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控制中長出自由:一個原生家庭的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前言:她,活在無聲的期待與壓抑中

她是我認識多年的朋友,我們從學生時代一路走到現在,見證了彼此青澀與成熟的蛻變。她一直是那種乍看之下冷靜理性的人,做事有條不紊,對人客氣有禮,不多話卻總能一語中的。她的言行舉止散發著一種穩重與從容,似乎對任何事都能應對自如。

然而,作為她為數不多的知心好友,我深知,那份看似雲淡風輕的穩重,是經年累月在無數次的壓抑、妥協與自我否定中,一點一滴磨礪出來的。尤其在她面對母親時,那份小心翼翼,那種試圖讓自己「隱形」的努力,幾乎令人心疼。她的眼神總會不自覺地低垂,語氣也變得溫順而輕柔,彷彿生怕激起任何一絲漣漪。

我第一次察覺她和母親之間那股無形的緊張與拉扯,還是在大學時期。那時她滿懷期待準備交換學生的申請,她成績優異、英文流利,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應該是勝券在握。沒想到,她卻在最後一刻突然放棄。我滿心疑惑地問她原因,她只是輕描淡寫地搖搖頭,說:「我媽覺得出去沒有必要,她說女生一個人跑那麼遠去幹嘛。」語氣平靜得像在說一件芝麻綠豆的小事,可我卻從她低垂的眼神深處,讀到了一絲難以言喻的委屈與失落。那一刻,我知道這並非一件小事。


「你永遠不夠好」:當愛成為隱形的綑綁

我朋友的案例,是許多人在原生家庭中常見的困境縮影——那些看似無害的「碎念」與「建議」,日積月累地構築成一座名為「你永遠不夠好」的牢籠。

1. 經年累月的「否定」:心理控制的溫柔陷阱

後來我才知道,這種無形的「否定」與「批判」,從朋友國中時期就已如影隨形。她說她從那時候開始,就習慣被母親碎碎念,從穿著打扮、學業成績、到交友選擇,幾乎無一倖免。

  • 實例解析:
    • 她選擇了文組,母親會說:「文組沒前途,以後怎麼找好工作?」
    • 她第一次談戀愛,母親會立刻批判:「那個男孩子看起來沒什麼出息,你跟他不會有未來。」
    • 她想搬出去獨立生活,母親會聲淚俱下地指責:「你現在翅膀硬了,開始嫌棄我了?我辛苦養你這麼大,你連一句話都不肯聽,是不是不孝?」

這些話語,並非一時的情緒性發洩,而是長年累月、點滴灌輸給她的「你永遠不夠好」的信念。朋友常說:「我媽好像只會看到我做不好的地方。」這句話說出口時,她沒有哭,語氣甚至帶著一絲麻木,卻比任何眼淚都更讓人心碎。因為那份麻木,是長期壓抑和無數次努力卻未被看見的絕望累積。

2. 「為你好」的糖衣:控制慾與焦慮的投射

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我試著理解朋友的母親。她確實是一位控制慾強、且內心充滿焦慮不安的女性。她並非不愛女兒,甚至可以說,她對女兒的愛是濃烈而深沉的。然而,這份愛卻被扭曲成了掌控,像是一把永遠握得太緊的手,緊緊地企圖拉住女兒的人生方向盤。她沒有惡意,卻讓人窒息。

  • 心理學視角:
    • 焦慮的投射: 許多控制型父母的行為,源於他們自身對不確定性和未來的焦慮。他們會將這些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試圖透過控制孩子的人生軌跡,來減輕自己的不安感。他們深信,只要孩子按照他們規劃的道路前進,就能規避風險,獲得「安全」和「成功」。
    • 「無意識的」操縱: 這些父母常常打著「我是為你好」的旗號,行操縱之實。他們可能真心認為自己的建議是最正確的,但他們並不真正想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需求和渴望。他們更在乎的是孩子是否符合她們心中的「安全標準」,而非孩子自身的幸福感和成長。
    • 愛的扭曲: 這種愛,其實是一種「匱乏感」的體現。父母可能將孩子視為自己生命意義的延伸,或透過控制孩子來彌補自己未竟的夢想或遺憾。但他們卻忘了,人生不是一道填空題,沒有唯一正解。孩子的人生不該是父母安全感的代價。

