。她學會了照著母親寫好的劇本演繹自己的人生,直到自己都快忘了原本的劇本是什麼,甚至連自己真正的感受和渴望,也變得模糊不清。這種長期的自我壓抑,在心理學上常被稱為「習得性無助」——一種長期面對無法控制的負面情境後,產生的放棄抵抗的狀態。
原生家庭的印記:情感關係中的「慣性」
這樣的成長背景,對朋友的影響是全面而深遠的,尤其在她的情感關係裡,這種「習慣性」的模式被不斷複製,重複上演。
1. 複製童年模式:在親密關係中重演
人際關係,特別是親密關係,往往是我們原生家庭模式的放大鏡。我們在童年時期與主要照顧者(如父母)的互動模式,會內化為一套「關係腳本」,即使換了對象,我們仍然會不自覺地用舊的模式去應對新的情境。
- 安全感的需求與模式選擇: 朋友交往過幾個男友,都是那種相對溫和、體貼的類型。她曾坦言,她不敢愛太強勢的人,害怕再次掉進童年時期被壓抑、被控制的循環。這種選擇,其實是她內在安全感需求的一種投射——潛意識中,她希望尋找一個不會像母親那樣壓迫她的人。
- 「看臉色」與「忍讓」: 長期的「被否定」讓她過於懂得察言觀色、過於懂得忍讓。在親密關係中,她總是不自覺地去在意對方的情緒是否安穩、是否開心,卻忽略了自己的感受有沒有被聽見、自己的需求有沒有被滿足。她習慣性地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次要位置,優先照顧對方的感受。
2. 「和平」的代價:犧牲自我的和諧
有一次,朋友和男友發生爭執,對方語氣重了一點,朋友立刻當場道歉,說自己沒有表達好。然而,從我的角度看,那明明是對方無理取鬧。事後我問她:「妳為什麼要道歉?那明明不是妳的錯。」她頓了頓,眼裡閃過一絲困惑,然後緩緩說道:「因為我不想吵架啊,吵起來我會很不安……而且,如果我能多包容一點,事情就能平靜下來。」
- 心理學上的警示: 這種「為了平靜而道歉」、「為了和諧而犧牲」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是一種常見的應對衝突的模式,尤其常見於那些在童年時期缺乏安全依附關係,或長期遭受情緒控制的人。他們害怕衝突帶來的「分離」或「被拋棄」,因此選擇自我壓抑來維持關係的「穩定」。
- 重演的角色分工: 朋友不明白,這樣的「多包容一點」,其實就是再次犧牲自己去換來別人的情緒穩定。這不是真正的愛與理解,而是延續了她與母親關係中的角色分工:她負責妥協、負責穩定局面,而對方則可以負責釋放情緒、任性妄為。這種看似和平的關係,其實充滿了隱形的權力不對等和情感消耗。
3. 原生家庭最深的影響:習慣的力量
這讓我想起一句深刻的心理學名言:「原生家庭最深的影響,不是你學會了什麼,而是你『習慣』了什麼。」這種習慣,是潛移默化的,深植於我們的行為模式、思維定式,甚至情感反應中。即使換了一段關係、換了一個環境,我們仍然會用舊的模式去應對新的情境,如同一個自動重複的程序。朋友所習慣的低頭、沉默、自我否定,就像烙印一樣,即使她已成年,也仍舊在新的關係中不斷重現。
找回邊界:從控制中長出自由的旅程
然而,故事並沒有停留在痛苦與習慣的循環中。我朋友的故事最動人之處,在於她正在改變。這是一場漫長而艱辛的旅程,但每一步都充滿了覺醒與成長。
1. 覺察:從「無意識」到「有意識」
改變的第一步,始於「覺察」。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行為背後的模式和目的時,我們才能開始選擇不同的回應方式。
- 學習辨認情緒: 她開始看心理學書籍,寫日記,甚至偶爾也做心理諮詢。她學會辨認母親話語背後的情緒——那是焦慮,是恐懼,是無助,而不是對自己的真實評價。她不再每一句都往心裡去,而是學會對自己說:「這是她的焦慮,不是我的錯。」這種辨識能力,是她與母親之間劃清界線的第一步。
- 區分「課題」: 她明白,母親的焦慮和對她的期待,是母親的課題,她無法為此負責。她唯一能負責的是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選擇、以及自己的生命。
2. 勇敢的「微行動」:重建內在力量
改變從來不是一蹴可幾的。它需要無數個勇敢的「微行動」,來一點點地累積自信和力量。
- 劃出無形的界線: 雖然每次面對母親,她仍然會感到壓力,但她開始在內心劃出一條明確的界線——不是和母親斷絕來往(這對她而言可能太過劇烈),而是學會讓自己在這段關係中保持清醒。她可以選擇不對母親的負面言論做出情緒反應,可以選擇不參與那些讓她感到不適的對話,可以選擇在必要時提前結束談話。
- 為自己負責: 她開始將過去用來討好和擔憂他人的能量,轉而投入到自己的成長上。她學會了為自己的幸福負責,為自己的選擇買單。這份責任感,賦予了她前所未有的力量。
3. 真正的自由:從心開始
有一次,她跟我說:「我知道我改變不了她,可是我可以決定,這些話要不要進入我心裡。」
我聽完那句話,久久不能言語。那不是一句灑脫的台詞,而是一個在經年累月的傷痕累累後,慢慢提煉出來的、最深刻的自由。這份自由,不是來自於外部環境的改變,而是來自於內心力量的覺醒——她終於找回了自己對情緒和思維的主導權。
4. 給所有「孩子」的溫柔提醒
你已經長大了,不再需要透過不斷迎合、不斷內疚、不斷試圖證明自己「夠好」來換取愛與認可。你已經擁有力量,可以學著對自己負責、為自己做選擇。你有權利決定自己如何生活,即使那不是你母親或任何他人期待的樣子。
你不再需要在無止盡的碎念中證明你是個好孩子。你真正需要做的,是成為一個讓自己安心、讓自己驕傲的大人。這場找回自我的旅程雖然充滿挑戰,但我朋友的故事讓我堅信——我們都可以從控制中長出自由,從否定中找到堅實的自我認同。
哪怕只是一點點,也好。
這份「一點點」的改變,最終將匯聚成你生命中最宏大的自由。
❤️ 更多文章:艾煦的個人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