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停止追逐「下一個台積電」?一套散戶也能實踐的投資系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raw-image


我想,幾乎所有踏入市場的人,心中都曾燃燒過一個夢想,那就是找到下一個能改變世界的偉大公司,像是蘋果、亞馬遜,或是在我們這片土地上人人稱頌的護國神山台積電。我們翻閱報告、追蹤新聞,試圖在無數的資訊碎片中,拼湊出那張通往財富自由的藏寶圖,期待著自己能在浪潮掀起前,穩穩地站在衝浪板上。


但現實是,把每一支看似前途無量的成長股都當作下一個應許之地,很可能是我們在投資路上所能犯下最危險、也最常見的錯誤。這份認知不是來自於某本教科書的生硬條文,而是來自於對市場本質的反覆思索,以及對無數個「明日之星」最終殞落的觀察。


美味還是陷阱?重新思考「不配息的成長股」


在價值投資的古老經典中,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比喻,說的是一群投機客在瘋狂地交易一種沙丁魚罐頭,價格水漲船高,直到有天,一個天真的買家忍不住好奇打開了一罐,嚐了一口後卻噁心作嘔,他跑去質問賣家,賣家只是冷冷地回答:「傻瓜,這些沙丁魚不是用來吃的,是用來交易的。」


這個故事,完美地捕捉了投機的本質:資產的價值,完全取決於是否有下一個人願意用更高的價格接手,而與其內在的實用性或品質無關。過去羊羹我時常在夜深人靜時反覆思索,這個「交易用沙丁魚」的比喻,是否也巧妙地適用於那些財報亮眼、營收屢創新高,卻吝於發放股息的熱門成長股?


當我們買進一張股票,我們理論上是成為了這家公司的部分所有者,理應分享公司經營所帶來的利潤分紅。但若一家公司選擇將所有盈餘都用於再投資,股東的回報便完全依賴股價的上漲,這份「紙上富貴」,是否已悄悄偏離了投資的本質,滑向了那罐不能吃的沙丁魚罐頭?


這個問題的答案,比想像中要複雜,它沒有絕對的是非,關鍵的分野,藏在一個許多人忽略的細節裡:公司究竟如何運用那些未發放的盈餘?


一家公司之所以不配息,背後可能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劇本。第一種劇本裡,它是一台「燒錢故事機」。管理層將保留下來的資金,投入到各種低回報、甚至注定失敗的項目中,只為了維持一個「持續擴張」的美好故事。在這種情況下,公司的內在價值並未增長,股價的上漲純粹是市場樂觀情緒的泡沫,而泡沫的唯一歸宿,就是破滅。此刻的股票,確實就是那罐劇毒的沙丁魚。


但還有第二種劇本,公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一台馬力強勁的「超級複利機器」。它之所以不把利潤分還給股東,是因為管理層有十足的把握,能將這些資金以極高的「投入資本回報率」(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 ROIC)進行再投資。打個比方,如果一家公司能用股東的錢,穩定地創造出每年20%的回報,而股東自己拿回股息,可能只能找到10%的投資機會,那麼將盈餘留在公司內部,讓這台機器為所有股東進行複利滾動,顯然是更為明智的選擇。


這時我們作為股東並非沒有享受到分紅,而是以一種更高效、更具稅務優勢的方式,授權公司最了解業務的專業經理人,代我們進行再投資。


亞馬遜(Amazon)的崛起過程,便是這個理論最經典的現實演繹。在它長達二十年的成長歲月中,幾乎從未發放股息,甚至長期處於財報虧損的狀態。但在2008年金融海嘯最深重的時刻,當全球零售業一片哀嚎,它的營收與獲利卻能逆勢增長。到了2020年COVID-19危機爆發,封城隔離讓它成了無數家庭與企業賴以為生的基礎設施,股價在短暫下挫後,竟以驚人的速度反彈並創下歷史新高,其恢復力道遠勝大盤。


這背後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股價的短期波動,不等於企業的長期風險。在市場恐慌時,亞馬遜的股票或許被人當成沙丁魚罐頭一樣拋售,但它的「商業模式」這項無形資產,卻在這兩場巨大的危機中,淬鍊得更加強大,甩開了所有競爭對手。對於能看懂這點的投資者而言,市場的恐慌,反而是用更低廉的價格,增持一家偉大企業所有權的黃金時刻。