3. 反抗與順從的循環:被消磨的自我

我朋友也不是沒有反抗過。她也曾試圖表達自己的立場,努力讓母親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和選擇。可每次的談話最後,都毫無例外地演變成指責與情緒勒索:

「你現在翅膀硬了,開始嫌棄我了?」 「我辛苦養你那麼大,你連一句話都不肯聽我的嗎?」

面對這樣的指責,原本的溝通意圖被徹底瓦解。朋友在一次次的嘗試與挫敗中,學會了閉嘴。她學會了照著母親寫好的劇本演繹自己的人生,直到自己都快忘了原本的劇本是什麼,甚至連自己真正的感受和渴望,也變得模糊不清。這種長期的自我壓抑,在心理學上常被稱為「習得性無助」——一種長期面對無法控制的負面情境後,產生的放棄抵抗的狀態。


原生家庭的印記:情感關係中的「慣性」

這樣的成長背景,對朋友的影響是全面而深遠的,尤其在她的情感關係裡,這種「習慣性」的模式被不斷複製,重複上演。

1. 複製童年模式:在親密關係中重演

人際關係,特別是親密關係,往往是我們原生家庭模式的放大鏡。我們在童年時期與主要照顧者(如父母)的互動模式,會內化為一套「關係腳本」,即使換了對象,我們仍然會不自覺地用舊的模式去應對新的情境。

  • 安全感的需求與模式選擇: 朋友交往過幾個男友,都是那種相對溫和、體貼的類型。她曾坦言,她不敢愛太強勢的人,害怕再次掉進童年時期被壓抑、被控制的循環。這種選擇,其實是她內在安全感需求的一種投射——潛意識中,她希望尋找一個不會像母親那樣壓迫她的人。
  • 「看臉色」與「忍讓」: 長期的「被否定」讓她過於懂得察言觀色、過於懂得忍讓。在親密關係中,她總是不自覺地去在意對方的情緒是否安穩、是否開心,卻忽略了自己的感受有沒有被聽見、自己的需求有沒有被滿足。她習慣性地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次要位置,優先照顧對方的感受。

2. 「和平」的代價:犧牲自我的和諧

有一次,朋友和男友發生爭執,對方語氣重了一點,朋友立刻當場道歉,說自己沒有表達好。然而,從我的角度看,那明明是對方無理取鬧。事後我問她:「妳為什麼要道歉?那明明不是妳的錯。」她頓了頓,眼裡閃過一絲困惑,然後緩緩說道:「因為我不想吵架啊,吵起來我會很不安……而且,如果我能多包容一點,事情就能平靜下來。」

  • 心理學上的警示: 這種「為了平靜而道歉」、「為了和諧而犧牲」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是一種常見的應對衝突的模式,尤其常見於那些在童年時期缺乏安全依附關係,或長期遭受情緒控制的人。他們害怕衝突帶來的「分離」或「被拋棄」,因此選擇自我壓抑來維持關係的「穩定」。
  • 重演的角色分工: 朋友不明白,這樣的「多包容一點」,其實就是再次犧牲自己去換來別人的情緒穩定。這不是真正的愛與理解,而是延續了她與母親關係中的角色分工:她負責妥協、負責穩定局面,而對方則可以負責釋放情緒、任性妄為。這種看似和平的關係,其實充滿了隱形的權力不對等和情感消耗。

3. 原生家庭最深的影響:習慣的力量

這讓我想起一句深刻的心理學名言:「原生家庭最深的影響,不是你學會了什麼,而是你『習慣』了什麼。」這種習慣,是潛移默化的,深植於我們的行為模式、思維定式,甚至情感反應中。即使換了一段關係、換了一個環境,我們仍然會用舊的模式去應對新的情境,如同一個自動重複的程序。朋友所習慣的低頭、沉默、自我否定,就像烙印一樣,即使她已成年,也仍舊在新的關係中不斷重現。


