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好友聚舊,選擇了一間中檔次的平民西餐廳,餐廳位於一個中產級別的大型商場內,現在晚上的食肆也不會人多,本來以為可以輕鬆及安靜地說說彼此近況,吃到晚餐差不多一半的時候,餐廳的職員把四位應該約莫六十到七十歲的顧客指示到我們旁邊的座位,我立時已覺得奇怪,怎麼這個時候八成的座位已經沒有人坐,還把他們安排在我們的旁邊,那時已經心感不妙,果然不出所料,由他們拿着餐牌開始去選擇自己的套餐,到餐湯及主菜分別送上的時候,他們也以頗洪亮的聲線天南地北,起初以為只是我對聲音特別敏感,不想顯露出困擾的表情令好友無所適從,誰知當我離開座位出去的時候,好友也跟着我走並靜靜地告訴我不如要求換一個座位,並且多叫一份甜品讓我們再安靜地多傾談一會。想不到好友比我更受不了他們的聲音。
我們換到另一邊的座位,立時感到清靜了不少,雖然仍然聽到不遠處四位顧客的聲浪,但已經比起坐在他們旁邊好得上百倍。調了座位,我們說起這次經歷,原來大家對此境況都有相同感受,就是現在越來越多會遇到一些喜歡高談闊論且旁若無人的年長人士。好友起初還疑惑究竟是不是他們的聽覺嚴重退化,所以令他們不得不提高聲量,我實在不敢評論,只想到若果他們持續這樣在我們身邊大聲說話,我們的聽覺倒會很快退化,然後我們也就要一樣大聲說話。記得在政府的宣傳廣告中,那位婆婆在廣告的尾聲大聲的告訴我們大聲不代表她沒禮貌,大聲當然不是沒禮貌,只是在公眾場合不理會是否騷擾旁人而持續大聲地說話,就實在不合宜了。
我們嘗試分析這個在香港似乎越來越普遍的情況,除了知道是人口老化之外,也相信是這個年紀的人逐漸跟社會脫節,已經未必掌握到現在社會的大趨勢和言行舉止的標準,例如避免高談闊論免得騷擾別人和涉及私隱的說話外傳,我們另外覺得他們容易活於自己的框框中,因為已經不再需要顧及個人成長和學習需要,越是習慣活在自己的世界,便越容易自我中心而不再需要理會別人,也許我們從前會覺得年輕人很自我中心,誰知道現在有另一個群組的人也一樣出現這個趨勢。談起這群人,近日我和一位教會姊妹說到手機不離手的問題。她說我們常常關注一班小朋友有個電子奶嘴,但她說一班長者的電子奶嘴其實更難處理。一個幾歲的小朋友時常拿着手提電話玩遊戲或看片,我們尚且能夠利用成年人的優勢去阻止或限制他們,但若果一個長者長時間拿着手提電話上網、玩遊戲或看視頻,我們其實是沒有能力去阻止他們繼續,因為他們同樣是成年人,甚至因為輩份的緣故令到我們難以勸止他們的這個行為,尤其是拿着手機並不是罪行或不正當的行為,我們不容易有具說服力的原因叫他們不要花太多時間在那些娛樂上,再說他們活到退休的年紀,不花時間在那些娛樂上,還可以花在什麼事情上呢?小孩子機不離手或會荒廢學業、失去睡眠或作其他更有意義事情的時間,只是長者們既不再需要返工返學,時間多的是,那麼整日埋首於手機上似乎又不是什麼問題,但當知道他們所看的視頻有很多都是為搏取瀏量而嘩眾取寵、煽動人心或作假的訊息,多看往往會影響自己的情緒及判斷力,容讓他們無時無刻繼續戴着這個恍似如慢性病毒的電子奶嘴究竟是不是好事呢?那位好友的一位年長親人最近視力急速退化恐怕與近幾年長時間接觸藍光不無關係,而我一位長時間在內地居住的年長親戚把生活日夜顛倒看來也是看視頻至深夜才睡覺有關,更別說他們的體型已經隨着機不離手和少運動而變得越來越肥胖。
原來要說服他們比說服小孩子和年輕人更加困難,他們已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有很多長者甚至還會覺得自己人生經驗豐富,勞苦一生只為今日,而且食鹽比我們食米更多,所以不容易接受意見,未必會懂得反思;我們給他們作提醒的時候也要具有足夠的理據,出發點就是為他們著想而非要限制他們的自由和權利,讓他們明白他們有權說話大聲但也不應該奪去別人享受寧靜的權利,而手機的資訊雖然可以讓他們與社會保持聯繫,但太過沉迷同樣會人帶來很多不良的副作用⋯⋯,不過實在很不容易。
(11·07·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