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現實是,把每一支看似前途無量的成長股都當作下一個應許之地,很可能是我們在投資路上所能犯下最危險、也最常見的錯誤。這份認知不是來自於某本教科書的生硬條文,而是來自於對市場本質的反覆思索,以及對無數個「明日之星」最終殞落的觀察。
美味還是陷阱?重新思考「不配息的成長股」
在價值投資的古老經典中,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比喻,說的是一群投機客在瘋狂地交易一種沙丁魚罐頭,價格水漲船高,直到有天,一個天真的買家忍不住好奇打開了一罐,嚐了一口後卻噁心作嘔,他跑去質問賣家,賣家只是冷冷地回答:「傻瓜,這些沙丁魚不是用來吃的,是用來交易的。」
這個故事,完美地捕捉了投機的本質:資產的價值,完全取決於是否有下一個人願意用更高的價格接手,而與其內在的實用性或品質無關。過去羊羹我時常在夜深人靜時反覆思索,這個「交易用沙丁魚」的比喻,是否也巧妙地適用於那些財報亮眼、營收屢創新高,卻吝於發放股息的熱門成長股?
當我們買進一張股票,我們理論上是成為了這家公司的部分所有者,理應分享公司經營所帶來的利潤分紅。但若一家公司選擇將所有盈餘都用於再投資,股東的回報便完全依賴股價的上漲,這份「紙上富貴」,是否已悄悄偏離了投資的本質,滑向了那罐不能吃的沙丁魚罐頭?
這個問題的答案,比想像中要複雜,它沒有絕對的是非,關鍵的分野,藏在一個許多人忽略的細節裡:公司究竟如何運用那些未發放的盈餘?
一家公司之所以不配息,背後可能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劇本。第一種劇本裡,它是一台「燒錢故事機」。管理層將保留下來的資金,投入到各種低回報、甚至注定失敗的項目中,只為了維持一個「持續擴張」的美好故事。在這種情況下,公司的內在價值並未增長,股價的上漲純粹是市場樂觀情緒的泡沫,而泡沫的唯一歸宿,就是破滅。此刻的股票,確實就是那罐劇毒的沙丁魚。
但還有第二種劇本,公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一台馬力強勁的「超級複利機器」。它之所以不把利潤分還給股東,是因為管理層有十足的把握,能將這些資金以極高的「投入資本回報率」(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 ROIC)進行再投資。打個比方,如果一家公司能用股東的錢,穩定地創造出每年20%的回報,而股東自己拿回股息,可能只能找到10%的投資機會,那麼將盈餘留在公司內部,讓這台機器為所有股東進行複利滾動,顯然是更為明智的選擇。
這時我們作為股東並非沒有享受到分紅,而是以一種更高效、更具稅務優勢的方式,授權公司最了解業務的專業經理人,代我們進行再投資。
亞馬遜(Amazon)的崛起過程,便是這個理論最經典的現實演繹。在它長達二十年的成長歲月中,幾乎從未發放股息,甚至長期處於財報虧損的狀態。但在2008年金融海嘯最深重的時刻,當全球零售業一片哀嚎,它的營收與獲利卻能逆勢增長。到了2020年COVID-19危機爆發,封城隔離讓它成了無數家庭與企業賴以為生的基礎設施,股價在短暫下挫後,竟以驚人的速度反彈並創下歷史新高,其恢復力道遠勝大盤。
這背後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股價的短期波動,不等於企業的長期風險。在市場恐慌時,亞馬遜的股票或許被人當成沙丁魚罐頭一樣拋售,但它的「商業模式」這項無形資產,卻在這兩場巨大的危機中,淬鍊得更加強大,甩開了所有競爭對手。對於能看懂這點的投資者而言,市場的恐慌,反而是用更低廉的價格,增持一家偉大企業所有權的黃金時刻。
所以,面對一家不配息的成長股,我們需要問自己的,不再是「它有沒有配息?」,而是更為深入的問題:「這家公司的管理層,究竟是在玩一場沙丁魚罐頭的音樂椅遊戲,還是在為所有股東,全力打造一台能穿越經濟週期的超級複利機器?」這個判斷,正是投資這門藝術最困難,也最迷人之處。
真正的安全網—建立你的「雙層安全邊際」
但我們也得認清,不是每一家公司都能成為亞馬遜,甚至絕大多數公司都無法成為亞馬遜時,一個理性的投資者,就必須面對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既然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我的預測也隨時可能出錯,那我該如何保護我的資本,避免在一次失誤中就造成無法挽回的重傷害?