所以,面對一家不配息的成長股,我們需要問自己的,不再是「它有沒有配息?」,而是更為深入的問題:「這家公司的管理層,究竟是在玩一場沙丁魚罐頭的音樂椅遊戲,還是在為所有股東,全力打造一台能穿越經濟週期的超級複利機器?」這個判斷,正是投資這門藝術最困難,也最迷人之處。


真正的安全網—建立你的「雙層安全邊際」


但我們也得認清,不是每一家公司都能成為亞馬遜,甚至絕大多數公司都無法成為亞馬遜時,一個理性的投資者,就必須面對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既然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我的預測也隨時可能出錯,那我該如何保護我的資本,避免在一次失誤中就造成無法挽回的重傷害?


價值投資的先驅們,為此提供了一個簡潔而強大的答案,那就是「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這個概念,是所有理性投資的基石與核心。它的定義非常簡單,就是堅持只在一個資產的市場價格,顯著低於我們保守估計的內在價值時,才進行投資。這好比說,我們堅持只用五毛錢,去買一塊錢價值的東西。中間那五毛錢的價差,就是我們的保護墊、我們的緩衝區,是我們在面對未知的未來時,所能依賴的最堅實的盟友。


安全邊際的首要目的並非為了讓我們賺取暴利,而是為了讓我們在犯錯時,能夠全身而退。殘酷的投資數學告訴我們,虧損50%需要上漲100%才能回本,而一次巨大的虧損,就足以將多年的複利成果毀於一旦。「避免虧損」在長期競賽中的重要性,遠遠大於追求短期的超額報酬。


這個概念說來簡單,實踐起來卻充滿細節。羊羹我自己的體悟是,一個真正有效的安全邊際,不該只是一個單純的「價格折扣」,而應該是一個立體的、包含兩層濾網的「風險過濾系統」。


第一層濾網,我稱之為「定性濾網」,也就是品質的篩選。在我們開始計算一家公司的「合理價位」之前,我們得先問自己一個更根本的問題:「無論價格多少,這家公司,是我想擁有的那種生意嗎?」我會根據企業的穩定性、業務的可理解性、管理層的誠信與能力,以及它是否處於我的「能力圈」之內,來為我所有的觀察標的,進行一個內心的排序。


這個步驟,等同於在遊戲開始前,就預先選擇好對自己最有利的戰場。我會主動避開那些業務過於複雜、需要做出過多不可靠假設、或是管理層有不良紀錄的公司。因為最大的投資虧損,往往不是來自於價格買貴了10%或20%,而是來自於對生意本身徹頭徹尾的「看錯」。這個定性濾網,就是為了防範這種災難性的「企業基本面風險」,它幫助我們避開了市場上大多數潛在的「價值陷阱」。


通過了第一層品質篩選後,我們才進入第二層濾網,也就是「定量濾網」,價格的折扣。這一步,才是傳統意義上的安全邊際計算。我會為那些通過品質檢驗的公司,估算一個我認為的「合理價位」,然後,再基於當下「大盤的冷熱」,給予一個動態的折扣率。


這個動態折扣,是對「市場情緒風險」的定價。我深刻地理解,當整個市場處於極度狂熱、人人都在談論股票的階段,這代表市場的預期已經被拉到最高,此時犯錯的空間極小,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劇烈的價格修正。在這種「熱」的環境下,我就會要求一個更大、更嚴苛的價格折扣,好比說三成甚至四成,來補償我所承擔的較高市場風險。


反過來說,當市場處於極度悲觀、恐慌蔓延、沒人願意談論股票的「冷」環境下,股票的價格本身,就已經反映了大量的壞消息與不確定性。此刻價格本身就是一種保護,我需要額外要求的安全邊際折扣,就可以相對小一些。


這個雙層系統,讓我們從單純的「算價錢」,進化到成熟的「管理風險」。第一層濾網確保我們不會買到本質上正在融化的冰棒,第二層濾網則確保我們即便是買一塊好料,也不會用過高的價格購入。這是一套攻守兼備的個人化決策系統,能讓我們在市場的巨大波動中,保持內心的紀律與平靜。


---羊羹學堂訂閱牆預備處---


為何好貨輪得到我們?機構的弱點就是你的機會


當我們建立起自己的風險過濾系統後,下一個自然浮現的問題便是:如果這個方法這麼好,為什麼市場上還會持續出現這麼多價格被低估的機會?那些掌控著數千億資金、聘用著頂尖名校分析師的專業投資機構,難道會放過這些便宜貨嗎?


