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儀習俗與禁忌是華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對先人的尊重與對生者的祝福。香港的殯儀儀式既保留傳統特色,也隨著時代變遷而有所簡化。以下將介紹本地常見的殯儀程序、宗教儀式、陪葬品、服飾以及相關禁忌,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與遵從這些傳統禮儀。
香港常見殯儀程序
- 設靈與守夜
設靈通常於出殯前一晚進行,家屬會在靈堂守夜,進行宗教儀式。現今多數家庭選擇簡化流程,較少通宵守夜。 - 入殮與大殮
入殮指將先人遺體安放入棺,大殮則包括瞻仰遺容、封棺、辭靈等,並配合宗教儀式。 - 出殯與下葬
靈柩送往下葬或火化,過程中會有相應的宗教或習俗儀式。若從殮房直接出殯,則儀式會更為簡單。
宗教儀式與分別
- 道教
常見儀式包括破地獄、擔幡買水、坐蓮花等,會燒紙紮用品,祈求先人安息。 - 佛教
以誦經、上貢為主,目的是超渡先人,助其早日輪迴。 - 天主教/基督教
會有講道、奉香、唱詩歌、祈禱等儀式,重點在於紀念先人,祝福其靈魂安息於天國。
壽衣與陪葬品
- 壽衣選擇
傳統上,年過六十且有兒女者可穿壽衣。壽衣設計寬鬆,寓意後人生活寬裕。未滿六十者多穿生前喜愛的衣物。 - 陪葬品注意事項
避免放置大量膠質、皮製衣物及電子產品於棺木內,以免火化時產生有害氣體或爆炸。常見陪葬品有眼鏡、書籍、佛珠、聖經等。貴重物品宜於骨灰安置時陪伴,不宜放於棺內。
守夜與孝服
- 守夜
家屬於設靈當晚守在靈堂,現今多數只進行儀式後便離開,少數仍會通宵守靈。 - 孝服穿著
長輩去世時,配偶、子女、媳婦、女婿及孫輩需穿孝服。其他親屬則可綁白腰帶以表孝思。
禮儀禁忌
- 吉儀與帛金
吉儀為主人家給賓客的謝禮,內含紙巾、糖果及一元硬幣,需當日用掉或捐贈。帛金以單數為宜,象徵「只有一次」和「長久」。 - 言語禁忌
主人家應說「有心」而非「多謝」;道別時說「慢行、唔送」,忌說「再見」或送客,避免不吉利的寓意。 - 靈堂相片處理
靈堂上的先人大相於儀式後應在火葬場化掉,若帶回家須用紅紙包好,百日後方可打開。 - 纓紅與解穢酒
出殯後親友與家屬會吃「解穢酒」;守孝期滿後則有「纓紅飯」。纓紅利是於脫孝後分發,內含象徵吉利的物品。
其他習俗
- 供奉祖先與菩薩
家中若有供奉,需用紅紙封住供奉位,暫停上香,待出殯儀式結束後才能拆除。 - 靈堂佈置與打齋
道教喪禮常見「打齋」儀式,由多位師傅帶領,進行誦經、超度等程序。
總結
香港殯儀習俗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隨著社會節奏加快而逐步簡化。無論選擇何種儀式,重點在於對先人的尊敬與對生者的安慰。了解並遵從這些習俗與禁忌,有助於讓喪禮莊重圓滿,亦能避免不必要的誤會與遺憾。[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