價值投資的先驅們,為此提供了一個簡潔而強大的答案,那就是「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這個概念,是所有理性投資的基石與核心。它的定義非常簡單,就是堅持只在一個資產的市場價格,顯著低於我們保守估計的內在價值時,才進行投資。這好比說,我們堅持只用五毛錢,去買一塊錢價值的東西。中間那五毛錢的價差,就是我們的保護墊、我們的緩衝區,是我們在面對未知的未來時,所能依賴的最堅實的盟友。
安全邊際的首要目的並非為了讓我們賺取暴利,而是為了讓我們在犯錯時,能夠全身而退。殘酷的投資數學告訴我們,虧損50%需要上漲100%才能回本,而一次巨大的虧損,就足以將多年的複利成果毀於一旦。「避免虧損」在長期競賽中的重要性,遠遠大於追求短期的超額報酬。
這個概念說來簡單,實踐起來卻充滿細節。羊羹我自己的體悟是,一個真正有效的安全邊際,不該只是一個單純的「價格折扣」,而應該是一個立體的、包含兩層濾網的「風險過濾系統」。
第一層濾網,我稱之為「定性濾網」,也就是品質的篩選。在我們開始計算一家公司的「合理價位」之前,我們得先問自己一個更根本的問題:「無論價格多少,這家公司,是我想擁有的那種生意嗎?」我會根據企業的穩定性、業務的可理解性、管理層的誠信與能力,以及它是否處於我的「能力圈」之內,來為我所有的觀察標的,進行一個內心的排序。
這個步驟,等同於在遊戲開始前,就預先選擇好對自己最有利的戰場。我會主動避開那些業務過於複雜、需要做出過多不可靠假設、或是管理層有不良紀錄的公司。因為最大的投資虧損,往往不是來自於價格買貴了10%或20%,而是來自於對生意本身徹頭徹尾的「看錯」。這個定性濾網,就是為了防範這種災難性的「企業基本面風險」,它幫助我們避開了市場上大多數潛在的「價值陷阱」。
通過了第一層品質篩選後,我們才進入第二層濾網,也就是「定量濾網」,價格的折扣。這一步,才是傳統意義上的安全邊際計算。我會為那些通過品質檢驗的公司,估算一個我認為的「合理價位」,然後,再基於當下「大盤的冷熱」,給予一個動態的折扣率。
這個動態折扣,是對「市場情緒風險」的定價。我深刻地理解,當整個市場處於極度狂熱、人人都在談論股票的階段,這代表市場的預期已經被拉到最高,此時犯錯的空間極小,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劇烈的價格修正。在這種「熱」的環境下,我就會要求一個更大、更嚴苛的價格折扣,好比說三成甚至四成,來補償我所承擔的較高市場風險。
反過來說,當市場處於極度悲觀、恐慌蔓延、沒人願意談論股票的「冷」環境下,股票的價格本身,就已經反映了大量的壞消息與不確定性。此刻價格本身就是一種保護,我需要額外要求的安全邊際折扣,就可以相對小一些。
這個雙層系統,讓我們從單純的「算價錢」,進化到成熟的「管理風險」。第一層濾網確保我們不會買到本質上正在融化的冰棒,第二層濾網則確保我們即便是買一塊好料,也不會用過高的價格購入。這是一套攻守兼備的個人化決策系統,能讓我們在市場的巨大波動中,保持內心的紀律與平靜。
為何好貨輪得到我們?機構的弱點就是你的機會
當我們建立起自己的風險過濾系統後,下一個自然浮現的問題便是:如果這個方法這麼好,為什麼市場上還會持續出現這麼多價格被低估的機會?那些掌控著數千億資金、聘用著頂尖名校分析師的專業投資機構,難道會放過這些便宜貨嗎?