答案是,他們不但會放過,甚至很多時候,他們就是創造出這些便宜貨的源頭。市場之所以會持續出現無效率與錯誤定價,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主導市場的專業機構,正被其自身的「結構性缺陷」所綑綁。他們在玩的,是一場規則與我們截然不同的遊戲。


首先,是根本性的利益不一致。投資機構們的利潤,主要來自於交易的「頻率」與「規模」,像是每一次買賣所產生的手續費、或是協助公司上市所收取的巨額承銷費用。這意味著,一個交易頻繁、熱錢湧動的市場,最符合他們的商業利益。這與價值投資所倡導的「低週轉率、買入並長期持有」的理念,從根本上就是背道而馳的。


其次是無可奈何的相對績效詛咒。對於一個基金經理人來說,他最大的夢魘,並不是沒幫客戶賺到錢,而是他的績效表現,在某個季度或某個年度「輸給了」大盤指數或是競爭同業。一旦發生這種情況,他將面臨客戶贖回的巨大壓力,甚至可能危及自己的職業生涯。


這種巨大的同儕壓力,導致了機構投資者的「抱團取暖」行為。他們傾向於買進那些市場上最熱門、同業也都在買的股票,因為即使這些股票最後下跌了,他也可以說:「你看,大家都虧錢了,不是我的錯。」這種心態,誠如經濟學大師凱因斯所言:「在聲譽的世界裡,傳統地失敗,遠勝於非傳統地成功。」他們被迫放棄了那些雖然長期看好,但短期內可能表現不佳的非共識股,而這些,往往正是價值投資者最肥美的獵物。


最後是無法擺脫的規模限制。想像一個管理著一千億資金的巨型基金,它不可能去投資一家總市值只有二十億的小公司。就算它想買,只要買入個5%,就可能成為該公司最大的股東,不僅會引來監管問題,其買賣行為本身就會劇烈影響股價,造成流動性困境。


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是坦迪公司(Tandy Corporation)將其子公司InterTan分拆上市的過程。許多坦迪公司的機構股東,在分拆後,手上多了一筆價值僅數百萬美元的InterTan零股。


對於一個管理數十億美元資產的基金來說,這樣一筆「無關痛癢」的部位,根本不值得花費時間與心力去研究和管理。於是,最簡單、最理性的決策,就是「不計價地拋售」。這種純粹基於「制度性」而非「基本面」的賣壓,導致InterTan的股價在初期被嚴重低估,為那些願意彎下腰來撿起這些「孤兒股」的投資者,創造了數倍的回報。


這些機構的種種「非做不可」與「無法去做」的行為,恰恰為我們這些獨立的個人投資者,撐開了一片廣闊的藍海。我們擁有他們所沒有的、最奢侈的幾項超能力:

  • 時間的自由:我們能進行一項可能需要三五年才會發酵的投資,完全不必理會惱人的季報或年度績效排名。
     
  • 規模的靈活:我們的資金規模,讓我們可以自由地在市場的任何一個角落尋寶,包括那些被法人徹底遺忘的小型股。
     
  • 專注的權力:我們可以將資金高度集中在自己最有信心的10到15個投資標的上,而不必為了符合基金說明書的規定,去買進上百支自己根本不了解的股票。
     
  • 絕對績押的追求:我們的唯一目標,就是讓自己的資產以合理的方式增長,而不是虛無地「打敗指數」。當市場上遍地都是昂貴的沙丁魚罐頭時,我們可以安心地持有現金,耐心等待下一波恐慌的到來,而基金經理人卻可能因為契約或壓力,被迫在市場高點繼續買進。


你的專屬獵場—在台股中,我們該往哪裡看?