找回邊界:從控制中長出自由的旅程

然而,故事並沒有停留在痛苦與習慣的循環中。我朋友的故事最動人之處,在於她正在改變。這是一場漫長而艱辛的旅程,但每一步都充滿了覺醒與成長。

1. 覺察:從「無意識」到「有意識」

改變的第一步,始於「覺察」。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行為背後的模式和目的時,我們才能開始選擇不同的回應方式。

  • 學習辨認情緒: 她開始看心理學書籍,寫日記,甚至偶爾也做心理諮詢。她學會辨認母親話語背後的情緒——那是焦慮,是恐懼,是無助,而不是對自己的真實評價。她不再每一句都往心裡去,而是學會對自己說:「這是她的焦慮,不是我的錯。」這種辨識能力,是她與母親之間劃清界線的第一步。
  • 區分「課題」: 她明白,母親的焦慮和對她的期待,是母親的課題,她無法為此負責。她唯一能負責的是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選擇、以及自己的生命。

2. 勇敢的「微行動」:重建內在力量

改變從來不是一蹴可幾的。它需要無數個勇敢的「微行動」,來一點點地累積自信和力量。

  • 劃出無形的界線: 雖然每次面對母親,她仍然會感到壓力,但她開始在內心劃出一條明確的界線——不是和母親斷絕來往(這對她而言可能太過劇烈),而是學會讓自己在這段關係中保持清醒。她可以選擇不對母親的負面言論做出情緒反應,可以選擇不參與那些讓她感到不適的對話,可以選擇在必要時提前結束談話。
  • 為自己負責: 她開始將過去用來討好和擔憂他人的能量,轉而投入到自己的成長上。她學會了為自己的幸福負責,為自己的選擇買單。這份責任感,賦予了她前所未有的力量。

3. 真正的自由:從心開始

有一次,她跟我說:「我知道我改變不了她,可是我可以決定,這些話要不要進入我心裡。」

我聽完那句話,久久不能言語。那不是一句灑脫的台詞,而是一個在經年累月的傷痕累累後,慢慢提煉出來的、最深刻的自由。這份自由,不是來自於外部環境的改變,而是來自於內心力量的覺醒——她終於找回了自己對情緒和思維的主導權。

4. 給所有「孩子」的溫柔提醒

你已經長大了,不再需要透過不斷迎合、不斷內疚、不斷試圖證明自己「夠好」來換取愛與認可。你已經擁有力量,可以學著對自己負責、為自己做選擇。你有權利決定自己如何生活,即使那不是你母親或任何他人期待的樣子。

你不再需要在無止盡的碎念中證明你是個好孩子。你真正需要做的,是成為一個讓自己安心、讓自己驕傲的大人。這場找回自我的旅程雖然充滿挑戰,但我朋友的故事讓我堅信——我們都可以從控制中長出自由,從否定中找到堅實的自我認同。