答案是,他們不但會放過,甚至很多時候,他們就是創造出這些便宜貨的源頭。市場之所以會持續出現無效率與錯誤定價,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主導市場的專業機構,正被其自身的「結構性缺陷」所綑綁。他們在玩的,是一場規則與我們截然不同的遊戲。
首先,是根本性的利益不一致。投資機構們的利潤,主要來自於交易的「頻率」與「規模」,像是每一次買賣所產生的手續費、或是協助公司上市所收取的巨額承銷費用。這意味著,一個交易頻繁、熱錢湧動的市場,最符合他們的商業利益。這與價值投資所倡導的「低週轉率、買入並長期持有」的理念,從根本上就是背道而馳的。
其次是無可奈何的相對績效詛咒。對於一個基金經理人來說,他最大的夢魘,並不是沒幫客戶賺到錢,而是他的績效表現,在某個季度或某個年度「輸給了」大盤指數或是競爭同業。一旦發生這種情況,他將面臨客戶贖回的巨大壓力,甚至可能危及自己的職業生涯。
這種巨大的同儕壓力,導致了機構投資者的「抱團取暖」行為。他們傾向於買進那些市場上最熱門、同業也都在買的股票,因為即使這些股票最後下跌了,他也可以說:「你看,大家都虧錢了,不是我的錯。」這種心態,誠如經濟學大師凱因斯所言:「在聲譽的世界裡,傳統地失敗,遠勝於非傳統地成功。」他們被迫放棄了那些雖然長期看好,但短期內可能表現不佳的非共識股,而這些,往往正是價值投資者最肥美的獵物。
最後是無法擺脫的規模限制。想像一個管理著一千億資金的巨型基金,它不可能去投資一家總市值只有二十億的小公司。就算它想買,只要買入個5%,就可能成為該公司最大的股東,不僅會引來監管問題,其買賣行為本身就會劇烈影響股價,造成流動性困境。
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是坦迪公司(Tandy Corporation)將其子公司InterTan分拆上市的過程。許多坦迪公司的機構股東,在分拆後,手上多了一筆價值僅數百萬美元的InterTan零股。
對於一個管理數十億美元資產的基金來說,這樣一筆「無關痛癢」的部位,根本不值得花費時間與心力去研究和管理。於是,最簡單、最理性的決策,就是「不計價地拋售」。這種純粹基於「制度性」而非「基本面」的賣壓,導致InterTan的股價在初期被嚴重低估,為那些願意彎下腰來撿起這些「孤兒股」的投資者,創造了數倍的回報。
這些機構的種種「非做不可」與「無法去做」的行為,恰恰為我們這些獨立的個人投資者,撐開了一片廣闊的藍海。我們擁有他們所沒有的、最奢侈的幾項超能力:
- 時間的自由:我們能進行一項可能需要三五年才會發酵的投資,完全不必理會惱人的季報或年度績效排名。
- 規模的靈活:我們的資金規模,讓我們可以自由地在市場的任何一個角落尋寶,包括那些被法人徹底遺忘的小型股。
- 專注的權力:我們可以將資金高度集中在自己最有信心的10到15個投資標的上,而不必為了符合基金說明書的規定,去買進上百支自己根本不了解的股票。
- 絕對績押的追求:我們的唯一目標,就是讓自己的資產以合理的方式增長,而不是虛無地「打敗指數」。當市場上遍地都是昂貴的沙丁魚罐頭時,我們可以安心地持有現金,耐心等待下一波恐慌的到來,而基金經理人卻可能因為契約或壓力,被迫在市場高點繼續買進。
你的專屬獵場—在台股中,我們該往哪裡看?
理解了機構的弱點與我們自身的優勢後,下一步,就是將這份認知,轉化為一張可執行的「尋寶地圖」。在我們所熟悉的台灣股市中,這些原則同樣適用,甚至因為台股獨特的「法人文化」,而讓這套獵人思維,顯得更加銳利。
台股的注意力與資金流動,高度集中在所謂的「三大法人」(外資、投信、自營商)身上。他們的一舉一動,幾乎定義了市場的主流敘事。而他們關注的焦點,往往離不開那些構成指數權重的龍頭股,像是台灣五十、中型一百的成分股,或是當下最熱門的產業題材,好比說前幾年的航運,或是近期的AI與半導體。
這份高度的關注集中,反過來也意味著,在鎂光燈沒有照耀到的地方,存在著大量的、未被充分研究的價值窪地。這就是我們的專屬獵場。
一個可能的狩獵方向,是法人無法涉足的市場角落。像是交易相對不活絡的中小型股,或是充滿了璞玉與沙石的興櫃市場。這些地方的公司,很少有法人報告會去覆蓋,它們的股價,更多是由少數了解公司的內部人或長期投資者所決定,這也意味著,更容易出現因為資訊不對稱或市場忽略,而產生的巨大折價機會。