理解了機構的弱點與我們自身的優勢後,下一步,就是將這份認知,轉化為一張可執行的「尋寶地圖」。在我們所熟悉的台灣股市中,這些原則同樣適用,甚至因為台股獨特的「法人文化」,而讓這套獵人思維,顯得更加銳利。


台股的注意力與資金流動,高度集中在所謂的「三大法人」(外資、投信、自營商)身上。他們的一舉一動,幾乎定義了市場的主流敘事。而他們關注的焦點,往往離不開那些構成指數權重的龍頭股,像是台灣五十、中型一百的成分股,或是當下最熱門的產業題材,好比說前幾年的航運,或是近期的AI與半導體。


這份高度的關注集中,反過來也意味著,在鎂光燈沒有照耀到的地方,存在著大量的、未被充分研究的價值窪地。這就是我們的專屬獵場。


一個可能的狩獵方向,是法人無法涉足的市場角落。像是交易相對不活絡的中小型股,或是充滿了璞玉與沙石的興櫃市場。這些地方的公司,很少有法人報告會去覆蓋,它們的股價,更多是由少數了解公司的內部人或長期投資者所決定,這也意味著,更容易出現因為資訊不對稱或市場忽略,而產生的巨大折價機會。


另一個方向,是去尋找那些不被主流敘事青睞的「無聊」產業。當整個市場都在追逐AI的算力與營收爆發時,那些穩定獲利、默默耕耘的「舊經濟」傳產股,像是機械、紡織、食品等,就可能被市場暫時遺忘。它們的股價或許不會有爆炸性的增長,但如果能在其價值被低估時買入,其穩定的盈利能力與股息,同樣能提供非常豐厚的回報。


更有趣的,是利用法人可預測的行為模式,進行反向操作。台股投資人對「年底作帳行情」或「季底結帳」這類詞彙,想必不陌生。這指的是,投信基金為了美化季末或年末的績效報告,可能會集中拉抬或拋售某些持股。這種基於「績效壓力」而非「長期價值」的買賣行為,往往會造成股價的短期非理性波動。對於一個不受此束縛的個人投資者來說,若能在法人因結帳壓力而拋售優質股票時,從容地分批承接,便是一種高勝率的策略。


最後我們還可以將目光投向那些具有明顯週期性的產業。台灣的航運、面板、記憶體、塑化等產業,其獲利能力與景氣循環高度相關。市場的通病,是在景氣最好、公司賺進超額利潤時,給予最高的評價與追捧;而在景氣反轉、行業陷入虧損時,又給予最低的評價,棄之如敝屣。一個理性的價值投資者,應該做的恰恰相反。


在整個行業前景最黯淡、市場最悲觀時,去仔細研究那些體質最好、最可能存活下來的龍頭公司,評估其股價是否已經低於船隊、廠房等有形資產的「清算價值」。若能在此刻,以巨大的安全邊際買入,那麼,我們需要做的,就只剩下耐心等待下一輪景氣的復甦。


甚至,在這個被動投資(ETF)日益盛行的年代,也出現了新型態的獵場。當一檔股票因為權重調整,而被納入或剔除某個重要的指數時(像是MSCI指數調整),將會引發數百億、甚至千億的被動資金,必須在指定的日期「不問價格、不看基本面」地進行機械式買賣。這種純粹由指數規則所驅動的巨大買盤或賣壓,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市場無效率,為那些能提前研究、精準判斷價值的獵人,提供了絕佳的伏擊機會。


從辨別投機,到建立雙層安全邊際,再到尋找專屬獵場的旅程,最終指向一個簡單卻深刻的結論:在長期投資的賽道上,我們唯一能真正依靠的,不是任何市場大師的明牌,也不是某個神奇的技術指標,而是我們自己親手建立、並用鋼鐵紀律去執行的那套「投資決策系統」。


這個系統,幫助我們在市場貪婪時保持戒慎,在市場恐慌時維持勇氣。它讓我們專注於企業的內在價值,而非股價的短期波動。它讓我們深刻理解自己的優勢,並善用對手的弱點。


投資,從來都不只是一門科學,它更像一場修行,考驗著我們的理性、耐心與自省能力。希望這篇文章的分享,能為同樣在這條路上探索的你,帶來一些不同的視角與啟發。


文章重點回顧:關於深度投資的問答


Q1:面對熱門的「不配息成長股」,我該如何判斷它是潛力股還是大地雷?