哪怕只是一點點,也好。

這份「一點點」的改變,最終將匯聚成你生命中最宏大的自由。

❤️ 更多文章:艾煦的個人部落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艾煦的沙龍
3會員
71內容數
徘徊世俗之外的靈魂. 一個背包流浪半年, -7度到40度, 旅行17國, 走過數不清的城鎮, 5種宗教文化, 體驗8段不同背景家庭, 睡過無數地方, 還有太多來自世界各地過客們. 分享各式旅行, 生活, 靈性成長, 任何有興趣的人事物.
艾煦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22
從追求關係的「結果」到擁抱「過程」的價值,文章探討了人際關係的多元面向與意義,並提出如何看待和接納未完成的關係。
Thumbnail
2025/08/22
從追求關係的「結果」到擁抱「過程」的價值,文章探討了人際關係的多元面向與意義,並提出如何看待和接納未完成的關係。
Thumbnail
2025/08/15
擺脫情緒勒索,找回自我!學習阿德勒課題分離,釐清責任歸屬,劃清人際界線,告別焦慮與疲憊,活出精彩人生。從職場到親密關係,案例分析與實踐方法,帶你一步步掌握課題分離的技巧。
Thumbnail
2025/08/15
擺脫情緒勒索,找回自我!學習阿德勒課題分離,釐清責任歸屬,劃清人際界線,告別焦慮與疲憊,活出精彩人生。從職場到親密關係,案例分析與實踐方法,帶你一步步掌握課題分離的技巧。
Thumbnail
2025/08/08
文章探討與控制型父母相處的困境,以及如何從「討好型依戀」中解脫,建立健康親密關係。作者以自身朋友的經驗為例,闡述如何透過「課題分離」、「調整互動頻率」、「冷靜回應」等策略,建立內在距離感,不再被父母情緒綁架,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與自由。
Thumbnail
2025/08/08
文章探討與控制型父母相處的困境,以及如何從「討好型依戀」中解脫,建立健康親密關係。作者以自身朋友的經驗為例,闡述如何透過「課題分離」、「調整互動頻率」、「冷靜回應」等策略,建立內在距離感,不再被父母情緒綁架,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與自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來自父母,但只要離開了母親的身體,我們每個人就是一個獨立的人格,從無法用言語表達、牙牙學語,到擁有自己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跟世界觀 這個過程裡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父母到底要不要放手?應該什麼時候放手?我在別人眼中應該是個「不正常」的父親⋯⋯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來自父母,但只要離開了母親的身體,我們每個人就是一個獨立的人格,從無法用言語表達、牙牙學語,到擁有自己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跟世界觀 這個過程裡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父母到底要不要放手?應該什麼時候放手?我在別人眼中應該是個「不正常」的父親⋯⋯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舉止常常反映出家庭教育的成果,而家長往往因為太過堅持某種信念,或者過度干涉孩子的行為,反而可能會造成反效果。文章探討了家長教育中的困境和需要放手的重要性。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舉止常常反映出家庭教育的成果,而家長往往因為太過堅持某種信念,或者過度干涉孩子的行為,反而可能會造成反效果。文章探討了家長教育中的困境和需要放手的重要性。
Thumbnail
對子女過於執著的父母,雖然出於愛和關心,但這種執著往往會引發一系列負面的後果,影響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後果:  一、孩子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  過度保護和控制的父母通常不允許孩子獨立做決定或承擔責任。這會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無法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
Thumbnail
對子女過於執著的父母,雖然出於愛和關心,但這種執著往往會引發一系列負面的後果,影響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後果:  一、孩子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  過度保護和控制的父母通常不允許孩子獨立做決定或承擔責任。這會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無法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
Thumbnail
每一個個體靈魂各自都為了能充分體驗生命情境的多樣性與自我的多元面貌,在每次轉世投身選擇不同的設定,作為人格小我(ego)培養皿的原生家庭(以生身父母為基礎擴展出的生活環境)首當其衝,涉及該個體靈魂的轉世業力與使命願力、投生家族的業力印記和靈性遺產,以及地球集體(潛)意識的記憶輪播與演化潛能等層面。
Thumbnail
每一個個體靈魂各自都為了能充分體驗生命情境的多樣性與自我的多元面貌,在每次轉世投身選擇不同的設定,作為人格小我(ego)培養皿的原生家庭(以生身父母為基礎擴展出的生活環境)首當其衝,涉及該個體靈魂的轉世業力與使命願力、投生家族的業力印記和靈性遺產,以及地球集體(潛)意識的記憶輪播與演化潛能等層面。
Thumbnail
這是一位單親家庭小孩的成長故事,經歷了霸凌、me to事件、離婚、失業、親戚的不理解,但透過心理書籍的學習,找到自我和解的方式,堅定的走出低潮,超越傳統觀念。
Thumbnail
這是一位單親家庭小孩的成長故事,經歷了霸凌、me to事件、離婚、失業、親戚的不理解,但透過心理書籍的學習,找到自我和解的方式,堅定的走出低潮,超越傳統觀念。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祝福那些還躲在家庭角落的孩子,希望他們有天能夠真正撫平內心的傷痛,品嘗到家庭生活的美好。 和你記憶裡的父母和解,是覺醒的第一步,也是通往生命無憂的必經之路。
Thumbnail
祝福那些還躲在家庭角落的孩子,希望他們有天能夠真正撫平內心的傷痛,品嘗到家庭生活的美好。 和你記憶裡的父母和解,是覺醒的第一步,也是通往生命無憂的必經之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