另一個方向,是去尋找那些不被主流敘事青睞的「無聊」產業。當整個市場都在追逐AI的算力與營收爆發時,那些穩定獲利、默默耕耘的「舊經濟」傳產股,像是機械、紡織、食品等,就可能被市場暫時遺忘。它們的股價或許不會有爆炸性的增長,但如果能在其價值被低估時買入,其穩定的盈利能力與股息,同樣能提供非常豐厚的回報。
更有趣的,是利用法人可預測的行為模式,進行反向操作。台股投資人對「年底作帳行情」或「季底結帳」這類詞彙,想必不陌生。這指的是,投信基金為了美化季末或年末的績效報告,可能會集中拉抬或拋售某些持股。這種基於「績效壓力」而非「長期價值」的買賣行為,往往會造成股價的短期非理性波動。對於一個不受此束縛的個人投資者來說,若能在法人因結帳壓力而拋售優質股票時,從容地分批承接,便是一種高勝率的策略。
最後我們還可以將目光投向那些具有明顯週期性的產業。台灣的航運、面板、記憶體、塑化等產業,其獲利能力與景氣循環高度相關。市場的通病,是在景氣最好、公司賺進超額利潤時,給予最高的評價與追捧;而在景氣反轉、行業陷入虧損時,又給予最低的評價,棄之如敝屣。一個理性的價值投資者,應該做的恰恰相反。
在整個行業前景最黯淡、市場最悲觀時,去仔細研究那些體質最好、最可能存活下來的龍頭公司,評估其股價是否已經低於船隊、廠房等有形資產的「清算價值」。若能在此刻,以巨大的安全邊際買入,那麼,我們需要做的,就只剩下耐心等待下一輪景氣的復甦。
甚至,在這個被動投資(ETF)日益盛行的年代,也出現了新型態的獵場。當一檔股票因為權重調整,而被納入或剔除某個重要的指數時(像是MSCI指數調整),將會引發數百億、甚至千億的被動資金,必須在指定的日期「不問價格、不看基本面」地進行機械式買賣。這種純粹由指數規則所驅動的巨大買盤或賣壓,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市場無效率,為那些能提前研究、精準判斷價值的獵人,提供了絕佳的伏擊機會。
從辨別投機,到建立雙層安全邊際,再到尋找專屬獵場的旅程,最終指向一個簡單卻深刻的結論:在長期投資的賽道上,我們唯一能真正依靠的,不是任何市場大師的明牌,也不是某個神奇的技術指標,而是我們自己親手建立、並用鋼鐵紀律去執行的那套「投資決策系統」。
這個系統,幫助我們在市場貪婪時保持戒慎,在市場恐慌時維持勇氣。它讓我們專注於企業的內在價值,而非股價的短期波動。它讓我們深刻理解自己的優勢,並善用對手的弱點。
投資,從來都不只是一門科學,它更像一場修行,考驗著我們的理性、耐心與自省能力。希望這篇文章的分享,能為同樣在這條路上探索的你,帶來一些不同的視角與啟發。
文章重點回顧:關於深度投資的問答
Q1:面對熱門的「不配息成長股」,我該如何判斷它是潛力股還是大地雷?
A1:關鍵不在於「是否配息」,而在於「公司如何運用未發放的盈餘」。我們需要判斷,管理層是將資金投入到能創造高回報的項目中(成為一台「超級複利機器」),還是僅僅為了維持一個美好的成長故事而胡亂燒錢(成為一台「燒錢故事機」)。卓越的資本配置能力,遠比帳面上的盈餘數字更為重要。
Q2:常聽到的「安全邊際」到底是什麼?只是把目標價打個折嗎?
A2:打折只是表象,其核心是一種「雙層風險過濾系統」。第一層是「品質濾網」:優先選擇那些業務穩定、在自己能力圈內的優質公司,主動避開看不懂或有潛在問題的企業。第二層才是「價格濾網」:為通過品質檢驗的公司,根據當下的市場情緒(冷或熱),給予一個動態的、足夠大的價格折扣,以應對未知的風險與自己可能犯下的錯誤。
Q3:市場這麼多專家與法人,散戶真的還有機會嗎?機會在哪?
A3:機會恰恰來自於專業機構的「弱點」。他們受制於「相對績效」、「規模限制」與「利益衝突」,導致他們必須放棄許多長期機會、追逐短期熱點,甚至在特定時間點非理性地拋售持股。這為擁有「時間自由」與「規模靈活」優勢的個人投資者,在小型股、被冷落的產業、週期谷底以及特殊事件(如指數調整)中,創造出了源源不絕的獲利獵場。
羊羹我相信投資是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分享存股紀錄是為了印證文章中的思考而非報明牌。願我的經驗能讓大家觸類旁通建立更穩健的投資策略。
用訂閱支持我,持續產出好內容! 如果在我的文章中有所收穫,歡迎訂閱【羊羹學堂】,大家的支持是我分享投資、健康與學習心得的最大動力。
現在加入即可鎖定當前優惠,解鎖所有專屬文章與社群討論,期待與您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