A1:關鍵不在於「是否配息」,而在於「公司如何運用未發放的盈餘」。我們需要判斷,管理層是將資金投入到能創造高回報的項目中(成為一台「超級複利機器」),還是僅僅為了維持一個美好的成長故事而胡亂燒錢(成為一台「燒錢故事機」)。卓越的資本配置能力,遠比帳面上的盈餘數字更為重要。


Q2:常聽到的「安全邊際」到底是什麼?只是把目標價打個折嗎?

A2:打折只是表象,其核心是一種「雙層風險過濾系統」。第一層是「品質濾網」:優先選擇那些業務穩定、在自己能力圈內的優質公司,主動避開看不懂或有潛在問題的企業。第二層才是「價格濾網」:為通過品質檢驗的公司,根據當下的市場情緒(冷或熱),給予一個動態的、足夠大的價格折扣,以應對未知的風險與自己可能犯下的錯誤。


Q3:市場這麼多專家與法人,散戶真的還有機會嗎?機會在哪?

A3:機會恰恰來自於專業機構的「弱點」。他們受制於「相對績效」、「規模限制」與「利益衝突」,導致他們必須放棄許多長期機會、追逐短期熱點,甚至在特定時間點非理性地拋售持股。這為擁有「時間自由」與「規模靈活」優勢的個人投資者,在小型股、被冷落的產業、週期谷底以及特殊事件(如指數調整)中,創造出了源源不絕的獲利獵場。




羊羹我相信投資是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分享存股紀錄是為了印證文章中的思考而非報明牌。願我的經驗能讓大家觸類旁通建立更穩健的投資策略。

