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荷蘭病?
荷蘭病,指的是當一個國家因為發現或出口大量自然資源(如石油、天然氣、礦產等),導致該國貨幣匯率顯著升值,結果使得其他產業(尤其是製造業或農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下降,最終造成這些產業衰退的現象
或許,之前匯率大幅地的升值,跟老美川普的壓迫真的無關,我們從另一個面向來看,是不是因為我們的半導體產業太強了,導致台幣大幅度升值,而之後又跟楊總裁講的一樣,發現了禿鷹炒匯,瘋狂狙擊台幣。
在央行的公開發行的文獻中,我們可以找到對荷蘭病的研究,節錄重點如下:
荷蘭病主角登場
1960年代,荷蘭在北海發現了大量天然氣資源,出口大增,帶來巨額外匯收入,推升荷蘭盾匯率。但隨著貨幣升值,荷蘭的製造業出口變得昂貴,競爭力大幅下降,導致產業結構失衡,經濟成長放緩,失業率上升
荷蘭為小型開放經濟體,內需不大,經濟主要以製造業出口作為支撐,在北海發現天然資源後,政府大力發展天然氣產業(為繁榮產業),反而可能因勞動力移動效果及支出效果,對製造業(為衰退產業)的就業人數、薪資及生產成長帶來不利影響
(1)勞動力移動:天然氣產業勞動需求增加且薪資上升,致製造業勞動力移出,造成就業人數減少、薪資上升
(2)支出效果:天然氣開採使出口收入增加,政府財源大增而對非貿易財需求擴增(如社福支出提高),荷蘭盾實質升 值(圖 3),因出口競爭力下滑使製造業勞動需求下降,且因服務業薪資上升,製造業勞動力再度移出。
(3)因荷蘭盾升值,造成外國商品價格相對國內商品便宜,民眾轉而購買外國商品,此亦衝擊國內製造業,1975 至 1983 年間製造業生產指數出現負成長或成長低緩的情況(圖 4)。
(4)綜合上述可知,製造業出口競爭力下降主要與工資成本上升及荷蘭盾大幅升值有關。

台灣現狀
我們現在把時空背景一換,把荷蘭這個小型經濟體替換成台灣
把天然氣產業,換成半導體產業
再把那些勞動力移動,支出效果,以及製造業衰退的情況套用上去是相當吻合的
有些事情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
去年整個半導體產業非常蓬勃,半導體產業出口約占整個台灣出口的35%,導致稅收激增,史上最高總預算,AI高峰過後,收不到那麼多稅了,能大幅削減社福預算嗎?
再來,已經發生的半導體業蓬勃發展,導致其他產業請不到工人,這個正在發生
我們的房價物價,也都被這一批富起來的人炒高了,像竹北的物價,台積電廠區周邊的房價等等,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指標
台幣匯率猛升,有些產業可能就撐不住了,再加上關稅的影響,很多傳產會面臨非常嚴峻的挑戰
最後想和大家說的是,匯率的升值主因,或許是美方的壓迫,也可能是今天我們所探討的荷蘭病,並且有禿鷹的狙擊,但是,台幣已經升值了十幾個百分點是個結果,並且還沒有升完
下半年匯率和關稅的雙重挑戰就在路上,投資要更加謹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