👉 羊羹的核心存股策略

用訂閱支持我,持續產出好內容! 如果在我的文章中有所收穫,歡迎訂閱【羊羹學堂】,大家的支持是我分享投資、健康與學習心得的最大動力。

現在加入即可鎖定當前優惠,解鎖所有專屬文章與社群討論,期待與您一同成長。

👉 點此訂閱,成為更好的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迷途的羊羹
43會員
370內容數
在資訊紛繁的時代,知識的累積往往是決定人生方向的關鍵。 作為一個熱愛學習並致力於提升自我的人, 我希望能夠透過分享自己在學習、投資與健康這三大人生基礎領域的一些見解。 給讀者帶來些許啟發,並幫助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進展。
迷途的羊羹的其他內容
2025/07/10
市場總瀰漫著一股說不出的詭譎氣氛,這讓羊羹我開始去翻找歷史,試圖理解這份不安的源頭。結果發現,我們面對的,可能不只是一次單純的經濟衰退,而是一場金融泡沫、制度變遷與長期文明危機交織的風暴。這是一趟關於終極風險的深度思辨,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在迷霧中,探索我們該如何自處。
Thumbnail
2025/07/10
市場總瀰漫著一股說不出的詭譎氣氛,這讓羊羹我開始去翻找歷史,試圖理解這份不安的源頭。結果發現,我們面對的,可能不只是一次單純的經濟衰退,而是一場金融泡沫、制度變遷與長期文明危機交織的風暴。這是一趟關於終極風險的深度思辨,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在迷霧中,探索我們該如何自處。
Thumbnail
2025/07/07
為什麼懂越多,反而越不敢投資?這或許是我們許多學習者共同的迷惘。羊羹我常覺得關鍵不在於缺少知識,而是缺少一個能將所有知識點串連起來的思考框架。什麼才算一門真正的好生意?該如何看待經營者的價值?最終,又要如何磨練出能在市場中保持平靜的內心?讓我們試著共同打造一套屬於自己的、能安然長抱的行動哲學。
Thumbnail
2025/07/07
為什麼懂越多,反而越不敢投資?這或許是我們許多學習者共同的迷惘。羊羹我常覺得關鍵不在於缺少知識,而是缺少一個能將所有知識點串連起來的思考框架。什麼才算一門真正的好生意?該如何看待經營者的價值?最終,又要如何磨練出能在市場中保持平靜的內心?讓我們試著共同打造一套屬於自己的、能安然長抱的行動哲學。
Thumbnail
2025/07/03
花費大量時間研究,最終的績效卻總是跑不贏大盤,這大概是每個認真投資的人,都曾在夜深人靜時有過的徬徨。羊羹我過去也常陷入這種自我懷疑,所以想試著分享一張自己摸索出來的「修煉地圖」。我們不談虛無飄渺的致富密碼,而是回到原點,看看如何建立一套能衡量、可複製、並且持續進化的個人投資系統。
Thumbnail
2025/07/03
花費大量時間研究,最終的績效卻總是跑不贏大盤,這大概是每個認真投資的人,都曾在夜深人靜時有過的徬徨。羊羹我過去也常陷入這種自我懷疑,所以想試著分享一張自己摸索出來的「修煉地圖」。我們不談虛無飄渺的致富密碼,而是回到原點,看看如何建立一套能衡量、可複製、並且持續進化的個人投資系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知道投資的重要性之後,就要運轉心想事成的法則,讓整個股市成為自己的提款機。這時就要紀錄自己獲利時的感覺,是不是很美好呢?像是台積電在2024年2月15日新春一開盤,就跳空上漲至每股709元,而以697元作收,已經突破前高688元,為之後站穩700元之路做好準備了。換言之,只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知道投資的重要性之後,就要運轉心想事成的法則,讓整個股市成為自己的提款機。這時就要紀錄自己獲利時的感覺,是不是很美好呢?像是台積電在2024年2月15日新春一開盤,就跳空上漲至每股709元,而以697元作收,已經突破前高688元,為之後站穩700元之路做好準備了。換言之,只
Thumbnail
這篇文章關於投資臺積電股票的策略,深入探討了技術分析和長期投資之間的取捨以及遇到異例時如何應對。作者提出了一些投資方法和工具,以解決出現異例時的問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關於投資臺積電股票的策略,深入探討了技術分析和長期投資之間的取捨以及遇到異例時如何應對。作者提出了一些投資方法和工具,以解決出現異例時的問題。
Thumbnail
目前有一位穩定的支持者願意支付每個月的訂閱費用來幫助自己妥善做好投資交易,就是最難學的選擇權與期貨。但我覺得這兩者不難,難的在於說我要如何在台股1700檔股票挑到一個股王?很難有人跟股神一樣抱得住。所以指數型投資例如ETF就在華爾街盛行約40-50年,延伸出來的商品就是選擇權,期貨在古早的時候是
Thumbnail
目前有一位穩定的支持者願意支付每個月的訂閱費用來幫助自己妥善做好投資交易,就是最難學的選擇權與期貨。但我覺得這兩者不難,難的在於說我要如何在台股1700檔股票挑到一個股王?很難有人跟股神一樣抱得住。所以指數型投資例如ETF就在華爾街盛行約40-50年,延伸出來的商品就是選擇權,期貨在古早的時候是
Thumbnail
分點解析搭配技術型態也常能搭上主力的順風車 跟著勝利券商操作 勝率也能大大提升! 重視籌碼分析 基本面跟技術面需要去研究線圖指標或財報等財務資訊 但籌碼只要花點時間研究或許就能看出端倪 過往刻意選了本身股性比較活潑的個股股票 經過思考之後 從今開始會改變一下分享的個股 會開始帶
Thumbnail
分點解析搭配技術型態也常能搭上主力的順風車 跟著勝利券商操作 勝率也能大大提升! 重視籌碼分析 基本面跟技術面需要去研究線圖指標或財報等財務資訊 但籌碼只要花點時間研究或許就能看出端倪 過往刻意選了本身股性比較活潑的個股股票 經過思考之後 從今開始會改變一下分享的個股 會開始帶
Thumbnail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
Thumbnail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
Thumbnail
重視籌碼分析 基本面跟技術面需要去研究線圖指標或財報等財務資訊 但籌碼只要花點時間研究或許就能看出端倪 分點解析搭配技術型態也常能搭上主力的順風車 跟著勝利券商操作 勝率也能大大提升! 改變一下分享的個股 即便如此 停損停利的重要性還是要有 萬一不如預期 一定要果斷停損 避
Thumbnail
重視籌碼分析 基本面跟技術面需要去研究線圖指標或財報等財務資訊 但籌碼只要花點時間研究或許就能看出端倪 分點解析搭配技術型態也常能搭上主力的順風車 跟著勝利券商操作 勝率也能大大提升! 改變一下分享的個股 即便如此 停損停利的重要性還是要有 萬一不如預期 一定要果斷停損 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